廣東企業大步走上“一帶一路” 1655家企業走出國門
地處中國南大門,得改革開放發展先機的廣東省,不斷促進企業“走出去”。近10年來,廣東對外投資總量持續位居全國各省區市首位。
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廣東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更快。據統計,截至目前,廣東共有“走出去”企業1655家,其中45%選擇投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投資額較2014年增長約120%。在“走出去”的企業中,超過一半是制造業、建筑業等傳統行業。這類企業尤其是加工制造類企業,往往正面臨轉型升級、要素成本上升、產能過剩等困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與廣東省的產能互補性強,為廣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良好機遇。
廣東東莞華堅集團是從“轉型困境”走向“海外騰飛”的代表。成立于1996年的東莞華堅集團是高端品牌女鞋制造企業。2011年,企業面臨人工成本上漲、國內產能過剩、亟待轉型升級的難題,華堅集團決定到埃塞俄比亞投資建設分公司。從決定投資到生產,短短100天內,華堅集團在埃塞俄比亞建立起2條現代化生產線,產出了埃塞俄比亞第一雙出口美國的鞋子。2013年,華堅集團再次擴大投資,計劃總投入20億美元建立華堅國際輕工業城(埃塞俄比亞)有限公司,預計到2020年,該投資將解決當地3萬至5萬人的就業。
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創建于上世紀50年代,是一家綜合性大型土木工程建筑公司,也是中國最早“走出去”的實體公司之一,1979年就走出國門。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公司更加積極向境外擴展業務范圍,發揮自身產能、技術、資金、經驗等優勢,在安哥拉、巴基斯坦、肯尼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承接了一大批大型工程勘察設計、工程管理和總承包項目。企業在“一帶一路”發展過程中,不僅走出了國內產能過剩的困局,為“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建造了基礎設施,還實現了對境外的勞動力輸出、知識輸出和技術輸出。蘇丹港港務管理局總經理賈利勒曾這樣評價:“沒有中國伙伴,就沒有蘇丹港的今天。”數十年來,中交四航局承建了蘇丹港多個重要工程,將蘇丹港打造成為紅海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多舉措為“走出去”企業護航
“走出去”的企業越多,意味著企業遇到的文化差異、稅制不同等問題越多,這給企業的海外投資和經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近年來,為幫助“走出去”企業防范和控制經營及稅收風險,廣東省稅務部門與商務廳多方合作,多措并舉,贏得企業點贊。“公司在斯里蘭卡有一個在建項目,對方要求針對該項目開具建筑業增值稅發票,涉及金額600余萬元。廣州市海珠區國稅人員第一時間受理了我們的訴求并立刻作出處理,使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就獲得了備案審批。海珠國稅的耐心指導大大提高了我們的工作效率。”中交四航局工作人員姚捷生說。
據了解,2016年,廣東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進出口同比增長6.5%,實際投資同比增長65.3%,吸收歐美發達國家實際投資同比增長14.1%,顯示廣東的外向型經濟優勢仍然明顯。廣東省國家稅務局局長胡金木表示,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越來越多的廣東企業將走出國門,活躍在世界經濟的大舞臺。廣東稅務部門與廣東省商務廳緊貼企業“走出去”訴求,從“執行協定維權益、改善服務謀發展、規范管理促遵從”三個方面,采取一系列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和服務企業“走出去”的創新舉措,進一步助力廣東企業“走出去”步伐更寬、更快、更穩。(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