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服裝科技發展會議系列報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告訴您權威的智能觀
2017年7月6日,在由中國服裝協會、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主辦,中國服裝智能制造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全國服裝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19)、上工申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第四屆中國服裝科技發展會議上,我國著名制造業信息化專家李培根院士以“智能制造發展戰略與對策”為題,站在國家和時尚層面,闡述了智能制造的權威概念,以及智能制造戰略與對策。
▲著名制造業信息化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
他認為,智能制造系統是指制造相關各環節、活動、資源等系統中,主要部分具有自主感知、學習、分析、決策、協調控制能力,能動態地適應制造環境的變化,以達到相應目標。
他解釋說,“數字化”是指物理世界信息轉化為計算機能理解的信息的過程,包括了采集、建模、結構化、存儲、分析、傳遞、控制等環節。“網絡化”則指將數字化信息通過網絡進行傳遞與共享,實現萬物互聯。只有在數字化、網絡化基礎上,深度處理和利用信息,才能使目標對象富有智能特色。
他認為,現階段中國多數企業主要任務還是數字化和網絡化,甚至自動化還要補課。企業要固然以智能制造為長遠目標,但不能盲目追求,要和企業實際以及目標結合起來。
他說,智能制造系統有三部分構成:智能化產品、智能化生產與智能化運營。
其中,智能產品有三個核心元素:機械和電子零件等物理部件;傳感器、微處理器、數據儲存裝置、數字用戶界面等智能部件;互聯網接口、天線、連接協議等互聯部件。通過這三要素,可以讓服裝產品本身富有智能。
他認為,服裝行業的元素是時尚、小批量和定制,大數據可以提取時尚元素,激發設計靈感,自動設計時尚產品。比如,顧客只需按紅領量體法采集身體18個部位22個數據,即形成專屬于顧客的版型,同時客戶自主決定工藝、價格、服務方式。
而企業業務也都可以數據化,通過數據建模,實現制作全過程數據驅動,從而使得生產過程透明,并與括客戶、員工等各方進行深度關聯。
這就帶來了企業運營的變革。尤其是用戶端從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輸,延展到機器與機器間后,產業進一步融合,邊界也日益打破,企業競爭焦點也從產品轉向了相關系統的競爭。
在新的時代,管理科層會減少,去部門、去審批化趨勢明顯,員工可自由選擇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這也將進一步激發員工創造性。
他認為,隨著智能化化發展,員工是最不可忽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