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創新 激發服裝行業活力
——訪中國服裝協會副秘書長兼產業部主任杜巖冰
“服裝業是創造美好時尚生活的基礎性消費品產業和民生產業,也是集中體現人類文化創意、技術進步和時代變遷的創新型產業。”——這是《中國服裝行業“十三五”發展綱要》(征求意見稿)對服裝業的一個生動描述,也是中國服裝協會副秘書長兼產業部主任杜巖冰在受訪中做相關闡述的一條主線。今天的技術應用,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終將沉淀為未來的文化線索。讓我們跟隨杜巖冰主任的思路領略服裝業近年來的技術發展,探尋產業機遇所在。
近年來,世界經濟發生了深度變革。一方面,經濟復蘇放緩,全球服裝出口額增速持續減緩,國際服裝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另一方面,信息化和制造技術深度融合,以高度自動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為標志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速孕育興起,美國、德國等制造強國相繼實施“再工業化”“工業4.0”等戰略。
抓住機遇,轉型創新找尋新動能
杜巖冰告訴記者,我國經濟增速換擋,進入改革攻堅、結構調整的新常態,而就國際產業格局來講,也處于調整期。而國際國內的區域戰略布局,對服裝領域的影響都非常明顯。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傳統優勢生產要素逐步消失 國際服裝領域還面臨傳統動力減弱,勞動力、價格、數量、規模等傳統要素成本優勢無法再持續,亟需打造新的競爭優勢等問題,同時政策帶來紅利也在減弱。由此而引發了系列國際產業梯度轉移以及產業結構的變化,歐美發達國家為了追逐傳統主導優勢生產要素的價值洼地,三十年前開始將服裝的生產地轉向中國大陸,現在又開始向東南亞為代表的價值洼地轉移,進而可能布局非洲等。就中國服裝產業來說,則是直面歐美以品牌、文化為代表的價值鏈高端競爭和來自其他尚存成本要素優勢國家競爭的雙重壓力。同時,全行業還存在出口份額占比較大、東西部地區間發展存在較大的不均衡等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
產業革命不斷深化催生新的競爭優勢 以知識和技術為主導的要素在制造業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提升生產效率、強化產業化能力等方面發揮著巨大能量。這一輪以先進生產方式變革為核心的產業革命,將帶來工業組織結構、產業競爭范式和產業競爭格局的重大調整。這對中國服裝行業來說,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新一輪的消費升級 消費者觀念日趨理性,市場需求增長放緩,服裝消費呈現個性化、多元化新趨勢,同時更加注重衣著的性價比和舒適度。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又促使了企業價值創造的核心環節由制造向消費者使用過程轉變,以往量化的物質消費價值向審美體驗的文化價值拓展。這對傳統發展觀念及產業升級路徑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國際經濟發展大環境與我國正在施行的經濟轉型升級發展形成了歷史性的交匯。這給我國服裝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我國“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實施,大大拓展了服裝行業領域的發展空間,為實現跨產業、跨文化、跨區域整合帶來了巨大的動力。同時,“互聯網+”、大數據推動產業創新發展的戰略,更為我國服裝產業更大規模、更高效能、更多手段地整合產業創新資源,擴大產業價值增長空間創造了有力條件。企業應順勢而為,把握時代給予的機遇:
適時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生態 加快研究產業組織發展的新模式、新架構,尤其是中小企業可考慮向做專、做特、做精的方向發展,建立以顧客為中心的價值創造機制,加快企業由勞動密集型、生產導向型向知識密集型、消費導向型轉變。
更加注重智能化制造裝備的改造和引進 開展人工轉機械、單機轉單元、機械轉自動、自動轉智能的生產過程智能化改造,提升服裝生產裝備自動化水平,全面加速服裝行業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和綜合應用。
融合創新迫在眉睫,挖掘價值點提升效益 融合創新體現在多個方面,不僅僅是生產過程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的融合,跨界融合在服裝行業從來就不是新生事物,服裝產品本身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產物。如涉及材料學、美學、人體功效學、衛生學、設計學等。當前科技發展成果日新月異,對服裝領域來說也擁有了更多融合創新的可能及空間。而企業要做的即是要找準價值點,之后深耕精挖。、
統一編碼標識是理想,更是趨勢
談到服裝企業的編碼標識和自動化技術應用,杜巖冰直言是企業發展的剛性需求,是企業做大做強后,規模產品鏈條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要求。當前,毋庸置疑,已經進入了數字時代,也可以稱之為信息化時代,太多的需求點要求數據間的聯接融通,智能制造是大勢所趨。然而如何做到?核心的就是大數據,具體來說就是實現人、機、物的連接,在連接過程中的數據化進程,歸根結底是要由編碼來解決。未來,編碼作為信息載體的特性將會越來越受到重視。
就商品條碼來說,在法律效力、監管要求、商超門檻,以及企業自身發展的多重要求下,在零售業的各個領域都有很高的普及率,對促進流通自動化結算、標準化管理方面都起到了非常積極且重要的作用。服裝產品作為基礎性消費品,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產品本身存在很多的特殊性,如款式多樣、尺寸大小、顏色不一等。可以說,服裝是標準化、一致性程度較差的產品,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的個性化產品。目前,總體來說商品條碼基本滿足了服裝領域的流通需求,但也存在小企業或者作坊式服裝企業未申請商品條碼的狀況。已申請應用商品條碼的企業如果想實現標識更多數據內容的功用,則需要更加具體地標識產品特性。
那需要標識什么?這又是一個重要而又“眾口難調”的問題。逆向思維來思考,看消費者關注什么,根據消費者的關注點來標識商品的特性。然而,當前消費者需求個性化趨勢呈現多樣化的趨勢。款式、品牌、風格、顏色、價格、材質、適合人群等,都將可能成為消費者的決定性購買因素;而個人的穿衣習慣也常常影響著人們對一件服飾商品的評價;同時服飾產品又常常有配飾等諸多個性化的附屬件。當商品條碼不能滿足企業經營管理所需時,則會配合企業內部碼來運轉,可又往往會導致此部分變作信息孤島,無法滿足與其他企業以及國際間的貿易交互需求。服裝領域特性標識的復雜程度可見一斑。
如何標識才能更有效的問題還有待進一步地研究。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標準化統一的編碼是理想的狀態,也是社會管理機制調整、技術手段革新、供應鏈優化高效、企業精準化管理與決策、消費者體驗升級的必然要求。但鑒于當前狀況,還有諸多思維藩籬待突破,完全標準化還將是個很長的過程。
發展線上業務 不是傷害品牌的“擋箭牌”
電子商務在服裝領域的萌芽和發展相較于其他行業來說都是領先的,這種消費形式有方便快捷、明顯的價格優勢等特點,滿足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購遍天下的獵奇感,但隨著電子商務發展進入了一個理性發展時期,網絡購物滿意度低、消費體驗差等問題凸顯。線上線下的交互融合最終會達到一個理性的平衡,這一平衡過程,既有消費者層面消費觀念的升級,也包含服裝企業在對于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逐步形成成熟性的認知。
電商和實體店單行發展,勢必“有同行無同利”,融合發展已成為行業共識。而在實際線上線下融合過程中,有很多種做法也同樣不可取:將線上作為品牌產品的“下水道”,發展線上僅僅是為了降低庫存;同一品牌的同一產品,線上線下卻分開生產,差別化經營。這種做法在企業發展的某個階段是可行的。試想如果同一個品牌,線上線下的產品價格及品質嚴重差異化,長此以往,將會對品牌是多么大的傷害!更無法企圖保持消費者的信任和忠誠度。因此從長遠來看,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目的應該是品牌的最優化,線上解決便利性問題,線下解決體驗問題,不同的渠道滿足不同的消費者偏好。
多措并舉 推動中國服裝業樹立民族自信
中國服裝協會(以下簡稱協會)作為非營利性、全國性的行業組織,將充分發揮協調、服務作用。協會去年組織編寫了《中國服裝行業十三五發展綱要》和《中國服裝制造2020推進計劃》兩個指導性文件,引導行業企業把握數字化對于服裝行業科技創造力、文化創造力、服務創造力的深刻影響,利用雄厚的產業基礎,牢牢依靠創新驅動,加快轉型升級發展步伐。
其中,在國家工信部消費品司的支持下,去年協會發起成立了中國服裝智能制造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4家專業協會、服裝骨干企業、重點關聯產業的優勢企業成為首批成員,旨在建設跨界融合、開放合作的創新平臺,著力打造服裝智能制造領域的信息資源平臺、協同創新平臺和成果推廣平臺,從設備升級、產品開發、生產流程、運營模式、管理決策等方面推進服裝行業的轉型升級發展。
“我們還將著力推動供應鏈優化和深度合作,建立供應鏈誠信。”杜巖冰強調說,“我國是紡織大國,有完備的產業鏈條,這原本是我們的優勢,企業轉型發展需要優化資源配置,當前的狀況卻是,很多國際大牌占用了國內優質的供應鏈資源,國內服裝企業對優質供應鏈資源的整合能力則略顯不足,推進服裝產業供應鏈的深度協同發展顯得重要而迫切,存在巨大的潛在價值。其中供應鏈誠信十分關鍵。”
我們鼓勵智能創新,當前VR購物、智能試衣等消費者端的酷炫應用體驗已不鮮于耳,但基本還停留在營銷手段和娛樂功能,遠遠未能達到支撐產業發展的程度。因而對于大多數服裝企業,還是應當立足當前,重視人才培養,尤其是文化元素設計、信息技術,以及新材料等方面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提升企業軟實力,讓國內品牌更有國際競爭力和民族自信。
上一篇: 零部件分會會長團走訪臺州縫配骨干企業
下一篇: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團體標準發展研討會暨電子套結機質量提升工作交流會”在美機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