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近800家服裝生產企業外遷滄州
今年2月,大紅門服裝加工龍頭企業方仕集團與滄州東塑明珠商貿城簽訂協議,共建服飾文化產業園,預計能承接1萬多家服裝加工生產企業。截至今年4月中旬,已有近800家北京服裝加工廠簽約外遷滄州,其中667家來自于大興區。
一半企業都是服裝生產企業
有著140多家企業的大興青云店鎮工業園區中,一半企業都是服裝生產企業,雖然早已過了春節后返京招工的時間,可園區里不少企業門口現在都還貼著招工的告示。在一家工廠二層的生產車間內,百十名工人正在加工男式上裝,不少工位上空蕩蕩的,已經很久沒有等到工人了。
雇不來人6000/月,漲到七八千
“雇不來人,去年這時候差不多6000元一個月,現在到了七八千了。”1995年,16歲的黃品生從溫州來到北京,從學徒做到了老板。“那時候大紅門還沒有市場,租住在二環外的民房,也當作坊,做完了衣服拿到南苑路邊上擺地攤。”黃品生告訴記者,大紅門地區的服裝產業一直是生產與銷售的大市場互相依存的,從三環到四環再到現在的六環,他的服裝生產外遷了三次,而根兒依舊在大紅門那20多平方米的檔口。
大紅門運輸及人工成本已經上漲了20%銀色金屬分割線
服裝產業在下滑,黃品生企業邊上就有一家女裝企業,到現在還是大門緊鎖。“日常成本太高,工人又招不夠,有些企業等著訂單多的時候再集中一段時間開工,以降低成本。”黃品生說,“我們的物流還在大紅門,運輸成本已經上漲了20%,人工成本也上漲了20%。”
在黃品生看來,工廠在哪里其實并不是很重要,之所以還守在北京,是因為市場一直在這里。“北京的政策已經看得見了,外遷只不過是早晚的事情,我們園區大概有一半服裝生產企業老板已經在滄州買了地。”黃品生說,他也在滄州購買了10畝地,“一旦滄州的市場打開了,北京的工廠就關掉。”
大紅門疏解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大紅門服裝批發市場70%的攤位都是北京服裝生產企業在經營,大紅門服裝產業的形成就是以“裁縫店”為雛形起步的,像黃品生這樣的服裝生產企業最高峰時期北京市有15000多家,他們也大多經歷了從三環、到四環五環乃至現在六環的一步步外遷。豐臺、大興、滄州服裝全產業鏈的對接,將極大促進服裝產業鏈整鏈條外遷,帶動的是幾十萬加工制造業工人以及銷售、物流等配套人員的外遷。
北京市協調辦推進督察處處長徐凌葳介紹,2014年禁限目錄實施以來,全市已停產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制造業企業1624家,今年1至4月就疏解了283家。2015年至2016年全市累計調整疏解了353個市場和物流中心,今年1至4月完成39個市場和3個物流中心的疏解提升。今年北京市將持續嚴控非首都功能增量,疏解退出一般性制造業企業500家,疏解提升市場120個,疏解提升物流中心38個,完成動物園地區、大紅門地區、天意、永外城等批發市場的撤并升級和外遷。
上一篇: 4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概況:出口延續增長但增速放緩
下一篇: 5月紡織品服裝出口保持增長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