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銳的求變與務實
“此番改款之后,包括星銳王牌產品四針六線拼縫機在內的所有產品都采用了陶瓷過線器。新型的陶瓷過線結構使得過線更加平滑。”卓瑞榮告訴記者,產品的這一改進獲得了CISMA2015上專業觀眾的認可。與此同時,星銳的設計師們在與德國同行交流時表示,未來四針六線拼縫機的針鈕也將使用陶瓷,此舉令德國設計師嘆為觀止。據縫研所檢測中心的專家稱,此次星銳展出的740TB,相比740TA,線跡美觀度進一步提高。卓瑞榮自豪地回應:不僅是四針六線拼縫機,星銳改款后的繃縫機線跡也比從前更漂亮。除此以外,繃縫機的撥線器、防脫線結構等都有改變。記者在與卓瑞榮的交談中得知,星銳四針六線拼縫機已有12年歷史,在它誕生的第十個年頭,產品的各項升級工作已經啟動。“過去的設備二三十年不用改動,用得好好的;現在不一樣,設備用上十年一定需要改款——因為面料在變!”隨著紡織工藝的不斷發展,抽絲越來越細,面料透氣性大大提高,多樣性增強,別的不說,縫制設備針頭的形狀、粗細以及使用材料,都需要隨之調整。不僅如此,線路行程也需要進行相應改變。
星銳對產品的調整一直在進行中,并且卓瑞榮相信:“中國制造”一定擁有光明的未來——未來的中國一定是制造精品的地方。“從研發設計的角度,我和我的設計師們追求的是變化,唯有變化是永恒的。而星銳在大陸的零件供應商也在不斷改變,甚至整條縫制設備制造產業鏈都在改變。”
8年前,卓瑞榮單槍匹馬來到大陸辦廠。選址嘉興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考察零件制造商。“我在一家零件廠看到已經制造完成的某個零配件正在接受平行度檢驗,檢驗人員告訴我,他們會對不合格的產品進行平行度矯正,然而在我的經驗里,完成加工的零件即使能矯正到位也會反彈的。”卓瑞榮由此意識到大陸零件廠的真正問題,但他并沒有打消使用大陸豐富的零配件生產資源的念頭,而是試圖將臺灣零件制造的通行做法告訴大陸同行。“在當時的臺灣,零件生產的第一步是分析材料,材料不合格堅決不使用。只有高要求對待原材料,才能準確地做到事前控制。”之后,是基礎面的加工、熱處理、平面研磨、孔徑研磨等環節。每道工序完成后都要進行品檢,而不是在最后一道工序完成后再品檢。當時,這些在大陸零件廠專業人員聽來十分嚴苛的加工標準,在此后的8年中被他們一點一點地達到了。以至于如今有些大陸整機廠在零件生產商那里看到星銳的零件時羨慕不已,而各地的零件廠也紛紛向星銳公司拋出合作的橄欖枝。雖然一直有朋友替卓瑞榮擔心這樣會造成零部件相關技術的流失,但是他并不這么看。“2007年已經設計好星銳嘉興工廠未來的形態——研發和裝配為主、零配件制造全面打包。”卓瑞榮可以為自己多年來的堅持感到欣慰了,他當時看中的大陸人力資源和零件資源終于得到有效融合,而且如今的大陸零件制造體系已經在不斷摸索中獲得了長足的進步。
機器研發的精益求精、零部件質量的提高、裝配工藝的進步,是卓瑞榮每天都在考慮的事情。除此以外,他還關注面料的變化、下游用戶需求的變化等等。“星銳會致力于開發半自動化與自動化設備,在不久的將來為服裝廠提供私人定制設備的相關服務。”卓瑞榮稱。
也許正是“人品、責任、服務”的企業文化和務實求變的一貫作風,讓星銳這家臺灣企業閃耀出迥異于同行的個性光輝,也讓星銳嘉興工廠的產品得到了“不亞于臺灣制造”的高度認可。然而,獨特地生存著需要代價。譬如,卓瑞榮一直強調要讓零件商有錢賺,這樣他們才能不斷更新加工設備,真正提高產品質量,達到整機廠家與供應商雙贏的局面,但這是靠高度的品牌認同搭建起來的,在如今日益激烈的市場廝殺中,這條路上必然充斥著艱難與痛苦;譬如近兩年來大陸薪資的上漲,這是卓瑞榮在將公司移師內地之前就料到的,站在企業發展的長遠角度來看,有了轉移的決策就必然承受后續人工成本的攀升;再譬如一直將星銳研發的產品視若珍寶的卓瑞榮,最近也在調整產品線,根據市場需求來做選擇。
光鮮背后或是潛藏無奈,或是孕育新的期待。唯有求變者得以長久立足,唯有務實者可堪真正的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