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重在政策落地 盡快逃離過剩的傳統產業
不同于一般的網絡熱詞,“供給側改革”已被廟堂、江湖、學界等各方賦予尋求經濟新增長新動力的新思路使命。
顯然,面對這個命題,中國資本市場需要制度重建。近三千家上市公司數萬億存貨積壓棘手,如何穩妥淘汰其中的落后產能。監管層還需琢磨垃圾股如何有序退出,在股市清理僵尸企業。同時,推進注冊制改革,服務實體經濟,借助IPO真正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時不我待。
資源配置下的資本如何幫助企業從生產端入手,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任重道遠。
供給側改革本質上是通過過剩產業去產能,調整經濟結構,重新配置資源。即使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也是傾向于結構性的,而不是像過往,以調整總量為主。
“供給側改革”正在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關鍵詞。
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指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主持召開“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時強調,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
如何理解“供給側改革”的深刻含義,“供給側改革”對資本市場改革以及資產配置會產生哪些影響?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專訪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博士。
21世紀:宏觀經濟可從需求方面調控,也可以從供給方面調控。二者的聯系和區別在哪里?
林采宜:通常而言,宏觀經濟遇到周期衰退時,需求不足是主要原因,這時候,通過積極財政政策和寬松貨幣政策刺激需求擴張,是宏觀經濟逆周期的主要調節手段。而供給側改革主要是針對經濟結構失衡,即供給和需求不匹配的問題。經濟增長的動力,短期在需求,長期在供給,所以,調整供給本質上是解決經濟長期增長的動力。
21世紀:供給側改革反映的政策信號,與以往有何不同?為何會在此時出現?
林采宜:供給側改革本質上是通過過剩產業去產能,調整經濟結構,重新配置資源。即使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也是傾向于結構性的,而不是像過往,以調整總量為主。
21世紀:淘汰過剩產能和減稅等政策建議,其實在過去幾年并不鮮見,此次最新提出的供給側改革思路能否打破困局?您理解的供給側改革應包括哪些內容?
林采宜:過去幾年政策建議很多,但政策實施基本不到位,光打雷,不下雨,這次能不能打破困局?還是看政策的落地情況。所謂供給側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本質上是一回事,不是什么新內容。中國制度改革和經濟結構的調整藍圖里包括了供給側改革的全部內容。
21世紀:供給側改革與資本市場一系列改革措施是怎樣的關系?
林采宜:首先,要實施新股發行注冊制。為創業、創新企業徹底打開資本市場的融資渠道,資本在利益的導向下,會自然選擇最優配置。摒棄過剩產業,流向新興產業,其次,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不僅要大力發展、創業板、新三板,而且要鼓勵股權眾籌平臺的發展,為創業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融資方式選擇。此外,發展公司債券市場,創造私募債券流通平臺,為企業的融資創造多元渠道。
21世紀:有觀點認為供給側改革的提出,意味著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整功能已式微,這是否意味著資本市場資金面將收緊?
林采宜:供給側改革的確意味著貨幣政策不再是宏觀經濟的主要調控工具,但并不意味著資本市場的資金面收緊,資金,只是從二級市場的短線炒作轉到一級市場的長期融資。
21世紀:供給側改革對資產配置方向有何影響?您的建議如何?
林采宜:資本應該盡快逃離過剩的傳統產業,轉向具有長遠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根據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轉換資產配置結構。
上一篇: 東南亞工人沒有中國工人好
下一篇: 何燁理事長一行赴廣東中山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