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把控入口才能控制產業
互聯網+物流,互聯網+家裝,互聯網+農產品,互聯網+社區等等,每一個“互聯網+”的背后,都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那么,當“互聯網+”碰到“體育+”這個5萬億元的市場之后,又會催生出什么呢?
眾所周知,“互聯網+”看重的是流量,而“體育+”看重的也是運動人口的增加,在這個問題上,兩者不謀而合,但接下來的問題是這些增加的運動人口到底能帶來哪些讓人意想不到的產業收獲。
坦率地說,智美的商業模式可能跟BAT的商業模式其實沒有什么特別大的差別,都是搶占一個平臺作為入口,切入到最廣大的用戶群,BAT搶占的是搜索、電商和社交,而智美搶占的則是體育,由此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人群價值。
差別在于,BAT的江湖地位已經鞏固,而智美則不過仍然是靠作為一個香港上市公司來打造品牌的階段。不過,誠如任文在提到中美體育文化產業的差別時所說到的,“美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是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因此體育規模的體量雖大,但沒有托拉斯的產業,大家形成了各自割據的一個狀態,項目上的各自割據,區域上的各自割據等等。但在中國,體育產業在互聯網的時代之下獲得發展的,在這種情況下要么是智美、中體這樣的上市公司,要么是太多小的公司,大家根本不在一個起跑線上。”
任文的意思再明白不過,像智美、中體這樣已經獲得了太多資本、資源優勢的企業,在互聯網經濟時代,一旦把控住了入口,那么,它對一個產業的控制力可能就是巨大的。
那么,智美所搶占的體育入口下,這些用戶人群的價值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它對運動品牌企業是非常有價值的,這些運動品牌企業包括了安踏、特步、李寧、耐克、阿迪這些跑鞋以及服裝企業,還包括與跑步或相關體育項目有關的其他的裝備廠商,運動人群的增加,勢必會帶動這些運動品牌的銷售。
其次,它對體育場館的運營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智美旗下動樂網顯然已在嘗試將這些散落的場館資源如何通過互聯網的發展盤活起來。
再次,它將帶來保險產業的發展,未來的社會一定是一個保險經濟的社會,運動就會有風險,就有保險存在的必要,而市場上缺少更多運動型保險產品等細分險種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缺于足夠人群的大數據積累。
不僅如此,這些數據更大的價值還將體現在醫療和金融領域。目前,包括BAT在內的互聯網企業,包括TCL、美的在內的家電企業都在搶灘智慧醫療的市場,這個市場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更多人口的健康數據和體征數據,如果智美能在后臺對相關人群的運動數據做保存和積累的話,它就將擁有國內最全面,最廣大的數據基礎,而醫療大數據的未來和前景眾所周知,馬云就說過,中國的下一個首富將出現在健康產業之上。與此同時,體育+金融也將產生諸多的想象,無論是基于運動裝備的消費金融,還是產業金融,有了龐大的人群作為基礎,就都有了設計和運作的空間。
毋庸置疑,“體育+互聯網”很可能創造出許多新的產業機會或商業模式,但它的前提仍然是足夠的用戶群,這也是入口經濟的核心和關鍵所在。弄明白了這點,也就不難明白為什么全民跑步運動會這么火,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大大小小的互聯網企業都在支持跑步運動,或者,這是另一種搶羹用戶市場的機會。
上一篇: 協會商會秘書長工作座談會在銀川召開
下一篇: 廈門紡織服裝界探索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