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工業4.0時代制造業如何突圍
工業4.0時代到來,中國制造業能做什么?在起步晚、基礎弱的背景下,中國制造業如何在新一輪的競爭中突圍?……7月15日,由南方日報中山記者站、中山市高層次人才俱樂部、第五創眾籌平臺、中山市湖北商會主辦的“對話郎咸平”經濟高峰論壇舉行,郎咸平現場講解了新經濟形態下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徑。來自中山各大商會、協會及企業的1800多人到場聽講座,并與郎咸平等嘉賓互動。
15日13時多,距離高峰論壇正式開始還有半個多小時,會場里已經坐滿了慕名前來參加論壇的嘉賓,市高層次人才俱樂部200多會員也出席。會場的一千多個座位很快被坐滿,嘉賓仍然在陸續進場。
14時,高峰論壇正式開場,1500多名嘉賓齊聚一堂,會場內座無虛席,沒有座位的上百名聽眾,只能站在座位區旁邊的走道里,參加完整個活動。
活動開始后,北大股權投資與資本市場金融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李大鵬,首先以《眾籌時代:時來誰不來》為題展開專題演講。
眾籌的本質是什么?李大鵬介紹,眾籌從廣義上來講,就是一群人湊集資源做一件事。他舉例介紹,幾名農戶分別擁有各自有限的生產資料,無法獨立完成春耕,于是他們將各種生產資料湊齊,共同開展春耕,即完成了一項眾籌。決定眾籌能否成功,有幾個必要條件。首先,各方社交信息必須對稱,相互了解;其次,每個個體都要有自己的核心資本,并擁有自主的調配使用權;最后,有內生需求,而又無法獨立達成某項目標,并自愿參與和分享,也是形成眾籌的必要因素。
演講中,李大鵬指著會場內一名嘉賓手上的手機表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催生了用戶主權時代的到來,而眾籌則是這個時代全新的商業文明的產物,眾籌時代成為未來的趨勢。“時來誰不來?”李大鵬表示,眾籌時代是企業發展的新機遇,企業需要主動積極地適應眾籌時代。
互聯網時代“大數據”促制造業升級
隨后,郎咸平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登場,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與在場聽眾分析新形勢下,制造業發展遇到的困境以及破局之道。
郎咸平指出,互聯網時代,傳統制造業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但同時需要看到,互聯網提供的大數據,也為企業升級發展提供了機遇。遺憾的是,目前國內傳統制造業,還未能有效地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信息對產業進行升級改造。他表示,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工具為企業提供了海量數據,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企業可以更加了解用戶的產品需求,從而進行精確的產品定位和設計制造,迎合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增強了企業發展的源動力。
郎咸平現場列舉企業利用大數據開發產品的經典案例。他介紹,美國某家大型連鎖超市,曾發現一位年輕女士開始購買不含香精的洗發液,基于過往消費數據分析,得知其已經懷孕,并針對其開展嬰兒用品促銷活動。此外,國內的制造業產品也有這樣的成功案例。海爾天樽空調的問世,曾是源于67萬網友通過網絡平臺提出的訴求和建議,并參與設計。企業內部創客通過分析收集到的海量數據,最終設計制造出了具有防空調病、自動檢測霧霾、遠程控制等功能的新產品。盡管該空調產品單價昂貴,但其單日最高銷售仍達到1228臺。
郎咸平介紹,在互聯網時代,消費者通過網絡信息平臺反饋的信息,被企業內部創客獲取,通過分析產生新的產品創意設計,最終生產制造的新產品,再銷售到消費者手中。這樣的閉合體系,不僅讓產品更加貼合用戶需求,也使得企業生產成本在各環節中得到了節約。
現場
會場刮起“郎旋風”演講博得陣陣掌聲
昨日下午,郎咸平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個人專題演講,他以富有幽默感的語言風格,與在場千余名聽眾縱論經濟,不時與在場嘉賓互動,全場數次響起掌聲,會場刮起一股“郎旋風”。
昨日,郎咸平的演講主要聚焦目前制造業發展的困境,并分析如何破局。在場的嘉賓,不少是來自中山各家商會下屬的中小制造業企業,因此,對于郎咸平的演講主題也格外感興趣。郎咸平表示,目前制造業最大的“痛點”是,庫存積壓太多,且產品較為單一。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現場聽眾的共鳴。記者身邊多位企業家,紛紛小聲議論起自己企業的產品積壓問題。在出場休息之余,企業家也在結合郎咸平的講座,相互分析企業目前所面臨的問題。
中山人小涂,目前還在加拿大留學讀經濟學專業,暑假回中山。昨日,他和父親一起也奔著郎咸平參加了論壇。會后他表示,自己今年炒股也被套牢,要是能提前聽到郎教授的演講就好了。雖然,當日郎咸平并未過多談及股市,但是小涂表示,聽了演講已然受益很多。
精彩言論
談困境
“產品單一、庫存嚴重”制約企業發展
中國大部分企業仍處于工業2.0——流水線生產,以及工業3.0——無人工廠時代。這兩個時代制造業最大的特點是:產品種類單一、庫存嚴重。中山和東莞兩地的企業多數仍處于2.0時代。因為流水線不接地氣,上述特點十分明顯。
以服裝制造業為例,其產業鏈模式為“6+1”,即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庫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制造。“6+1”模式使得產品的生產流動周期過長,容易造成庫存積壓。以廣東的服裝產品為例,從生產到銷售,整個環節約180天,造成了嚴重的產能過剩。
2015年4月28日,中國紡織網報道:2014年中國生產了299億件服裝,庫存率40%。廠商和渠道商積壓的服裝庫存可以讓全國人民穿10年。根據國內的消費能力,每年約有90億件服裝在國內銷售,另外有80億件低價出口至國外。由于國外企業的稅費和房租相對較低,因此,很多中國服裝到了國外比國內賣得更加便宜。
郎咸平說,服裝制造業是中國制造業的一個代表,也間接反映了大家目前所面臨的困境和問題。
論出路
利用大數據分析縮短產品銷售環節
面對上述困境,我們該怎么做?
郎咸平說,移動互聯網產生了海量的信息,將我們帶進了大數據時代,也造就了德國的工業4.0時代。何為工業4.0時代?這是一個既沒有庫存也沒有批發的新時代,其產業鏈變成了“4+1”或者“4+0”模式,訂單處理將成為重中之重。
他以美國Target超市為例進行了說明。他說,Target利用大數據(每天的銷售數據)分析后發現,一個女人開始買沒有香料的洗發精時證明她已經懷孕3個月。經過數據分析后,Target認定一個未婚女子已懷孕,并將相關產品的優惠券寄到其家中。該女孩父親收到信件后,非常生氣并致電超市,認為他們信息有誤。然而,一個月后,該父親致電超市致歉,其女兒確實懷孕。這說明一個問題,父親對女兒的了解不如數據分析來得準確。
郎咸平認為,目前少數中國企業也在做相關探索,但還不能稱之為工業4.0,而是工業3.5。以空調企業為例,在價格戰后,海爾、美的等企業改變了以往的流水線生產模式,進行細胞式、模塊化生產。企業將一線工人分成100組,每組10人,一組只生產一個產品,如此一來就能生產100個產品,解決了產品單一的問題。另外,企業內部組織結構調整,取消了中間的銷售環節,進行瘦身。如此之后,企業成本大大降低,利潤相應增加。
看變化
內部創客可解決企業研發問題
一直以來,產品研發都是中國企業要面對的重要問題。這一環節不僅耗費了企業的大量財力和人力,而且研發設計出的產品并不完全合乎消費心意,間接增加了企業的成本。郎咸平認為,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這一點需要改變,企業可以將產品的研發交給內部的員工或者創客來進行。
這一方面,他認為海爾天樽空調生產經驗值得學習。該產品是一個內部創客的成功經驗。它是由海爾內部員工與67萬網友互動之后生產出來的產品。該員工在與網友互動后發現,大家對空調有三個期待:防止空調病、自動監測霧霾、遠程控制等。于是,他將信息反饋給海爾,海爾根據其意見生產制造了天樽空調,最后大賣,而該員工也創業成功,成為內部創客。
在內部創客的影響下,海爾產品的研發周期由過去的18個月減少至8個月,創意產品從月度的幾十個變為上百個。有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海爾已經有212個內部孵化的小微企業,海爾為他們提供生產平臺,并賺取相應的利潤。
郎咸平認為,在“互聯網+”時代,消費者才是真正的主體。現在很多企業都具備改變的條件,只是不知道如何改變。因此,要了解相關的知識,明白資訊差異化的作用,如此很快就能跨入“工業3.5”時代。
上一篇: 服裝出口“吹暖風” 訂單向好競爭加劇
下一篇: 電子汽車衡廠家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