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村”緩解中國城市化痼疾
在中國令人嘆為觀止的經濟增長背后,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截至2013年,約有2.69億農民進城當了農民工,給城市提供了廉價勞動力,支撐著城市的發展。然而,由于無法在城市落戶和接家人來城市定居,這些農民工不得不將孩子、配偶和老人留在村子里。這給農村社會帶來了嚴重損害。
如今,中國農村有6100萬“留守兒童”、4000萬“留守老人”。近79%的留守兒童由祖父母照料。這些老人往往沒念過書,也缺乏養育孩子的資源和精力。結果,88%的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達不到城市里的及格線。
同子女分隔兩地的農村老人平均自殺率達0.5%,是城市老人的5倍。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社會支柱的農村正在分崩離析。雖然現實勾畫出了農村被邊緣化的暗淡前景,但我們依然看到了一線希望。
過去10年,電子商務的興起徹底改變了中國經濟格局。如今,活躍的網購者已逾3億。一個較不為人知的趨勢是,電子商務也開始為農村經濟注入活力。2013年,中國兩大電商平臺淘寶網(taobao.com)和天貓(tmall.com)的800萬在線商戶中,約有200萬是在農村地區注冊的。
2014年初,中國只有20個“淘寶村”。但到2014年末,這樣的村子增加到了211個。所謂“淘寶村”,是指村中至少有10%的人口做網店生意,或者全村的在線商品銷售年收入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
淘寶村的影響遠大于其創造的財富。它還有助于緩解城市化帶來的較為負面的影響。我們的實地調研表明,在一些地區,電子商務已幫助逆轉了勞動力的外流、讓家人重新團聚。
有1200戶居民的東風村就是一個例子。就在10年前,東風村的大多數年輕人還在城市務工。一些人說,那時候,如果村里有老人去世,整個村子“都湊不出四個身強力壯的人來抬棺材”。
但是,自從東風村村民開起了賣DIY家具的網店后,該村的社會結構就發生了徹底改變。年輕人現在遠比以前更有可能留在村里,村里出去讀大學的學生畢業后也傾向于回村。老人幫子女打理網店也很常見,這讓村里的勞動人口變得更加富裕,也讓他們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
以傳統手工草柳編籃子出名的灣頭村是另一個例子。2006年,一些村民開始在網上賣籃子。他們的初步成功表明,通過電子商務,籃子的生產者可跳過經濟環節中的中間商,直接對接市場,并保留很大一部分利潤。
隨著時間的推移,之前外出務工的村民逐漸返回灣頭村,開起了自己的網店。如今,灣頭村被稱為“三無”村:無孤寡老人,無留守兒童,無夫妻因外出打工兩地分居而離婚。
電子商務如何能夠滲透到農村地區并推動社會變革?第一,電子商務讓村民得以和家人一起在離家近的地方工作。這是因為即使身處最偏遠的地區,電子商務依然能讓村民直接對接全國市場。
第二,與線下生意相比,電子商務的門檻低得多。需要的啟動資金很少超過5000元人民幣,而且只需具備基本的基礎設施(比如手機和公路)就可開業。第三,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發展營造了學習的氛圍。我們的初步結果表明,上至75歲的老人,下到上小學的孩子,無數淘寶村村民都在學習電腦知識和商業溝通技巧。這些學習機會不僅使村子更有經濟競爭力,還有助于村子培育、吸引和留住人才,保護村子免受城市化負面影響的沖擊。
大規模城市化所伴隨的社會挑戰不僅出現在中國。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和美國肯塔基州等地區,也面臨人才大量流失和農村地區萎縮的問題。
淘寶村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表明,在一個日益互聯的世界里,推進城市化不一定要以顛覆農村社會為代價。相反,農村可以搭上城市化的大潮,建立一個具有經濟可行性和社會融合性的未來。(作者Wesley -Yi Koo是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科技創業項目博士候選人;劉立之是斯坦福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上一篇: 4月紡織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6%
下一篇: 四大關鍵點解讀傳統服裝業向互聯網轉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