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縫機30年的國際交流與市場開拓
縫紉機對于中國人來說,是舶來品,十九世紀進入中國。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中國主要發展的是傳統家用縫紉機。這個過程是中國接觸、適應、了解、模仿和學習縫紉機這個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機器構造的階段。從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到現在,行業30年的發展,始終與國際縫機領域的發展交織著。行業和企業相互之間不斷探討,學習,借力,前行,提升,蛻變,中國從一個家用縫紉機大國轉變為一個工業縫紉機生產大國;從一個以引進吸收為主的行業,轉變為一個在世界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行業;從一個以進口國外縫制設備為主的市場到出口縫制設備比例不斷增高的市場,中國從與國外企業的共生共贏中不斷壯大自己。
合資合作
八十年代后,隨著中國的社會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遷,中國縫制機械行業面臨著由以家用機為主向工業機為主轉型的課題。中國縫機人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外部。除了內生的動力,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發展需要大量的技術、工藝、管理知識的支持。這個時期的特點是中國企業頻頻赴海外“取經”,成為我國工業縫紉機發軔階段的主要積累方式。企業這個階段主要是引進以平、繃、包等主要機種的生產技術、加工工藝、生產流水線,以硬件引進為主,也有部分企業開始嘗試合資,大量先進管理模式、生產工藝、技術及硬件設備的引進成為該階段的一大亮點。
1982年中國標準縫紉機公司引進日本三菱電機株式會社LS-150系列高速平縫機全套技術資料首開我國縫紉機工業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之先河。1985年我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縫紉機企業天津天馬縫紉機制造有限公司立項籌建,上海工業縫紉機廠與日本重機公司首次締結了工業用高速平縫機產品制造技術及其設備的進口合同,由其引進全套機殼生產線。1986年廣州縫紉機廠引進日本山崎鐵工廠的H-15臥式加工中心。1986年10月上海工業縫紉機廠引進的日本重機公司DDL-555底板機殼加工裝配線竣工驗收至年末生產1 165臺高速平縫機以后成為上工牌工業用高速平縫機產品的主力機種暢銷15年產量累計百萬余臺。
這段時間的技術引進為我國工業縫紉機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行業對外來產品、技術、工藝、管理的學習、消化和吸收越來越快。
進入90年代,企業的合資合作呈現出新的態勢。中外企業的合資方興未艾,國外企業入主中國的腳步加快。一方面,傳統的縫制機械生產大國、強國由于受到成本上升的影響要轉移到其他生產成本較低的地方;另一方面,中國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產和配套能力,還有著極大的人口紅利優勢;第三方面,中國紡織服裝快速發展帶動了對縫制設備的大量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市場空間。這種情況下,新一輪縫機產業轉移啟動,世界縫制機械行業生產中心逐步開始向中國轉移。一些國際知名品牌紛紛登陸中國,開設工廠,布局市場。中外合作企業的深度和廣度都有所拓展,產品也由基礎機種向特殊機種、高端機種慢慢轉移,國內企業的綜合實力也在不斷提升,由此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
1991年,日本重機公司在浙江寧波地區建立獨資的寧波重機公司。1992年,日本積家公司在珠海建立獨資公司,德國百福公司在珠海建立了獨資公司,上海協昌縫紉機廠與美國勝家縫紉機有限公司合資在閔行開發區開設中外合資上海勝家縫紉機有限公司。1993年,日本兄弟工業公司在中國珠海設立珠海兄弟工業有限公司工廠,中國標準縫紉機公司和日本兄弟工業株式會社合資組建西安兄弟標準工業有限公司。1994年,日本飛馬縫紉機公司投資2.5億日元在天津西青區經濟開發小區成立獨資的飛馬天津。1995年,臺灣啟翔針車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在上海成立分公司,日本重機公司和中國新興集團總公司簽約成立合資企業命名為重機新興工業有限責任公司,落地河北廊坊。1997年臺灣高林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投資建立高林機電實業深圳有限公司。1999年8月,上工公司與日本株式會社廣瀨制作所合資創辦上海廣瀨精密機械有限公司,開創了中國工業縫紉機行業在關鍵零部件方面與國際著名廠商合作的先河。
20世紀90年代國外著名企業大量進入我國進行合作合資和獨資建立縫紉機企業一方面大大推動了我國縫紉機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和我國的縫紉機企業形成激烈的競爭。
進入新世紀,中國儼然已是世界最大的縫制機械生產和銷售中心,世界將近80%的縫制機械由中國生產。中國與國外品牌的合作仍然在持續。這一時期的合作又有了新的內涵,企業的品牌和資本合作逐漸成為主流。特別是中國一些有遠見和膽識的骨干企業,海外并購了一些老牌歐美生產企業,對于提升企業的品牌運作力,提高產品的研發能力,提高國際市場的布局能力,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對于整個行業來說,國際影響力更加強大了。
2004年,上海百福中捷機械工業有限公司舉行開業儀式,飛躍集團公司與新加坡雙星集團創立合資的“飛躍雙星國際有限公司”,深圳盈寧科技有限公司與日本高鳥株式會社(Takatori)合資成立上海高鳥科技有限公司簽約儀式在深圳舉行。2005年,上工申貝和FGA公司在德國辦理了DA公司94.98%股份交接手續。2006年,標準與意大利JAM公司合作生產的TC129J花樣機、與德國ASS公司合作生產的BASS3200自動開袋機等高端自動化設備成功投產。2009年,新杰克成功收購德國企業奔馬和拓卡,這是行業第一例民營企業的海外收購。2013年5月,方正電機(越南)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并開始量產。2014年,上工申貝又收購了百福和KSL公司。
通過這十幾年的成長,中國的一批企業通過自身實力的提升,通過國外品牌并購和資本運作,成為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縫制機械企業。
國外參展考察
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縫機企業利用各種機會學習國外企業先進的技術、工藝和管理。期間,在協會幫助企業組織赴國外企業考察學習的同時,作為集中展示產品和技術的商業平臺,國外先進的縫制機械專業展會逐漸為行業人士所了解,受到廣大國內縫企的追捧。為了響應企業需求,協會在常規涉外考察參觀活動基礎上,陸續組織一些企業赴國際大型展會參觀、展示、交流、學習。
早在1991年和1993年,中國縫紉機協會就曾組織了中國縫紉機企業代表團參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縫制設備專業展覽會之一科隆國際服裝機械博覽會(IMB)。該展會每兩年或三年定期在德國科隆國際展覽中心舉行。此后的1997、2000、2003、2006年,協會也組團參加了該展會。特別是2003年,協會組織企業超過60家,參團人員260余人,規模空前,效果超乎想象。
其實另外一個大型展會是鮑賓國際服裝機械及技術展覽會。該展是一年一屆,到90年代已經舉辦了30余屆。協會開始組織企業參展是1994年,連續組團參展一直到1998年。此后,該展周期調整,于2001年舉辦,并更名為BOBBIN WORLD。2004年,SPESA展取而代之成為美洲地區最大的展會,三年一屆。2012年,SPESA主辦單位與德國法蘭克福公司合作,展會再次更名為TEXPROCESS AMERICA,每兩年舉辦一次。
九十年代比肩的三大展,還有日本的JIAM展。協會組團參加JIAM展始于1996年,此后3年或者4年一屆,共參加了六屆。
企業初期參加國外展,主要是為了解世界縫制機械行業發展概況,認識其他企業和品牌,學習和參考其他企業的產品、技術、工藝和研發趨勢,等等。隨著企業的發展和實力增強,企業對外拓展市場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過了這個階段,企業則以品牌展示、新技術、新產品發布為主。
行業早期的考察可追溯到1988年協會組團參加重機公司成立50周年慶典并參觀重機公司。1991年、1997年,協會又分別組織骨干企業、零部件企業代表團赴日本考察交流。2000年1月,中國縫紉機零部件考察團一行10人赴臺灣及香港地區進行了為期10天的考察。同年,協會組織骨干企業赴土耳其、埃及進行了為期10天的縫制設備市場考察。2002年11月,赴墨西哥、巴西考察縫制機械市場。2003年11月,對印度、孟加拉縫制機械市場進行考察。2005年11月29日,協會和臺北市針車商業同業公會共同組織的“海峽兩岸縫制機械工業發展研討會”在臺北召開。這些考察交流為中國縫企打開了一扇扇大門,對外學習、交流,走出去、引進來,為企業合資合作、開拓國際市場乃至后來的品牌收購,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搭建本土國際化平臺
上世紀80年代后期,中國成衣工業的發展,大大催生了工業縫紉機的市場需求。為了促進企業交流,展示縫紉產品和技術水品,1987年9月26-28日,1988年度全國縫制設備展樣訂貨會在南京召開,是行業首次舉辦全國展會。展會展覽面積2 000平方米,展位120個,70家單位參展,共有展品16個系列 256個品種,其中包括具有當時先進水平的高速包縫機、平縫機、高速三自動平縫機和繃縫鎖眼釘扣等特種機以及裁剪熨燙粘合等設備。據數據統計,首屆全國展會供需雙方近2 000人參展,成交數量264 200臺套,成交額2.8億元。自此全國縫制設備展樣訂貨會作為行業的盛會每年召開一次,規模一年大于一年。
隨著世界縫制機械產業重心向中國轉移,國際客商也開始紛紛關注中國市場。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有識之士,提出了在中國舉辦國際性縫制設備展覽會的設想。1996年8月6-8日,首屆中國國際縫制設備展覽會在上海國際展覽中心舉辦。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多家海外廠商以及國內300多家企業參展,共設展位600個,展出面積達12 000平方米,展示了200多種新產品,舉辦了6場技術講座,參觀人數大約2萬人次,其中外商人數近600人次,分別來自歐美南美中東南非東南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屆展覽會是中國縫紉機工業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是在此前中國舉辦過的縫制設備展覽會中規模最大、參展商最多、參展樣機最豐富、商品技術最適合中國當前國情和總體技術水平最高的一次盛會。她的成功舉辦對中國縫紉機工業調整產品結構開拓國際市場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自此之后,CISMA每年一屆,連續舉辦了10 屆。CISMA2005時,展會面積達到80500平方米,確立了CISMA世界第一大展的地位。
CISMA2005之后,為了給企業更多的時間研發新品,提高展示質量,主辦方將CISMA的舉辦周期調整為了兩年一屆, 逢單年舉行。CISMA2007是CISMA周期調整為兩年一屆之后的首次展覽。來自19個國家的1277家企業參展(比2005增長17.7%),展會面積首次突破10萬平方米(比2005增長了28.6%),43059位觀眾參觀了展會,盛況空前,進一步鞏固了世界縫制設備第一大展的地位。此后的CISMA2009、CISMA2011、CISMA2013,展會基本保持了10萬平方米的規模。展會的內涵不斷豐富,論壇、高層會晤、全國縫制機械行業維修工職業技能大賽等在展會同期舉行,大大豐富了展會的內容。展會的服務也不斷提升,宣傳立體化,招商精準化,溝通數字化,更加細致和人性化,吸引著絡繹不絕的客商。
時至今日,CISMA已成長為世界縫制機械行業首選交流合作平臺,兼具展覽展示、溝通交流、品牌孵化、貿易促進、商貿洽談等多項功能。這個舞臺上,聚集著世界縫制機械行業最具重量的品牌,杜克普、百福、重機、兄弟、飛馬、大和、金輪、銀箭、力克、格柏、格羅茨、田島、標準、上工申貝、飛躍、中捷、杰克、寶石、興大豪、威士、方正等;這個舞臺,展出當今業界最高端的科技、最先進的產品,發布最前沿的趨勢;這個舞臺,是世界進入中國、中國走向世界的必經之路。CISMA,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縫制機械行業發展晴雨表。
回首行業三十年,協會組織企業走出去,引進來,為企業鋪路搭橋,為鞏固市場搭建專業商貿平臺,使企業在與國外企業共生、競爭、合作中不斷發展壯大,譜寫了一首蕩氣回腸的民族品牌奮進之歌,讓中國制造閃耀世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