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服品牌企業 如何理解“要爭才會贏”
不管歐盟是否真的會對出口其市場的中國鞋采取反傾銷“制裁”措施,中國鞋企和相關機構都應該積極應對,既要有針對性的實際行動,更要有面對長遠的深入反思。今年2月,廣東8家制鞋企業在廣州發起成立了“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就這一行動,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部主任趙玉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欣喜地說:“這是一件好事。長期以來,中國企業在應對反傾銷調查的過程中處于比較被動的位置,中國企業應該明白‘要爭才會贏’。”
是的,要爭才會贏。然而,中國鞋企如何“爭才會贏”呢?
要“爭”,中國鞋企首先必須站出來,主張自己的權利,保護自己的利益。正像趙玉敏所說,中國產品出口比較多,因此由于國外反傾銷造成的損失也比較大,而反傾銷一旦開始立案調查,即使還沒有公布裁定結果,市場波動就已經形成。過去中國企業比較被動,而現在的中國企業必須逐漸走向成熟,必須明白企業走向海外市場,不光要銷售產品,還要保護自己的利益。而我們已有溫州打火機在反傾銷中勝訴的先例,這一勝利為我們中國鞋企提供了很有教育意義的借鑒。因此,面對任何貿易爭端,中國企業必須要“爭”,既要確立自己的身份,明確自己的態度,表明自己的立場,又要發出自己的聲音,顯示自己的力量。
即使真的出現了所謂的“最壞情況”,即歐盟對中國開征鞋類反傾銷稅,我們也要有“爭”的其他方法。比如,中國鞋出口歐洲受阻,可以考慮出口到別的國家,例如東南亞地區;具備一定的技術和生產能力卻沒有獲得歐盟低稅政策的企業,可以考慮與獲得低稅政策的企業合作,為他們進行加工,從而使這些企業在不需要進行生產線調整和重新尋找出口國家的情況下繼續生產,盡管利潤率可能會降低,但對企業整體影響比較小;中小企業如果產品不能順利出口,可以轉向國內市場,向二、三級城市和農村這些十分可觀的、有待開發的市場進軍;在歐洲出口勞保鞋和皮鞋受阻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出口其他面料的鞋,比如旅游鞋等。
但以上這些方法只能是應時應急之需,是較為消極的“爭”,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和長遠之道。我們知道,包括歐盟在內,國外市場幾乎所有對于包括鞋類在內的中國產品設立各種“壁壘”或采取反傾銷措施,主要集中在科技含量不高以及價格低廉的產品方面,而這恰恰是中國出口產品的最大軟肋,也成為他們最方便的借口,因此,中國鞋企要想“爭”且“贏”,還得從自身下功夫。
如果說中國鞋企成立像“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之類行動是一種直接的、向外的、短期的“爭”,是爭“權”,爭“利”,那么中國鞋企苦練內功,通過提高自身產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以增強對外競爭力,這種行動則是一種間接的、向內的、長期的“爭”,是爭“氣”,爭“勢”。相比于前一種“爭”,后一種“爭”更具有主動性和根本性,而這種“爭”所帶來的“贏”將是全局性的,持久性的。
然而,我們的鞋企在這一方面“爭”得還遠遠不夠,許多企業既缺乏“爭”的眼光,亦缺乏“爭”的實際行動。盡管近些年隨著國內生產商經營觀念的轉變,“中國制造”正逐漸改變價廉質次的形象,相當一部分中國產品的品質已經達到了國外市場的要求,并深受國外消費者的喜愛。但同時也不能否認,仍有個別目光短淺的經營者,為了盡快打入國際市場以獲得短期利潤,拼命壓低生產成本,忽視產品質量,甚至不惜以次充好,損害了中國產品的聲譽。企業的這種行為顯然是一種惡意的“爭”。
質量就是生命,誠信才有出路。我們惟有通過積極的“爭”,加強規則意識,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檔次,積極樹立自己的正面形象,才能避免授人以柄。而惟有從長遠考慮,通過積極的“爭”,盡快塑造自主品牌,建立起自己的營銷渠道,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增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中國企業才能真正走出國門,“贏”得市場,“贏”得信譽,“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