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做強要靠產業升級護航
商務部公布,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秘書處初步統計數據,2013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然而,這來之不易的光環背后,還潛伏著不少隱憂。在第24屆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參展商們深有體會:自主創新是企業的生存之道。專家同時指出,優化我國貿易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更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貨物貿易領跑世界
世界貿易組織秘書處初步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為4.16萬億美元,其中出口額2.21萬億美元,進口額1.95萬億美元。我國已經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為全球貿易伙伴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和投資機會。
被視為“中國外貿風向標”的華交會,在今年春天也透出一些暖意。除了看貨商的增加,本屆華交會上,不少參展商還打起了“自主創新牌”。據初步統計,參展商品中新產品、新款式和采用新技術、新工藝生產的商品有兩萬多個。“近年來中國產品質量和設計有了很大提升。”伊朗采購商阿薩迪說,雖然東南亞諸國的產品更為廉價,但中國產品的性價比更高,規模化生產能力更強。
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顧軍預計,今年出口需求將有所回升,美國失業率雖有波動,但經濟復蘇勢頭已確立;歐洲市場需求也在緩慢恢復;日本市場有不確定性,但也保持一定規模。
不過,貨物貿易領跑全球的同時,我國的服務貿易顯得有些“拖后腿”。
商務部數據顯示,去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5396.4億美元,約為美國的一半。而服務貿易逆差就達到了1184.6億美元,其中,旅游、運輸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保險服務等領域存在較大的逆差。
光環背后幾多隱憂
專家指出,我國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之路并不平坦,還有不少隱憂。
商務部部長高虎城指出,長期以來我國產品參與國際競爭主要依賴數量和價格優勢,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同時,市場中介組織發揮作用不夠,一些行業還存在一哄而上、競相殺價、無序競爭等問題。
泉州一家生產陶瓷制品的企業在本屆華交會上展出了企業全部的新品,但記者發現,不少產品不僅和華交會不同展位的同類產品“撞臉”,在上海一些小商品市場甚至還能看到“雙胞胎”。銷售員說,這類陶瓷工藝品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唯一比拼的就是價格,所以盡管一年來人工成本上漲了20%,但企業為了維護市場根本不敢提高報價。
另一方面,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密切相關。服務出口發展滯后,意味著我國服務業總體競爭力不強,我國與世界貿易強國還有相當大的距離。
“出口粗放的產品,意味著對應的產業粗放生產;出口附加值高的產品,意味著必須有能生產高附加值產品、服務的產業作后盾。”上海財經大學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干春暉指出,貿易結構決定了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長期以來的粗放貿易,也導致了我國產業被“低端鎖定”。
在國內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某鉛筆品牌,到了歐美市場也難以“耍牛”。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目前該品牌在東南亞市場已經有不低的市場認可度,但與歐美買家的合作還是“定牌”。
“在國內和東南亞能做到‘老大哥’,在歐美還是‘打工仔’”,這是不少企業的生存現狀。
貿易、產業需齊頭并進
專家認為,要在全球經濟活動中掌握主動權,首先必須掌握全球資源的配置權。
值得欣慰的是,貿易數據中,包括金融服務、咨詢、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等具有較高附加值的服務商品出口,正在穩步增長。“應重點擴大在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領域利用外資的規模,充分利用世界資源和外資企業的溢出效應,帶動我國服務貿易總體層次的提高和服務貿易結構的優化。”上海財經大學世界經濟與貿易系教授鮑曉華同時認為,發展服務貿易還能帶動貨物貿易,改善產業結構,更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不管是貿易倒逼了產業升級,還是產業升級打開了貿易之門,對于不少企業來說,自主創新無疑是生存之道。記者注意到,參展的一些服裝企業已經開始自主設計、創造品牌、提供服務,主動整合和控制整個價值鏈。
主營出口日本紡織品的南京優尼可公司,打破以往單純制造的局限,整合了倉儲、物流、檢品一體的產業鏈,并且通過獨具優勢的市場調查,根據客戶需求開發新產品,甚至做起了整合一攬子包含包裝、報價、營銷的解決方案。從制造者到資源整合者的角色轉換,讓該企業的利潤每年增長10%。
干春暉建議,我國的產業升級應遵循流程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和部門間升級的循序漸進過程,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擺脫低端鎖定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