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制衣企業“組團”赴緬甸建廠
數家香港制衣企業將成為到緬甸一個主要經濟特區投資設廠的第一批外國企業。它們這么做是為了減輕對中國內地工廠的依賴。
香港制衣同業協進會(Hong Kong Apparel Society)永遠榮譽會長鐘國斌(Felix Chung)稱,12家香港制衣企業簽訂了一份意向書,打算在緬甸仰光郊外的迪拉瓦(Thilawa)工業區開設工廠。他說,這些制衣企業(未提到企業名稱)仍在磋商最終條款,但它們預料先期投資最高可達300萬美元。
香港制衣企業打算到緬甸設廠之際,制造業企業在中國內地的業務遭遇三大困難:工資飛快上漲、招聘工人難度加大,以及人民幣匯率總體上走強。近年來,許多制衣企業已將部分制造業務從中國內地遷往柬埔寨和越南等東南亞地區,還有孟加拉國等一些國家。
提到香港制造企業,鐘國斌表示:“它們急沖沖地搬遷生產線,是因為如今中國內地的成本已經非常高。中國內地的競爭力不行了。”
鐘國斌參與了香港制衣企業與緬甸政府和日本政府之間的磋商。日本政府也是這一工業園區開發合作方之一。他說,這些港企意識到自己的行動是“一場賭博”。但他也說,三十年前鄧小平向境外企業打開中國大門時,進入中國的外國企業當時都冒著風險,現在這些香港企業決心冒同樣的風險。
緬甸缺乏大批量制造業所需的基礎設施,導致許多企業迄今仍不敢把生產線搬到該國。但鐘國斌表示,日本政府參與迪拉瓦工業區建設令企業相信,基礎設施會隨之完善起來。
東京方面已承諾提供5億美元基礎設施貸款,將主要用于建設供電網絡、供水設施和物流能力?;A設施落后影響了緬甸企業的發展。幾十年與世隔絕的獨裁統治也導致緬甸發展滯后。
緬甸方面目前正聯合三家大型日本貿易商社三菱(Mitsubishi Corp)、住友(Sumitomo Corp)和丸紅(Marubeni)共同開發迪拉瓦工業區。盡管有些日本制造企業正考慮在迪拉瓦工業區投資設廠,但迄今沒有一家企業簽訂協議。
鐘國斌說,上述12家中等規模的香港制衣企業,每家都打算在緬甸雇傭至多2000名工人,另外還有10至15家企業在考慮到緬甸投資。目前12家企業正就在迪拉瓦工業區內租借土地展開磋商,希望以每英畝30萬美元的價格簽訂為期50年的租約。
鐘國斌說,在現階段,這些制衣企業在中國內地的業務也將繼續保留。他補充道,鑒于中國內地供應鏈的重要性,它們需要采取一種“兩條腿走路”的策略。
緬甸正在展開激烈政治變革,迪拉瓦項目成為緬甸經濟戰略的一個核心支柱。緬甸軍政府于3年前下臺,該國計劃明年舉行全國大選。
然而,政府與當地農民之間的爭端困擾著迪拉瓦工業區。有些農民拒絕離開自己的土地為該項目讓路。他們說,1997年軍方以每英畝20美元左右的價格從他們手里買走土地,這是很不公平的,他們要求政府支付補償金。
盡管緬甸政府希望把迪拉瓦工業區打造成一個汽車等高價值產品制造商的出口中心,但該工業區要建成出口基地面臨諸多障礙,比如來自亞洲地區其他出口中心的競爭,以及缺少深水港。
對許多企業而言,迪拉瓦的主要吸引力在于,進駐這個工業區,將可以服務于緬甸整個國內消費市場。緬甸人口超過60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