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兩個縫紉機巨頭的救贖 ——上工申貝德國并購發展結碩果字號
新華網法蘭克福9月7日電(記者饒博文史哲)“高端奢侈品牌的服裝、皮鞋和箱包,我可以負責任地說,只要有縫紉加工的,十有八九是用上工申貝(600843,股吧)旗下的機器加工的,”上工申貝集團董事長張敏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不無自豪地說。
讓張敏和上工申貝底氣十足的是其在全球工業縫紉機高端市場絕對的領先地位。除了這些日用消費品,高端品牌汽車里的座椅、儀表盤、靠背門扶手的縫線幾乎都是出自上工申貝的縫紉機,“我們占了這些高端汽車品牌(縫紉)市場的80%到90%,”張敏說。
盡管上工申貝曾是中國工業縫紉機市場的絕對領導者,但在全球市場如此的自信對于以前的上工申貝是不可想象的。
要知道,僅在8年前,上工申貝還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困境,內有其他民營競爭對手低成本生產的窮追不舍,外有國外縫紉機巨頭優質技術和優質產品的堵截,上世紀90年代初在國內獨領風騷的上工申貝在國內市場排名在2004年左右跌出了前十。
在張敏的眼中,當時的上工申貝“只剩下半條命”。巧合的是,在遠隔8000多公里之外的德國,擁有百年歷史的德國頂級工業縫紉機企業杜克普·阿德勒股份有限公司當時也正陷入連年虧損的困境。
擺在上工申貝面前的有兩條路,要么增發股票繼續勉力維持,維持人員開支,“至少活個兩三年”。但張敏心里清楚,在國內繼續進行低成本同質化競爭,上工申貝沒有優勢,最終必定是死路一條。
能否出資收購杜克普·阿德勒呢?上工申貝作為一個國有上市公司,甚至沒有國際市場經驗,如何去控股和經營一家德國百年老店?
其中的收購風險可想而知。張敏知道,如果一旦跨出這步不成功的話,可能一下子收購的資金就打了水漂,上工申貝本部將被“完全迅速地拖死”,“這種可能性非常之大”。
經過調研分析,上工申貝果斷作出了收購決定。張敏和同事們經過調研后得出了清楚結論:杜克普·阿德勒技術好,產品質量過硬,之所以虧損是因為公司沒有把握住服裝和箱包傳統制造產業從西方向東方、尤其是向中國轉移的大趨勢。
關鍵在于,杜克普·阿德勒手中擁有許多工業縫紉機企業夢寐以求的高端技術。“如果能好好利用,走差異化道路,有可能我們兩個企業都能活下來,”張敏心里盤算。
然而,上工申貝的收購面臨著可想而知的懷疑。“沒人能相信啊,德國人控股的百年老店,技術也比你好,雖然它是虧損的,但收購方也是半條命,那上工申貝有什么本事能扭虧為盈呢?”張敏說。
開弓沒有回頭箭。2005年成功收購杜克普·阿德勒之后,上工申貝很快著手做了3件大事。
面對德國員工對中國企業可能關閉工廠、將裝備技術轉移到中國的擔心,上工申貝收購后的首要任務就是“穩定軍心”。張敏找到杜克普·阿德勒高管層一一談話,聯系工會在總部召開員工大會。張敏在大會上親自承諾:比勒費爾德作為杜克普·阿德勒的高端產品制造裝備中心的地位不變,作為工業縫紉機研發中心的地位不變,作為公司營銷管理中心的地位不變。
針對公司虧損的病因,上工申貝開出了“藥方”,開始了第二個大動作:產業基地重整。張敏介紹說,接手杜克普·阿德勒時,公司在歐洲有4個生產基地,功能齊全,“生產沒有專業化”。上工申貝下定決心,要對幾家工廠的生產來個“乾坤大挪移”。
動作如此之大,實現的難度可以想象。但在中國股東的決策支持下,重組在半年之內就完成了,帶來的結果也讓許多人大吃一驚。由于生產成本大幅降低,公司也實現了扭虧為盈的目的。
上工申貝圍繞杜克普·阿德勒做的第三件大事事關兩家公司未來的長期發展:產品的創新性研發。“在新產品的開發上我們找準了方向,同時鍥而不舍,舍得投入”。
2006年到2007年間,服裝和箱包縫紉市場競爭已然十分激烈,上工申貝注意到亞洲、特別是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潛力巨大,將產品戰略重心轉移到汽車工業,“走了一條差異化道路”。
此前,皮革類的厚料機在杜克普·阿德勒的產品中的地位僅算“中馬”。圍繞未來戰略,公司對產品進行了“顛覆性的改革和創新”,將以前外形各異、零部件也不通用的產品全部報廢,重新將所有厚料機設計成零件通用外形一致的產品,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時也一舉在市場上奠定了領導地位。
對于“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來說,跨國并購的成功只能算一個好開頭,未來的企業管理才是真正的考驗。針對杜克普·阿德勒的情況,上工申貝實施了“二元化”管理,除公司董事會外,另設監事會,負責重大戰略決策以及重大人事安排。
張敏介紹說,如果不算聘用人員,上工申貝僅從總部派了兩個人到德國公司,在充分依靠當地團隊的同時,配合總部內派人員的輔助支持和監督管理。“這樣一來,中國股東既不干預他們日常的經營,又在大的經營戰略決策、人事安排等方面有所控制,我認為這種方式比較適合發揮德國人的積極性,同時把中國股東的掌控做到恰到好處,”張敏說。
據張敏介紹,如今在全球高端縫紉市場,上工申貝旗下的企業市場占有率占據第一的位置,同時擁有領先的縫制加工技術;從產銷規模來說,上工申貝在全球的市場份額為第三名。
嘗到了甜頭的上工申貝并沒有停下并購的腳步,今年公司相繼收購了德國縫紉機企業百福公司以及凱爾曼特種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對于凱爾曼的收購,上工申貝顯然有著戰略方面的考量。
張敏表示,凱爾曼作為縫紉解決方案供應商,掌握了世界尖端的3D縫紉技術,可將縫紉機的業務拓展到航空等非傳統縫紉領域,還可應用于風能、環保、橋梁、碳素纖維和復合材料的縫紉。此外,從材料方面來說,3D縫紉技術使公司從原來的布料和皮革的縫紉延伸到碳素纖維和復合材料的縫紉。
“所以我們收購凱爾曼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是一種技術上的儲備,取得了一個應用技術的基礎,使我們今后能把這個傳統制造業拓展到更廣闊的市場范圍里面,”張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