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制造走進機器人時代
“不用吃飯不用睡覺,不用準備宿舍不用培訓,不用買社保,加工沒怨言。”這是惠州大亞灣光弘科技電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正大對機器人優勢的濃縮表達。光弘科技今年已陸續引進了多臺擰螺絲機器人,搬運機器人,全自動IC燒錄機……“以前是把人當機器用,未來是把機器當人用。”隨著人力成本攀升,招工難以及外部環境的多重影響,一場機器自動化的變革正在惠州制造業中悄然發生。
機器人之優
不需要吃飯,不需要休息,人工燒可能有漏燒,但機器是傻瓜式的,精準無誤。機器人永遠是熟練工, 不需要培訓,這是最大的好處。三臺自動擰螺絲機花費18萬,干活相當于6個人,每人按3000元/月工資計算,一年不到即可收回成本,三年能省人力成本四五十萬元。
一臺燒錄機=16個工人
在光弘科技的燒錄機房內,四名工人正在進行手動燒錄IC,工人小葉把IC芯片逐一放入燒錄槽內,根據寫入程序大小燒錄時間不等,指示燈亮綠燈代表燒錄完成,小葉再將芯片取出。每人操作兩臺燒錄機,一個小時可燒錄約200個IC芯片。
不過,也許很快小葉的崗位就會被機器人“搶走”。在她的對面,就是公司新引進的兩臺全自動IC燒錄機。通過這個“機器人”,IC芯片放在卷帶上,輪盤自動卷入,在設備上燒錄完后,IC將自動裝好。按同等燒錄程序大小,一臺燒錄機一小時能燒錄1000個IC芯片,是手動燒錄的五倍。
光弘科技技術中心組立專項部部長黃福新直言,“未來將繼續引進自動燒錄設備,這些工人將被機器人逐步替代。”黃福新說,一臺燒錄機可替代8名工人的工作量,按早晚班的話,相當于可代替16個人。按照一臺全自動燒錄機約七到八萬成本計算,黃福新預計,僅3年時間,這兩臺機器將為企業節省成本至少60萬。
3臺擰螺絲機器人=16個工人
在另一個車間,自動擰螺絲機器人同樣在逐步替代人工。黃福新稱,以前沒有擰螺絲的機器人,每一臺機器須安排兩人不停地打螺絲。如今一臺機器人可代替兩人作業,三臺相當于可以省掉6個人力。
效率也在提高。手工擰螺絲,完成一個工作(一整塊芯片板16個螺絲)要1分鐘,而機器人則40秒就可完成,而且所有力矩都有保證,不會漏打。1個員工可同時操作三臺螺絲機器人。工人只需完成放板取板的動作,機器人自動完成抓取,按指令運作,準確無誤。
“機器人永遠是熟練工,不需要培訓,這是最大的好處。”螺絲機購入后,新增開支僅有電費,若一臺擰螺絲機器人24小時不間斷工作,每臺每天僅須電費3.6元,這是人工成本的1/32。
黃福新說,三臺機器花費18萬,干活相當于6個人,每人按3000元/月工資計算,一年不到即可收回成本。如果按三年的時間算,能節省人力成本四五十萬元。
按照磁條軌跡,一臺搬運鋼板的機器人在兩個工序間行走自如。盡管價值僅2.8萬,但在三年時間里,一臺搬運鋼板機器人也能為企業節省8萬元。目前這樣的搬運機器人光弘科技已有約20臺,加上30臺自動擰螺絲機器人,3臺全自動IC燒錄機等,惠州大亞灣光弘科技電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正大說,現階段已經節省的人力近200人,從工作效率上看,引進自動化能提高20%-30%。
機器人之憂
“有的產品周期很短,批量少,假設自動化設備投入后,做完了,也許成本還沒有收回,那怎么辦?一旦這個產品不做了,現有設備能不能進行改造,能不能滿足新產品要求,這是最大的考慮和擔憂。”
新產品周期短長期回報率是挑戰
引進自動化生產設備,既可節省人力成本,又能減少管理難度。“一個人能干的活,如果機器能做,我們更愿意用機械手來取代它,一個機械手的壽命是10-15年,管理更方便。”李正大介紹,去年起光弘開始陸續導入自動化,先在局部直觀可改造的工序進行升級。今年4月,公司專門成立了技術中心,主導推進自動化工作,自動化策略更上升到公司層面。
但實現自動化的過程,遠非引進幾臺機器人那么簡單,企業實現自動化的過程中,最大的擔憂是產品更新過快,如果機械生產線不能及時調適,將給企業帶來很大壓力。
“有的產品周期很短,批量少,假設自動化設備投入后,做完了,也許成本還沒有收回,那怎么辦?一旦這個產品不做了,現有設備能不能進行改造,能不能滿足新產品要求,這是最大的考慮和擔憂。”基于此,李正大說,在標準化設備(買來直接用)、非標準化設備(根據產品來定制)、機械手+非標準設備組合三種類型自動化設備中,企業會青睞選擇第三種,以便提高自動化設備的通用性,同時讓自己的技術人員參與,加強對設備的流程再造,設計再造的研發。
花了錢上自動化,如何保證它的長期回報率?李正大面臨的問題,也是龍旗電子(惠州)有限公司總經理蔣輝的擔憂,龍旗電子正準備上馬一條手機自動化樣板生產線,但他也擔心,“新技術不斷在出現,新產品層出不窮,你之前的自動化需要隨時更新,這是一個挑戰。”
[析因]
企業為什么要招機器人?
“部分客戶會點名部分工藝需要公司通過自動化來實現,因為擔心人工制造的一些精密產品一致性、穩定性不夠好。今天張三心情不好,做出來的產品可能會非常危險。一些國外的‘刁鉆’客戶對企業社會責任要求非常嚴格。有沒有保護勞動者權益,工人職業健康是否有保障。導入自動化后,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
用工難用工貴
“以前是把人當機器用,未來是把機器當人用。”這是制造業在依靠自動化轉型升級時的一句形象說法。機器人時代悄然到了嗎?是什么讓企業主紛紛向它拋出橄欖枝?用工短缺、人工成本驟升、客戶的嚴格要求是幾大直接因素。
光弘科技去年曾遭遇人工緊缺的尷尬。“去年7月到9月是生產旺季,招了一批學生工,結果9月他們回校,生產線上差了1000多人,好不容易招了勞務工頂上來,但緊接著春節工人回家,正常生產又受到影響,今年3月訂單猛增,又出現了用工荒。”
用工成本的上漲更不待多言。李正大回憶,2004年起工價直線拉升,一線工人的月用工成本從原來的1400元漲到2500-3000元。
龍旗電子(惠州)有限公司總經理蔣輝也說,“減下人力,采用自動化,是整個行業的趨勢,工人工資原來占公司人工成本的40%,現在這一比例達到70%。”2010年下半年一樣的工人和工作量,加班后可拿到2000元,但現在至少都是3000多元的工資。“漲幅很大。”
除了工價,用人管理也不如往昔。“現在年輕人追求自由,對這份工作不是很在乎,有些工人做一個月不要工資,自動離職的都有,跟十幾年前完全是兩碼事。”員工的流動率達到10%多。
工人心情不好可能漏擰機器人不會
客戶對產品的要求越來越嚴苛,也是促使企業升級的另一主要原因。李正大說,“有個別客戶要求必須要自動化數據導入系統,沒有這個系統,訂單做不進來,有些工序,比如焊接,如果你沒有自動焊接,客戶就不給你做。”
部分客戶會點名部分工藝需要公司通過自動化來實現,因為擔心人工制造的一些精密產品一致性、穩定性不夠好。李正大說,今年3月就曾接到客戶投訴,由于一個產品里出現漏擰螺絲的現象。“今天張三心情不好,做出來的產品可能會非常危險。”
李正大說,一些國外的“刁鉆”客戶洽談訂單時,對公司的CSR(企業社會責任)要求非常嚴格。“對方會非常看重供應商的企業責任,有沒有保護勞動者權益,加班是否嚴格按照勞動法來執行,工人的職業健康是否有保障等等,這些都是無形的壓力和成本。”而導入自動化后,這些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誰在自動化]
先行者:
大中企動作快
看好未來回報
引進自動化機器設備的趨勢中,大中企業動作最快。
龍旗電子目前在局部有使用一些自動化設備,但整體還沒有實施,近期正著手推出手機自動化樣板線,“先看看能降下來多少人工”。公司總經理蔣輝說,如果第一期上測試的自動化的話,預計能省下400人到500人左右。從效率看,按照當前手機生產線月產量120萬臺打比,如果上了自動化,用一半工人,相同時間產量能達到200萬臺/月。“人員縮減了,整體產量也會比原來有一個大幅提高。”
由于考慮到投資成本、以及設備適用性問題,龍旗電子一直在和設備制造商進行合作開發,“專業化制造生產公司有想法,但對產品沒那么了解。如果對方做一條全自動化可能要1000萬,但如果一起做的話可能只要100萬。”蔣輝介紹,手機生產線主要包括組裝、測試和包裝三個部分。對企業來說,當然希望一個人沒有,實現全自動,但一來投資成本太高,二來作為手機這種特別產品,涉及到手感等體驗,組裝暫時做不到自動化,包裝則在做方案論證和實驗。
“完全自動化不可能,但做得好的,能實現60%到70%的自動化是絕對有可能。”
蔣輝稱,手機制造整個行業都在嘗試自動化。但他也直言,這幾年可能是風險性投資,因為自動化的東西不是所有項目都會成功。“與公司的技術能力、資金實力有關,所以需要和設備生產方一起討論實施方案,規劃的好壞決定了后續走勢,而且實施起來也有難度,如果實施不下去,投資回報率是有風險的。”他認為,手機制造企業的自動化是搶訂單的機會,不能盯著眼前,短期內競爭優勢也許不一定大,但兩三年后整體成本會降下來。
觀望者:
小企業有心無力
傳統行業難覓設備
與龍旗電子、光弘科技這種大中型電子制造企業不同,傳統的服裝制造行業盡管也在尋求轉型與升級,但由于工種性質不同,步子暫時還無法快起來。
據記者了解,目前惠州市內至少有四五家服裝企業引進吊掛系統,即將服裝衣片夾持在帶有不同編碼的吊架上,通過高架軌道,在中央主控電腦控制下,將加工工件送至指定加工位置,在吊掛態下完成搬運和縫制,不需對在制半成品進行捆綁、打包和拆包等操作流水線作業的輸送帶。
博羅縣園洲鎮紡織服裝行業協會會長、樺達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沛容介紹,上線一條吊掛系統,傳輸效率約可提高20%。
“他們在搞,我也在考慮,裝倒是不貴,但帶動可能還是不夠好。”水口一家中型服裝企業老板對吊掛系統仍在觀望,他每年都會去看自動化流水線的設備,但因為服裝行業有自己的特點,不同款式不同面料不同顏色圖案等涉及的變化很多,可行的自動化設備比較少。“訂單差不多,人工漲了那么多,客戶需求又嚴,價格又低,質量又要求高,利潤空間很少很少。現在我們也在想辦法,想要上流水線,但不知道怎么上啊。”
南都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受制于行業特點、找不到可行自動化設備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傳統行業。
[影響]
人力將減一半
制造企業出現分化,但仍各有生存空間
未來制造業的自動化趨勢,業界已認定。惠州已有越來越多的制造型企業開始瞄準自動化蠢蠢欲動,希望能借此實現縮減人員、提高效率、實現企業升級。光弘科技的副總經理李正大介紹,光弘目前有7000名員工,其中前端SMT生產線已經實現了全自動,處在后端包裝、組裝階段員工占到4000多人,未來光弘憧憬能通過自動化,將后端環節工人減少3000名。
“有些工序是很難實現全自動,未來將是人力與機器混合的生產線。現在一條生產線用人在30到70人不等,但未來希望能實現一條線下去,只有幾個人,十來個人。”
李正大說,自動化工序現在是局部自動,掃條碼自動、擰螺絲自動、點焦自動,中間靠人串起來。未來從送板到印刷到貼片到檢查到收板,組裝環節也將像SMT一樣實現全自動。
龍旗電子的總經理蔣輝說,現在員工是2000人左右,未來一到兩年內,希望能通過測試自動化、包裝自動化等,減掉一半的人力,降到1000人左右。
通過自動化,李正大認為,未來企業將會出現分化。即自動化程度高的大中企業對應做科技含量高的訂單,小廠小公司則做不太高的小訂單。“會形成像零售市場的沃爾瑪和美宜佳那樣,大家都依舊有自己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