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拿什么PK東南亞
耐克和阿迪達斯先后關閉了在華的加工廠,移師東南亞。一時間,東南亞儼然已經成為中國制造業的“勁敵”。在這場PK中,中國制造業以何取勝?“中國制造”會被“東南亞制造”所替代嗎?
獨一無二的市場
“一兩個跨國公司的調整沒必要大驚小怪。”國家統計局一位官員對記者表示,跨國公司個別生產線的轉移是正常的,這是跨國公司全球配置資源的正常選擇。但他認為,無論是何種制造業,中國市場都是最為重要的。任何一個制造產業的發展都不敢輕視中國市場,在這方面,中國制造業占據了近水樓臺的優勢,是東南亞制造業不可比擬的。
事實上,無論是耐克也好,阿迪達斯也好,其關閉的僅僅是在中國的直屬工廠,但在中國境內,其仍然與許多生產企業保持著合作關系。
“你可以看到,一些跨國公司轉移到東南亞的生產線所生產的產品,主要的銷售市場并不是在中國,其在東南亞生產的產品有許多是銷往美國和歐洲的。”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一方面的確是因為東南亞的人力成本要低于中國,特別是中國的沿海地區,另一方面還受到貿易摩擦的影響。
隨著中國制造業在世界市場占據的份額越來越大,中國與主要市場的貿易摩擦也不斷增加。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歐美等國為了照顧國內就業和投資,導致其對中國的貿易政策更加嚴格,貿易摩擦爆發的頻率也在提高。相比之下,東南亞國家與歐美的貿易關系要好一些。這也導致目標市場在歐美的產品選在東南亞市場生產。
“不過,以中國為銷售市場的產品仍然會選擇在中國生產。據我所知,耐克銷往中國的鞋子大多仍在中國當地生產。關閉直屬工廠后,耐克還是通過中國的代工企業進行生產。”上述業內人士認為,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消費大國來說,其內需市場對制造業的吸引力是東南亞地區無法抗衡的。
強大的產業配套
“單純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并不是制造業發展的全部。 ”江蘇一家紡織服裝企業的負責人吳先生對于來自東南亞同行的競爭顯得胸有成竹。在他看來,中國制造業的配套能力要大大優于東南亞。“拿服裝來說,除了面料之外,輔料也是重要的部分,扣子、拉鏈……東西小,一樣都不能少。在中國的廣東、江浙一帶,這些產業的配套非常強大,你需要什么東西,一個村子里就能找全,而在東南亞,恐怕很困難。”
對此,專家也有同樣的看法。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認為,盡管有一部分外資企業轉戰至東南亞國家,但這些外資企業也必然會遇到產業鏈條重構的壓力。事實上,這些已經或者正在“下南洋”的外資企業與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形成了很難完全切割的關系。這些企業雖然離開了中國,但從未來的上下游關系來看,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中國制造業這個大體系。
百力通(重慶)發動機有限公司總經理翁光鈴也認為,東南亞國家未必能馬上取代“中國制造”,原因在于中國目前的制造業水平高于東南亞國家,其所提供的產品水準較高。“就拿我所在的企業而言,更多的零部件還是來自中國制造企業。 ”而在東南亞市場,其配套零件的種類、質量、數量都無法與中國相比。
中國社科院中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羅仲偉認為,我國制造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配套產業鏈以及工業體系,特別是沿海地區,產業之間的協作和產業內部的配套都比較完善,這是東南亞一些國家在短期內難以建立起來的。
提高的中國“智”造
另一個讓中國制造業勝出的砝碼在于近年來不斷進步的創新能力。
近年來,“轉型升級讓中國制造業發生了眾多變化,創新、研發的投入不斷增加也讓中國制造業在產業鏈條中所占的位置開始向上游延長。”
記者在蘇州當地采訪時了解到,多家加工貿易企業都開始參與產品的設計和研發,產品涉及到IT、文具等領域。帝斯曼工程塑料(江蘇)有限公司一位人士告訴記者,該企業已經在中國設立了研發中心,而這一研發中心與帝斯曼在中國的工廠毗鄰,讓產品從研發到生產實現一條龍。
資料顯示,在蘇州工業園區,西門子、三星、飛利浦等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園區設立了研發中心,根據中國市場的需求來開發設計新產品。統計顯示,蘇州工業園區總部項目已達46個,外資研發機構累計達117家。2011年新興產業產值突破2000億元,占比達53.2%。 來自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報告則顯示,截止到2011年2月,跨國公司在華設立各類研發中心已達1400多家。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中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陳乃醒表示,競爭不能蠻干,要講究策略。要發揮我國不差錢的優勢,大力支持企業進行技術改選,盡快采用新技術;促進科研成果轉化,使已經成功的高新技術項目向傳統產業滲透。例如,我國航天技術在設計理念革新、在新材料研究、在精密儀器制造等方面成果累累,可以在多方面向傳統制造業輻射,在人才培養和經濟效益方面都會十分可觀。
均占優的軟硬件
東南亞制造業的典型代表集中在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國。其中,越南、緬甸等國主要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吸引服裝、鞋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泰國、菲律賓等國則在汽車、電子產品方面具有一定的競爭力。比如,日本的本田、尼康、索尼等企業就在泰國設有生產基地;菲律賓的半導體元器件則是重要的出口產品。
在與這些國家的比較中,中國的軟硬環境更占優勢。“通運輸基礎設施為例,中國的條件是東南亞國家不具備的。特別是中國南方的道路建設狀況,更為出色。對于制造企業來說,物流的條件也是需要考慮的。”一位多次前往東南亞國家考察的外貿人士告訴記者,即使是東南亞中硬件條件比較好的國家,與中國相比,還是有差距的。
另一方面,中國的政治穩定,政策相對透明,這對于外資制造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東南亞國家中,泰國近年來政局多次出現動蕩,印尼、緬甸等國的也都面臨國內政治改革的呼聲。
而在人才方面,東南亞國家也顯示出不足。“跨國公司在中國很容易找到適合的中高層管理人員,而在東南亞國家,則相對困難。”專家分析,中國改革開放多年,制造業水平不斷提高,帶動的管理人才素質也在大幅提高,其管理理念與管理模式都與國際接軌,讓中國制造業與東南亞國家的競爭中占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