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打板的困與變
“有關中國服裝的打板技術”一直都是一個讓人糾結的話題。
“打板技術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設計能否落地。在服裝行業,板師在產業鏈承擔的角色分量超過設計師。”在中紡網絡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經理張尚南看來,板式才是成就設計和服裝成品的關鍵。
但與行業期待不相匹配的則是,中國服裝行業制板技術的發展仍待提升。就有行業專家表示,行業制板技術同歐美等國還存在相當的差距。那中外制板技術間的差距是什么?造成這些差距的原因又是什么?
中外距離
“要說中國企業的打板技術同國外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倒覺得不能這樣武斷地定論。”國人西服技術總監李嘉輝認為,中國制板技術起步晚于歐美,在對版型的把握度和技術運用上同歐美相比確實有一定的欠缺。但在他看來,造成這種差距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外西裝在款式設計上的不同。
“以男裝西服板式為例,中外產品就很多差別。國外西裝的款式趨于簡單化和單一化,它們在板式設計上非常嚴謹,基本套用固定板式。相較于歐美,中國這兩年西裝的板式更側重時尚化、個性化的發展趨勢,這就造成了西裝版型的多變。所以,其成品版型相較于歐美必然沒有那么完美和嚴謹。”李家輝說道。
除此之外,跟制板師有多年合作經驗的中國國際時裝周十佳設計師劉勇告訴記者,對人體尺碼的調研和人口尺寸數據庫的建設不足,也是造成中外板式差距的重要原因。
“很多中國企業在打板時喜歡借鑒日韓版型。中國同日韓人口體型看似相同,但還是有本質區別的。隨著時間發展,人口體型也不斷在變。甚至同一國人口體型在多年之后,也會出現一定的變化。因此,如果沒有及時全面地掌握本國人口體型的最新數據,一定會對成品板型的合體舒適度產生很大的影響。”劉勇告訴記者,在數據統計這方面,歐美等發達國家做的非常細致。他們每過幾年都會對本國人口體型數據進行全面統計,在歐洲,甚至還有“媽媽體型”、“少女體型”等尺碼劃分。而在中國,對人體尺碼數據的統計還是以企業自建數據庫為主,國家尚沒有對人體尺碼的有效統計,這也導致了我國尺碼數據庫在及時性和覆蓋面上相較國外有很大的不足。
盡管中國打板技術同國外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中國企業也在力求改變。
求索突圍
鑒于打板對服裝成品的關鍵作用,企業也力求在打板技術上精益求精。但做好打板環節的關鍵是什么?
“經常會有設計師反映,其設計理念最終落實到打板成品上經常‘面目全非’。造成這種問題原因除了有打板師自身因素外,很多時候也緣于設計師對服裝工藝流程的不了解。”李嘉輝告訴記者,要解決設計的落實問題,就要靠設計師同制板師之間的溝通協作。
對于這一點,跟設計師互動頻繁的張尚南深表認同。“好版型的誕生一定離不開設計師同板師的無間合作。只有在多年合作的基礎上,板師才能充分理解設計師的設計概念和設計習慣,進而在將其理解融入打板環節。正是因為多年的默契合作,所以經常能看到設計師與板師一起跳槽的現象。”
與設計師的溝通固然重要,但在劉勇看來,板師的實操經驗也非常關鍵。“好的板師一定要對服裝品牌和消費群體有深刻認識,在多年經驗的基礎上,對版型進行不斷調整。”劉勇告訴記者,就這一點,女裝的要求有時候要比男裝還高。“對于男裝版型,即便不進行立體裁剪也能完成。但女裝因涉及到胸圍等問題,其對打板工藝的要求更為復雜。那些好的板式,則能將省道轉移到側縫線,使服裝在整體造型不受影響的情況下,其美觀度得到進一步提升。”
與此同時,要做好打板工作,還離不開打板師對流行趨勢的把握。
國人西服技術總監李嘉輝告訴記者,國人最近推出的產品都是以合體舒適為主,同時兼顧市場的時尚及個性化的趨勢。“國人上架的西服都要求達到西服兩臂能夠上抬60°,以保證顧客穿著的舒適度。同時,根據近年來貼身合體的服裝趨勢,國人在打板時多采用羊腿式袖型,西裝設計業注重凸顯腰線等。此外,拼接、分割等手法也經常在打板環節被使用,為的就是順應市場個性時尚的消費趨勢。”
但要真正實現中國制板技術的突破,關鍵還在于優秀板師的培養。
人才之困
衡量板師優秀與否標準是什么?
“一個優秀的板師首先應該具備豐富的實操經驗,對人體工程學和人體數據庫有足夠的掌握度。同時,他還要了解所服務品牌的板式特點。當然,良好的溝通技能也必不可少,尤其是同設計師間的交流溝通。此外,還要熟悉服裝生產工藝流程、對流行趨勢的敏銳度等。”在李嘉輝看來,企業要尋找適合自己的好板師并不容易,這需要板師同企業的長期磨合才能實現。
對此,張尚南也有相同的看法。他認為,好的板師并非是看到設計圖稿后,就能實現設計理念的百分之百落地。再好的板師也只能達到板型同設計間80%~90%的形似,剩下的部分還要靠板師同設計師不斷溝通,對板式進行不斷微調來實現。但在服裝打扮中,板師的經驗起著重要作用。
“曾經有一個杭派企業,在進軍北方市場時,其推出服裝的碼數比當地市場平均水平小了差不多1個碼。而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板師的經驗不足,不了解北方的服裝板式通常要比南方的大一碼。”張尚南說道。
但如何找尋適合企業的優秀板師?
李嘉輝告訴記者,國人目前的情況還是以自培為主。從當地招聘相關人才,以“老人”帶新人的方式進行培養。本地招聘能保證板師的穩定性,自培則能使板師的技術更符合企業習慣。
但在張尚南看來,自培板師的企業并不占多數。畢竟,行業優秀板師的缺乏現狀,也造成了板師的流動性相對較大。為避免為他人做“嫁衣”的尷尬,大多數企業的板師仍以外招為主。
對于優秀板師缺乏的行業現狀,劉勇認為,中國服裝院校的人才培養機制要占很大一部分原因。“服裝院校缺乏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機制,在專業院校中,我們基本找不到專門培養板師的學校。目前,中國板師的培養還處于自學為主的發展階段。”面對這樣的人才現狀,劉勇也只能發出無奈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