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縫機城后生意好三成”
近日,記者在東陽國際縫機城A館3樓見到徐永生時,他正在用東陽腔普通話與客戶聯系業務。放下電話后,他笑著說:“剛剛有個客戶打來電話訂貨,耽誤大家時間了,實在是不好意思。我搬到縫機城做生意后,業務量增長很快,非常感謝縫機城給我這個平臺和公司的熱情服務。”
從泥水匠到生意人的轉變
徐永生是虎鹿鎮燕山村人,今年已61歲。16歲開始,徐永生跟著舅舅學做泥水工,因為心靈手巧,學什么都上手快,20歲就帶起了徒弟。徐永生對記者說,22歲那年,他到當時的東白建筑公司上班,不久便擔任班組長,到過湖北和我省的新安江等地;28歲那年,他到金華,以帶班的身份承包建造3個供銷社,后來又到過內蒙古自治區,建造鄉政府、學校等工程。那時候的收入主要是抵工工資加補貼,一年也有好幾千元。
就這樣,徐永生在建筑業做了6年。做得順風順水時,他卻在1984年改行做起了縫紉機配件生意。徐永生說,有兩個原因促使他下決心改行,一是他的大兒子當時身體不大好,連著幾年跟著他們一起在外面顛簸,感覺還是回到老家合適些;二是有個同學曾經說過“泥水工不適合年齡大的人做,而做生意年齡大點也做得動”的話對他觸動很大。
誠信做生意名聲在外
回憶起一開始做縫紉機配件生意時,徐永生非常感慨。他說,第一年,經同學介紹,他拿著懷魯刀片跑廣東。當時廣東的東莞等地治安很亂,有一次,他剛剛銷完一包貨從一家配件店里走出來,三四個人就沖過來把他剛剛拿到手的8000多元貨款搶走了。不久后,他便離開了廣東。
但是,第一年做刀片生意,徐永生就賺了四五萬元,比做建筑時的收入多多了。第二年,他到上海推銷刀片。在上海推銷一直很順利,但生意做不大,直到遇到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后,生意才得以擴大。徐永生告訴記者,那個人原先在上海縫紉機研究所當所長,后來辭職下海開起了縫紉機配件店。1989年的一天,徐永生準備到一個東陽人開的店里賣旋梭和刀片,中途突然下起了大雨,他只好躲雨,湊巧的是正好躲到了那個上海人開的店里,一聊得知他是推銷縫紉機配件的,那位上海人很是熱情,還請他吃飯,當場就成交了6盒旋梭,還要求他再送2萬多元的貨。從此,這位上海人成了他生意上的大客戶,多的時候他每個月要跑上海10趟以上。通過這位客戶,他還結交了四五位其他客戶。這一年,他足足賺了9萬元。
“做生意要靠誠信經營。”徐永生經常這樣說并且這樣做。從一開始到上海跑生意,到1996年在老市場開縫紉機零配件商店,再到2011年來到東陽國際縫機城租商鋪賣縫紉機零配件,20多年來,上海的那些老客戶還在一直與他做生意,“昨天剛剛有位上海的老客戶在我這兒發了2萬多元的貨。”去年11月,山東的一位客戶在他這兒發了4萬多元的貨,結果付賬時那位客戶多付了286元,他當即把客戶多付的錢退了回去。事后,那位客戶打來電話感謝他,說像他這樣如此講誠信的客戶還從沒碰到過。但對徐永生來說,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無論是發貨還是付款,他都十分及時,即使是客戶自己弄錯了貨品,他都給予調換。多年來,徐永生靠的就是“誠信”兩個字,才建立起了廣大而持久的客戶群。
看好縫機城廣闊前景
在縫機城2011年10月試營業時,徐永生就把店鋪搬到了縫機城。經過一年多的經營,他感覺縫機城交通條件好,區位優勢明顯,經營環境優越,客戶上門來有好地方住有好地方吃,對客戶來說真的很方便。他高興地對記者說,到縫機城經營后,年經營額要比以往增長三成以上,新客戶也增加了不少,有來自浦江的,也有來自義烏的,甚至有來自江蘇、山東等地的,這得感謝市場方的努力。因為這些遠方的客戶都是在縫機城召開的江蘇省工商聯縫制設備商會2012年年會中認識的,可以說沒有這次年會,就沒有這些新增的客戶。“我真的非常看好縫機城的廣闊發展前景,你看這幾天快過年了,到市場里來看商鋪的人很多,這足以說明這個市場的吸引力。”
前不久,徐永生被縫機城授予“2012年度文明商戶”稱號。縫機城公司市場部經理吳斌告訴記者,雖然徐永生的年經營額在全市場來說并不算大,但他能成為全市場幾百戶經營戶中20位文明商戶之一,主要原因是他認真遵守市場各項制度,誠信經營,并且對市場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