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筑底企穩跡象初現
回顧2012,國際形勢依舊復雜多變,國內發展仍然挑戰繁多。堅持穩中求進,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僅使宏觀經濟始終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也讓包括縫制機械行業在內的制造業獲益良多。加之外貿、信貸、物價等數據,清晰地勾勒出當前宏觀經濟圖景:主要指標基本達到預期,積極因素正在逐步積累,經濟運行已由緩中趨穩向筑底企穩轉變。通過扎實堅守與辛勤的工作,2012年,我們已經感受到了筑底企穩的積極信號。
細說數據,透出經濟企穩信號
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4%。這已是中國經濟連續第七個季度出現增速下降。盡管如此,與上半年相比,三季度尤其是9月份國民經濟運行已出現一些積極變化,企穩態勢比較明顯。
10月,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曾表示,增速雖然在回落,但回落幅度在收窄,有些指標增速還在加快。如經濟增速回落幅度比上季度收窄了0.3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收窄了1.7個百分點,投資增速還比上半年上升了0.1個百分點。
從三季度數據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出口、貨運量、財政收入……幾乎所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都在加快。而一直影響經濟增長的外需也出現起色,7、8月出口同比增速一度降至3%以下低位,但到了9月,出口增速大幅反彈至9.9%,10月為11.6%,11月雖有下降,但依然保持9.2%。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鵠飛認為,外部需求已出現回暖跡象。
另外,從國際通行的宏觀經濟重要先行指標,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來看,11月PMI為50.6%,比上月上升0.4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位于臨界點以上,延續了10月的回升走勢,且增幅有所加大,繼續成為拉動制造業經濟總體回升的動力。
“看宏觀經濟走勢,不能不看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指出,自10月PPI環比上漲0.2%之后,11月再度環比上漲0.6%環比降幅縮小,說明出口、投資、消費三大需求均出現筑底回升跡象,供求關系正在發生變化,企業訂單開始有所增加。
“春江水暖鴨先知”,對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GDP增速三組數據發現,廣東、浙江、江蘇、上海等東部省份經濟增速已開始企穩回升。“我們初步判斷,當前國民經濟運行正在由緩中趨穩到筑底企穩轉變。”盛運來說。
調控、穩增長,打出系列組合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12年我國經濟運行機制的新變化主要表現在:全球經濟、貿易的相互影響明顯加深,地方政府投資擴張能力下降,出口競爭力出現下降跡象,財政收支壓力明顯增強,貨幣政策效應減弱。
那么,中國經濟是如何在形勢復雜嚴峻的形勢下,取得相對穩健的轉變?在于中國所堅持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根據形勢變化,適時適度預調微調,打出一套穩增長“組合拳”。
如進一步支持小微型企業發展,助其解決成本上升、融資難等問題;出臺加強進口政策措施,促進外貿平衡發展;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釋放銀行體系流動性;實施“節能家電惠民工程”,擴大消費,促進生產;出臺實施細則,鼓勵民間投資……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認為,在2012年國內外環境的變化,有關部門制訂年度目標時就有預感,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范各種不利因素。張立群則表示,雖然經濟增速回落尚在正常區間,但要防止下滑的慣性,當時只有進一步加大穩增長政策力度,才能及時為中國經濟“筑底”。
于是,5月下旬,堅定了決策層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積極采取擴大需求的措施,事實證明,這些政策對于增強市場信心、促進經濟企穩起到了關鍵作用。
服裝行業走穩跡象顯露
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中國服裝企業的多項效益指標均呈下滑趨勢。首先,出口價增量減。據海關統計,中國服裝出口數量已連續13個月呈負增長的局面。出口金額增速也持續下降,至9月,累計增長幅度已降至1.35%。成本推動價格上漲,造成出口金額增幅大大低于價格增幅,但價格上漲增幅逐月收窄,已從今年1月的11.14%同比增幅下降至9月的3.04%。其次,服裝內銷呈疲軟態勢。今年1-9月,國家統計局的數字表明,全國限額以上商業企業服裝銷售金額增幅為17.8%,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企業利潤率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9月,我國14328家規模以上服裝企業銷售收入的增幅從年初的13%降至10%左右,低于近兩年來的平均水平。三季度服裝行業投資增速降幅逐季收窄,新開工項目增速由年初-11.78%回升至-2.85%。這意味著,隨著經濟大環境呈現筑底反彈跡象,服裝行業整體投資信心開始出現一定程度的復蘇。
另外,雖然服裝出口增長面臨較大壓力,但仍可保持低速增長。這源于中國服裝行業產業鏈完整、技術水平先進,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依然存在。另外,國家對出口政策的進一步扶持調整,未來內需對服裝增長的支撐作用更強,,都將對服裝行業的增長有所促進。中國服裝協會預測,2013年服裝出口增速將不低于同期國際貿易增速。
縫制機械下行緩中趨穩
受上游服裝行業需求萎縮、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因素影響,縫制機械行業前三季度主要呈現產銷量同比下滑,企業效益減半、利潤空間縮減,進出口拉響預警,景氣指數“過冷”等“癥狀”。多項數據表明,行業規模整體收縮,景氣指數在低位徘徊,產銷走低,企業庫存高,盈利能力下降成為企業的普遍現象。
不過在進入第四季度以后,行業表現有所變化。在9月產值同比下降-13.1%的情況下,10月、11月同比分別為3.51%、-0.17%;10月行業景氣指數84.70,11月份行業景氣指數81.83,四季度指數相較于二三季度有了小幅回升,但仍處于漸冷區間,發展面臨一定下行壓力。其中產值景氣指數92.13,銷售景氣指數83.99,出口景氣指數88.75,資產景氣指數92.30,利潤景氣指數70.00。這已經表明行業下行整體呈現出緩中趨穩的態勢。
另外,從國家政策層面來看,堅持擴大內需仍然是宏觀調控政策的重要出發點,隨著宏觀調控的不斷深入,國內貨幣政策有所放松,物價逐步平穩回落,將對國內消費增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盡管全年衣著類內需消費增速仍難回到前些年的水平,但將呈現增速逐步提升的趨勢,可以預見,服裝行業的上升對縫制機械行業的拉動作用也將逐步增強。
培育新增長動力,迎接五大挑戰
2013年,勢必成為貫徹完成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要求的關鍵一年,也是中國于國際經濟震蕩環境中需要抓住機遇的一年。
機遇往往伴隨挑戰,那么中國經濟在2013中又將走向如何?余斌認為,2013年,出口增長將與今年大體持平,消費增長有望保持基本穩定,投資增長面臨一定下行壓力,物價上漲壓力有所上升。“2013年世界經濟仍處在深度調整期,國內需求面臨一定下行風險,物價上漲壓力有所上升,全年經濟增長與今年大體持平。考慮所處的發展階段和潛在的不確定因素,為我國經濟在尋求新平衡的過程中保持基本穩定,并為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創造條件,2013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可確定為7.5%,CPI為4%左右。”
同時,余斌認為轉型中的中國經濟當前主要面臨著五大挑戰:如何使增長階段平衡轉換;如何防范化解財政金融風險;如何應對處理對外關系;如何有效啟動新一輪改革;如何變革社會治理方式。
通過一年穩增長的調整,輿論普遍認為,中國經濟正處在增長階段轉換和尋求新平衡的關鍵期。如何實現經濟從高增長階段到平穩增長階段轉變,在經濟增長水平保持在7%至8%時,能否既保持企業利潤具有吸引力,同時又不影響到中央財政收入,這對決策者是一個考驗。
余斌強調,“在經濟尋找增長新平衡點的關鍵期,企業家會比較迷茫。因此,目前宏觀調控要避免兩個傾向,一是避免試圖人為拉回高速軌道,這會步日本后塵;二是避免放任經濟自行下滑,這會造成企業大面積虧損。”
回顧十八大報告,其中著重強調了要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重要性。對于如何完善這一體系,余斌認為,首先需要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善于精確使用財政貨幣政策;其次,經濟增長目標下調,政府財政相對減少,而民生方面的支出要求又越來越高,如何平衡這種情況,需要防范和化解財政金融風險;第三,妥善的應對和處理對外關系的變化,從而保持良好的外部環境;第四,需要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創造新的制度紅利,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最后,必須深刻變革社會治理方式,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如此才有可能重新構建社會和諧的基礎。
國際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歐美經濟持續低迷,國內制造業企業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轉變企業生產結構,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中國經濟正面臨增長動力的轉換,要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同時創新社會經濟發展方式。只有這樣,制造業的轉型才能順利有序完成。中國縫制機械制造工業也要尋找鍛造自身的新增長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