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稅負使企業推掉上門生意
訂單少、用工荒、原材料和人工成本持續上漲……“經營困難”已然成為描述我國東南沿海萬千中小企業當下處境的關鍵詞。
近日,《中國企業報》記者到我國經濟重鎮廣東東莞、深圳等地實地采訪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形勢。在各個工業園,隨處可見的大幅的“廠房出租”、“常年招工”廣告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除上述常見的訂單、用工等問題外,多家接受采訪的中小企業主向記者反映較為強烈的還有稅負問題。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多方因素造成中小企業利潤劇降,“掙得不多繳得不少”現象突出,企業主“稅感強烈”,甚至“做夢都盼著減稅”。
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的多家中小企業主表示,在企業經營環境和經營成本發生巨大變化的現實面前,除企業自身積極轉型提升實力外,還希望國家加大企業減稅力度,減輕企業負擔,幫助企業發展。
專家指出,目前歐債危機持續發酵,世界各大經濟體增長放緩。在實現“穩增長”和刺激內需拉動消費的大背景下,如果不能切實降低中小企業稅負,未來幾年將更加困難。因此,加大中小企業減稅力度,使中小企業盡快從“嚴冬”走入“暖春”已是當務之急。
中小企業的稅費之累
“去年年初以來,我們廠原材料價格上漲了40%以上,人工成本上漲了15%以上。光這兩項就使公司成本大增,全年利潤下降了50%以上。”東莞新欣服裝廠的梁經理向《中國企業報》記者介紹,“我們公司年銷售額約七八百萬元,其中50%以上產品銷往海外,因此受國外環境影響很大。”
梁經理向記者表示,在多方壓力下,他們企業的利潤一再下降。“我們除繳納17%的增值稅和25%的企業所得稅外,還需繳納城市維護建設稅、地方教育發展稅、土地稅和房產稅等,這對我們本來就不高的利潤來說是嚴峻的挑戰。”
姜元明是東莞一家小型玩具生產企業的負責人,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姜元明向記者列舉了其工廠稅費負擔。
“前段時間,內地一家游樂廠想讓我們生產加工一批游樂玩具,需三個多月才能完成。我算了一下賬,不算設備折舊,毛利潤能有二三十萬元。可是再算上增值稅、所得稅以及增值包括城建稅、教育附加稅、地方教育附加稅和水利建設基金等以及各種行政費用,結果只能有一兩萬的凈利潤。如果生產過程中有特殊情況發生,說不定就要賠錢了。”姜元明無奈地向記者表示,最后他只好推掉了這筆送上門的生意。
劉寧是廣東珠海一家物流公司的副總經理,主要業務是國際物流。
他向《中國企業報》記者表示,這幾年他在國際物流業務上做得不錯,但卻遲遲沒有進入國內物流業務。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國內物流業各項稅負太多,有12種之多,而且重復征稅的現象頗為嚴重。“比如說倉儲,重復納稅比例有時甚至超過50%,企業承受不起”。
據悉,近年我國中小企業利潤嚴重下滑,尤其在珠三角地區的中小型企業,由于不斷上升的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以及國外經濟形勢不景氣海外訂單萎縮而沒有利潤。
“現在經營成本上漲這么快,而稅負卻這么沉重,差不多相當于一半左右的利潤繳了各種稅費。產品的價格競爭力是越來越差了。”姜元明對《中國企業報》記者說,現在看來,基本上沒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如果說要有,或許減稅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了。
《中國企業報》記者發現,姜元明的觀點與多家企業主的看法驚人一致。
顯然,減輕企業稅負,特別是對廣大利潤率越來越低的中小企業來說,是最為急迫的呼吁。
2009年,網易論壇上一條“鄭州金水區眾企業迫于國稅局亂收企業所得稅紛紛倒閉破產”的消息引起網民廣泛關注:鄭州市金水區諸多大小公司均收到金水區國稅局的書面通知,要求每個企業不管2008年盈利與否,均要補交企業所得稅。
2011年,天涯論壇一條“苛政猛于虎:貴陽市云巖區地方稅務局中北稅務所頂風作案!厲害!”帖子被吵得沸沸揚揚。帖子稱當地稅務部門要求當地公司繳納房產稅、土地使用稅納稅,逾期不繳將被處罰。一家企業負責人感慨地說,在當前的稅收政策下,如果不偷漏稅,恐怕很多公司早已經不復存在,因為如果規規矩矩地把所有的稅負繳納,那么一年下來,就等于是白干!這個早已經不是什么秘密。
有企業主表示,現在已到了不逃稅漏稅就無法生存的地步。如果嚴格按照納稅標準繳納,連本都保不住,哪還談得上利潤。
“面對嚴峻形勢,我們公司想盡辦法,克服重重困難,企業才取得了盈利并繼續維持下去。如果沒有利潤,持續下去,企業還能活多久?”上述梁經理說。
減稅已成當務之急
公開數據顯示,目前我國90%以上的稅收收入來自于企業法人。而中小企業占去了企業總數的99%,貢獻了中國60%的GDP、50%的稅收和80%的城鎮就業。
此前,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財稅體制如果不改,倒閉或破產的企業會越來越多,失業率會越來越高。
周天勇甚至斷言稱,“90%的企業不偷稅漏稅可能會倒閉。”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韋森認為,我國的稅基和稅率都定得很高。民營企業生存比較艱難,要是照章納稅基本上沒有利潤。
據《中國企業報》記者了解,我國企業稅費可謂名目繁多。除17%的增值稅、25%的企業所得稅外,還有城建稅、價格調節基金以及環衛評估費、員工健康證費用等各種收費和罰沒,包括一些“隱性”收費,中小企業的真實稅負是個極其龐大的數據。
財政部近日發布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稅收總收入近9萬億元,同比增長22.6%,稅收占GDP比重超過19%。其中企業所得稅收入占稅收總收入的比重為18.7%。另外,我國2000年的稅收收入占GDP比重為12.8%,此后逐年增加,2008年稅收收入比重超過18%,2010年則超過19%。
2011年GDP約為2000年GDP的4.7倍,相比之下,2011年的稅收收入則是2000年的7倍。
許小年等經濟學家分析稱,我國目前企業的稅負較重,影響了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和活力。
日前,廣東省政協委員馬婭一句:“稅負這么重,老板都快活不下去了!”再次將中小企業的生存困境推到前臺。
業內專家呼吁,在我國中小企業尤其是出口加工企業困難重重的情況下,政府給企業減稅,既利于緩解中小企業生存危機、提升利潤空間,又能吸納就業,更好地促進消費,拉動內需。
廣東省政協委員黃小峰表示,在如今的經濟環境中,中小企業發展困難,要實現5%的利潤都有難度,因此政府要考慮如何給其減稅增效。“否則我們最活躍的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在惡劣的經濟條件下,很可能會退出市場”。
知名財經評論家葉檀認為,民營企業未來10年仍處于一個比較艱難的階段。葉檀建議,在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的同時,政府也應該考慮給企業減稅,“要不然企業未來的發展會變得非常艱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員倪紅日表示,從稅收收入的絕對量和增速上來看,確實增長較快。應當進行結構性減稅,目前中國的稅制結構需要進行調整和不斷完善,在一些稅種上減稅,而涉及資源和環境等方面的稅種則需要適當增稅。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劍文認為,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等間接稅應成為減稅目標。整個稅制改革應當堅持稅收法定主義。如何更好地制定和遵守法律,行政機關應當轉變執法理念,而立法機關對行政機關的博弈非常重要。他認為應當將稅收的有關條例盡快上升到法律,雖然目前全國人大在做這項工作,但進展步伐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