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轉零遭遇高成本 新消費模式亟待突圍
今年冬裝普遍上漲,反映在中高端商場這個銷售終端上,漲幅超過了不少人的預期,甚至超出了其承受能力,于是消費者開始轉戰網絡和批發市場。批發市場的經營模式也在隨著消費者新消費習慣的改變而逐步轉型,越來越多批發市場開始增大零售比重。
商場的服裝標價與網上價格、批發價格究竟差多少?一位大紅門服裝城的皮衣批發商告訴筆者,以皮衣為例,他們的批發價格是1000元~2000元,貼牌進入商場后,價格一般翻10倍,飆升到1萬多元。皮衣經常打折,但就算打5折,也比批發價高出5倍。而進入網店銷售的衣服,價格一般比商場便宜一半,為批發價的2~3倍。
“進入商場,就多出了很多稅及其他費用。”這位批發商分析,“要交13%左右的營業稅,還有進場費、店員人工、管理費等,這些都要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去商場買的不僅是衣服,買的是服務和放心。但對于很多網商來說,其稅收不規范,又省了進場費、管理費,人工也相對便宜。”但由于網絡的虛擬本質,令消費者無法通過觸摸、試穿等直觀感受,選到稱心如意的商品,所以對于像冬裝這樣單價高的單品而言,批發市場比網絡更具優勢。
盡管如此,在“動批”聚龍商城內轉悠了三圈的市民楊小姐失望地空手而歸,一件也沒有斬獲。“雖然價格也一直漲,可每次到‘動批’血拼也能有兩三件的收獲,但這次真的覺得買不起了。”楊小姐告訴筆者,以前三五十元就能買到一件不錯的衣服,可現在很普通的都得上百元。“我前年花200多元買到ASK的牛角扣大衣,非常耐穿,今年同樣的一件要400元了。”
筆者昨天在“動批”聚龍商城看到,今年冬裝已大批上架,雖然價格比商場便宜,但是仍比往年貴了不少。筆者看到,一件普通男士棉布格子襯衫,以前一般是50元~80元左右,今年一口價就是150元;帶毛領的棉質大衣一開口就是400元起,價格雖然比商場便宜,但去年這樣的大衣也就200多元。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年北京批發市場的秋冬服裝如此之貴?在“動批”聚龍商城經營了8年的趙老板表示,今年批發商從廠家進服裝就貴了不少,而且攤位費一年之內幾乎漲了一倍,許多人因為支付不了這么高的價格撤攤了。趙老板告訴筆者,從運費來說,一般從山東、廣州等地的服裝進京今年運輸成本漲了30%,這個成本也要攤在服裝的終端零售價里。此外,市場內方寸大小的一個攤位根據位置不同,一個月的租金在2萬元~3萬元之間,而在前兩年,這個價格不過是6000元~8000元左右。
批發市場的價格提高直接影響了進貨的零售商,筆者看到。在市場內已經看不到用推車推著小山一樣的進貨商。一位正在為自己小店進貨的商戶說,現在價格高、貨不好賣,他家進貨都很謹慎,去年這個時候每次在一家店面拿10件衣服,今年只拿兩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