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徹底淪為棉花的凈進口國家
這不得不令人震驚,要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棉花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大、消耗量最大的國家,也造就了中國成為世界紡織大國的地位。但就僅僅10年的時間,中國已經徹底淪為棉花的凈進口國,而且這種趨勢短期內能夠改變的可能性并不大。
一方面,中國對棉花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東方艾格數據顯示,從2000年至今,棉花的產量從4417千噸增加到2011年7664千噸,而消耗量卻從5023千噸增加到11163千噸,供需差距越來越大;此外,棉花種植收益的下降,也成為制約棉花產量進一步上升的根本理由,發改委數據顯示,2008年度麥棉種植效益比為1:6.2,稻棉種植效益比1:5.6,2009年度又分別為1:7.9和1:7.5,正常情況下,麥棉和稻棉的種植比較效益為1:8和1:12。
供需矛盾的巨大差異,自然就會引起棉花的短缺。而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國《1933年農業法案》確立了棉花補貼政策,2002年《農業法案》進一步確立了出口補貼和限制性補貼,還為棉農設立了反危機補貼、美國棉花銷售性補貼。從1999年到2003年,美國政府對棉花的補貼率高達89%,也就是說生產100元的棉花,補貼89元;從2001年到2002年,美國的補貼率超過129%。而中國對棉花的補貼竟然每畝僅僅只有15元,相比較于美國,簡直是杯水車薪。
“棉花出現今天的局面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必然。”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在接受《商業價值》采訪時表示,“短期內,中國棉花淪陷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但要長期來看,棉花的危機確實很大,也存在重蹈大豆覆轍的可能性。”
上一篇: 服裝企業艱難與資共舞 設計能力和營銷都存不足
下一篇: 我國民營企業首擔服裝國際標準制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