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最低工資上調
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消息稱,截至9月底,包括北京、天津、山西在內的21個省市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達21.7%。截至目前,已有25個省份發布了2011年度工資指導線,基準線多在14%以上。
對于普通民眾而言,漲薪的消息無疑是一條喜訊,但對于企業而言,上調最低工資標準無疑是一大挑戰。這一點體現在中小企業及一些低收入行業中則尤為明顯,他們在漲薪大趨勢下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最近幾年,沿海地區的OEM企業先是好不容易熬過了金融危機,接著又遇到了原材料價格上漲、用工荒以及匯率持續波動的問題。企業的日子的確不好過。人保部此次發布的消息從側面反映了國內一批企業的生存局面:對于那些以外貿出口訂單為生的企業而言,應對全球市場需求疲軟的日子本身就很難了,沒想到還要面對人工成本的上漲。
這樣的情況在紡織服裝業內尤為突出。面對一系列壓力,企業主們恐怕已無暇顧及其他,都在考慮該怎么保住利潤,哪怕花盡心思也要利用各種辦法消化這部分成本。
本來按照經濟學上的常理,加工制造業里的適當加薪能穩定一批技術過硬的熟練工人,企業接的訂單也能從過去的中低檔過渡到中高檔產品,從而使企業利潤得以同步增長。長遠來看,勞動力價格上漲的最大好處在于促進企業邁向更高層次的轉型,或是提高生產水平,或是整合、延展既有的產業鏈,不論怎樣,其目的都在于促使企業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與技術創新提高競爭力,從而實現整個產業的升級,最終轉變中國現有的經濟增長模式。
在中國制造業普遍處于較低水平的現實情況下,這或許也是決策者對漲薪持肯定態度的一大因素。不過,提升最低工資也有另一方面的作用。目前,在國內勞動力供大于求的情況下,工資上漲很可能會使一部分勞動力得不到就業,從而導致實際的失業率上升。因此,同樣是看待漲薪這一問題,不同視角會有不同的判斷。
就目前的情形看,企業為勞動力支付更高的成本已成既定事實,媒體為企業出再多的應對之策也無異于紙上談兵。我們只能是再次呼吁:在最低工資調整后,希望政府可以適當地為那些尚處在困境中的中小型制造業企業減少部分稅費負擔,至少應該使他們能正常運營,不至于破產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