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鞋服業呈現出口量增加,利潤率驟減態勢
眾所周知,鞋、箱包、服裝……掰起指頭數數,我國至少有數十種輕工類產品總量和出口量雙雙位居世界第一,以鞋為例,去年我國出口鞋80多億雙,相當于為世界上每個人生產了一雙多鞋。
在這些產業背后,則是規模龐大、遍布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眾多勞動密集型企業。誠如多年以來,依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完整的鞋服產業鏈鏈條等多重生產要素,這些鞋服企業長期贏得穩定的大額國際訂單,也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生產經營模式,在全球產業鏈條中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
但這種鞋服產業模式正在遭受金融危機造成的急劇變化的國際市場沖擊,而這一沖擊的特征就是國際訂單急劇變小、變急、變短。
特別是受到匯率波動等影響,國際訂單還越來越短。一企業負責人說,以前客戶可以從2月到7月一直下單,“現在考慮到人民幣不斷升值,下的單最多只有一兩個月,以往那種年初做到年中的訂單基本都消失不見了。”,中國生產企業也傾向接短單,“否則利潤在生產期間會因為原材料漲價、匯率變動被攤薄甚至‘吃掉’。”
受市場波動影響,國際訂單還越來越急。出口企業普遍反應,今年以來,歐債危機、美債危機呈現出暴發性特點,很多國家市場狀態不穩定,導致發達國家客戶下訂單要“趕時效”,“有時候恨不能今天下單給你明天就給他出貨,趕緊銷售趕緊回籠資金,這就讓訂單越變越‘急’。”
在“短小急”訂單的背后,是我國低端制造業“出口量在增長,但是利潤率越來越低”的客觀現實。而事實上,也因為一些企業覺得越來越辛苦,不愿意再做。訂單狀態表明中國鞋服業雖然在國際上還有絕對優勢,但目前處于‘守勢’,尤其是低端產品的市場在萎縮。
上一篇: 品牌建設從被動到自覺
下一篇: 日本中小企業鞋機等設備計劃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