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制設備行業發展變化趨勢剖析
放眼當前縫制設備行業,我們要開始真正客觀而冷靜地檢視自身的戰略和策略,在反思過往成敗得失的基礎上,對企業未來的發展進行新的謀劃?! ?br />
創當前中國宏觀經濟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宏觀調控正向預期方向發展,但在國際經濟環境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國內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增加。對于縫制設備行業來說,命運緊系于服裝業的發展,緊系于經濟大環境的好壞。種種的不確定性會讓縫制設備行業人士感到困惑:為什么服裝行業“些許”變動便能在縫制設備行業掀起巨大波瀾?為什么當服裝市場陷入“頹勢”時,大量縫制設備企業便陷入生存困境?為什么形勢“稍微”回暖后,行業卻出現產能不足?隨后,倉促提升產能又造成產品質量下降。究竟是行業抗壓能力不足,還是我們自身能力的欠缺,這些都值得我們沉思,“靠天吃飯”總不是辦法。
“十二五”行業發展趨勢
“十一五”期間,世界縫制設備總產銷量達7500萬臺。據中國服裝協會測算,到2015年,世界服裝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4萬億美元左右,年均增速在4.5%左右。根據最小二乘法原理并結合行業的發展態勢,我認為未來一段時間,世界縫制設備市場需求將按如下模式發展。
“十二五”時期,縫制設備需求將保持持續增長,總需求將接近8500萬臺左右(其中工業縫紉機3200萬臺,家用縫紉機4500萬臺,服裝機械800萬臺)。工業縫紉機年均需求量約640萬臺,除中國大陸以外的國際市場需求量約300~500萬臺,其中,印度市場年需求量40萬臺,東南亞市場年需求量75萬臺,南美市場年需求量80萬臺,非洲市場年需求量35萬臺,歐盟市場年需求量20萬臺。
預計在“十二五”期間,工業縫紉機發展將從行業低谷復蘇實現小幅增長。預計“十二五”期間行業工業縫紉機總產銷量將達到3000~3500萬臺,“十二五”末工業縫紉機年產量保持在750~800萬臺左右。其中,電腦平縫機年需求量將達到80萬臺以上,并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長速度,總需求量將達到500萬臺以上;普通平縫機、厚料平縫機等產品年需求量不超過120萬臺,年需求將保持10%以上降幅;包縫機、繃縫機年需求量在140萬臺左右,年需求量將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合理的水平;鎖、釘、套等特種縫紉機年需求量在15~20萬臺左右;自動縫制設備(包括開袋機、門襟機、上袖機、花樣機等)年需求將達到10萬臺以上;其它特種機,如曲折縫縫紉機、雙針機、封包機、暗縫機等到“十二五”末將達到50萬臺以上。“十二五”期間,世界刺繡機年需求量維持在4~5萬臺左右,其它縫制設備,如CAD、自動拉布機、自動裁床、自動吊掛系統等,年需求量將保持20%的增長。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裝生產和輸出國,服裝生產企業數量超過12萬家,2009年共生產服裝418億件,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1.3%,服裝生產和出口均列世界第一位,同時也是縫制設備需求大國,服裝企業對縫制設備的年需求近400萬臺。隨著國家擴大內需等一系列政策的持續推進,國內服裝上下游產業生產回暖跡象將日趨明顯,這將給縫制設備行業商貿流通帶來發展機遇。
目前全國共有39個服裝產業集群地,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三角州和東南沿海地區,其產能占我國服裝產業的70%,對縫制設備的年需求量達300余萬臺??p制設備行業的發展命系于服裝業發展狀況,據中國服裝協會給出的“服裝產業轉移路線圖”,中國的服裝產業將重新定位,改變格局。東部沿海地區將會出現更多的服裝設計公司、制版公司、物流配送中心,一個服裝大品牌可能會在多個分工區域中形成;內陸省份將出現一大批內銷服裝品牌企業,還將成為國內服裝知名品牌加工地以及國外服裝貿易加工地;我國中西部和東北將以土地優勢、原材料優勢、勞力成本優勢、區域政策優勢大力發展特色服裝產業。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0年上半年我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實際完成投資400億元以上,同比增長5.18%,市場對縫制設備的需求持續釋放預計還將延續一段時期。據中國服裝協會估計,整個“十二五”期間,每年國內服裝行業用于縫制設備投資及改造的費用超過200億元,其中70%以上為高速、電控類縫制設備,縫制單元及特種縫制機械的需求約占設備投資總額的10%。另外,我國鞋類、箱包兩個行業年需求縫制設備30~50萬臺。
“十二五”期間,紡織服裝行業將迎來全面的復蘇和產業調整,世界服裝行業貿易競爭加劇,為突破相關技術壁壘,服裝加工制造工藝的調整優化速度將進一步提高,縫制設備性能和品質在服裝制造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對其產品質量及技術的要求將越來越高。受企業招工難和成本上升以及企業轉型升級壓力加大的綜合影響,下游紡織服裝等企業加快了更新落后設備、采購高效機電一體化縫制設備的進程,這將給縫制設備行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預計在“十二五”期間,中西部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相對不發達的縣鎮將成為縫制設備銷售的下一個熱點區域,其年投資平均增速有望達到20%。而東部沿海、原有的服裝產業發達地區將集中發展高端服裝生產,高端縫制設備的需求將持續擴大。
縫制設備行業要抓住服裝、鞋帽、箱包等下游行業裝備升級的機遇,全面提升行業自主創新能力,重點突破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引領國際縫制設備產品結構調整的新產品,以新產品產業化和新技術應用為重點,全面推進產品結構調整,大幅提高機電一體化產品比例,加速淘汰附加值低、資源消耗大的產品。
綜上所述,盡管宏觀經濟發展形勢仍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服裝行業存在波浪型發展的可能,但我國縫制設備行業還將擁有較好的發展環境和較大的發展空間。從縫制設備的地位與功能作用看,縫制設備依然是蓬勃發展的朝陽產業;從產業技術發展趨勢看,行業還有很大的升級空間;從產業規模看,行業的產量規模預計將在現有基礎上適度增長并步入一個較長時期的平衡發展階段。
存在問題
產業集中度相對較低,“小、散、弱”的企業組織結構沒有明顯改觀,行業科技基礎依然薄弱,技術裝備不夠先進,高檔數控加工設備數量占企業加工設備數量比重不高,直接制約了高檔縫制設備的研發和制造。企業研發能力低,在縫制基礎原理及行業共性關鍵技術方面尚未有效突破,科技開發仍未擺脫跟隨仿制的模式,缺乏高水平科技研發人才和高素質的科技創新帶頭人,尚未形成高、中、初級梯次技能人才隊伍。行業尚未形成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產品整體質量與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部分關鍵零部件在材料、工藝上還達不到國際先進標準,產品質量穩定性差。產能相對過剩,產品同質化嚴重,產品結構尚未調整到位,科技附加值較高的特種工業縫紉機和機電一體化產品的產量比例還有待提高。企業技術資料的積累、原創設計數據積累、設計理念的積累、基礎研究的缺乏、自動化程序設計的經驗不足、生產工藝水平不高和電子元器件質量不過硬、零配件檢測手段不先進等問題,嚴重阻礙了企業開發能力與掌握核心技術的主動權。市場營銷手段、渠道建設、售后服務等還有待加強與創新。
與整機企業相比,經銷商隊伍整體水平偏低,規模普遍較小。組織模式以“檔口”銷售模式和公司經營模式為主。很多經銷商仍停留在夫妻店、父子店的傳統模式中,部分企業還未達到現代企業管理要求,營銷手段、渠道建設和售后服務還跟不上形勢發展的要求。商貿企業受困于體制、規模、運營模式等瓶頸束縛,整體進度相對緩慢。隨著行業內外環境的變化,許多商貿企業正在積極采取相應舉措:在體制建設方面,優化組織模式,調整公司布局,將以前常用的“檔口”銷售模式轉變為“公司”模式,積極引入現代企業制度,尤其是信息化管理體系的建立,促進企業體制的升級;在調整轉型方面,提升服務質量,擴大服務范圍,由銷售向服務上延伸是商貿企業的工作重點。由單純的經銷商向咨詢、經銷、服務為一體的專業整體方案提供商轉型,由批零兼營向專業維修服務轉型,整體服務運營商貿企業將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思考和建議
經歷了持續整整兩年的低潮后,縫制設備行業曾經的浮躁劃上了句號,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和務實。放眼后危機下縫制設備行業,我們要開始真正客觀而冷靜地檢視自身的戰略和策略,反思金融危機帶來的那些頹勢的原因,檢討行業抵御危機能力緣由,在反思過往成敗得失的基礎上,對企業未來的發展進行新的謀劃。
縫制設備行業復蘇后,在迅速恢復產能的同時遭遇瓶頸制約,企業難以再有重大突破,屢試不爽的成功套路開始顯現出疲態,創業的激情也已不再。種種跡象表明,企業陷入了某種難以自拔的迷茫。行業面臨著既要保證平穩較快的速度,又要清除舊疾新病的復雜處境,剛剛走出低谷的縫制設備行業亟需理清思路。實踐和探索告訴我們,企業發展進入到一個臨界階段時,要及時謀變,果斷決策,自覺轉型,強勢突圍。總之,創新驅動,是行業發展的動力;轉型升級,是行業發展的任務;平穩增長,是行業發展的速度;質量為先,是行業發展的目標。
創新,就是要創造企業新的競爭優勢。企業要獲得新的競爭優勢,就必須加強自主創新,使之成為提高企業競爭力和促進企業發展的主驅動力。具體來說,企業要保持發展,就需要轉變發展方式,要從依靠要素投入和物質消耗轉變為依靠科技和管理創新上來,要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之路。要把科技創新和管理變革緊密地結合起來,通過管理創新,來消除技術創新的各種障礙,為技術創新提供支撐。創新能力建設的核心環節是建立完備的技術創新體系,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
轉型,主要是指行業發展要從過去那種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要從單純追求速度、數量擴張,轉變到建設質量、效益協調發展上去。對于行業來說,升級是未來發展的必備條件,是實現轉型的前提。行業應從技術和裝備上升級;從產業組織結構上升級;從企業發展理念和戰略上升級;從注重信息技術與管理的融合,實現企業管理上升級;從核心競爭力建設上實現升級。企業轉型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包括產品、技術、市場、資源配置和組織結構的全面創新。
平穩增長,是指發展速度。平穩增長的著力點已經不在數量的擴張上,而是在產品結構的調整上和產品附加值的提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