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上市何必操之過急?
據清科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中國企業新一輪海外上市潮全面爆發,紡織及服裝行業異軍突起。5月份共有5家紡織及服裝企業海外IPO,數量僅次于化工原料及加工行業,合計融資15.42億美元,IPO數量同比上升400.0%,融資額同比上升1328.0%。
這顯然與近期“130家中國概念股集體遭海外股市封殺”形成鮮明對比。一邊是奮不顧身海外上市,一邊是血腥懲罰被空頭獵殺,難道中國紡織服裝企業正在上演飛蛾撲火?
“國內很多紡織企業因為門檻和審批手續等原因,避繁就簡選擇海外上市,但鑒于海外資本市場做空機制的殺傷力,我們不得不更多審視其中的利弊。”一位證券分析師表示,“國際板年內推出的可能性非常大,隨著它的出現,將為我國紡織服裝擬上市企業帶來新思路。”
5月紡企海外蜂擁上市
尋蹤行業資本“世界地圖”
根據清科數據庫統計,今年一季度,共有16家中國企業在海外4個市場上市,合計融資25.97億美元。盡管環比來看,中國企業海外數量和融資額均較2010年四季度大幅下滑,然而與2010年同期相比,本季度中國企業海外上市表現仍可謂中規中矩,上市數量同比減少3家,融資額同比增加26.9%。紡織及服裝行業有4家企業成功上市,合計融資額3.41億美元。
而在5月份,中國企業新一輪海外上市潮或將全面爆發,紡織及服裝行業異軍突起。
數據顯示,5月共有36家中國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IPO,合計融資73.87億美元,平均每家企業融資2.05億美元。其中,上市數量環比上升24.1%,融資額環比上升58.1%。與去年同期相比,IPO數量同比上升9.1%,融資額同比上升35.1%。
從市場分布來看,36家IPO中國企業中,有26家企業在境內資本市場IPO,合計融資34.30億美元,平均每家企業融資1.32億美元;另有10家企業在境外資本市場IPO,合計融資39.57億美元,平均每家企業融資3.96億美元。
5月份共有5家紡織及服裝行業企業IPO,數量僅次于化工原料及加工行業,合計融資15.42億美元,IPO數量同比上升400.0%,融資額同比上升1328.0%。
據不完全統計,共有44家中國紡織服裝企業選擇在海外上市,地區選擇上各有側重:
新加坡是紡織服裝行業第一看重的市場。共有24家中國企業選擇在新加坡上市,主營紡織品的有亞洲絹絲紡、福聯面料、宏誠控股、成冠科技、福興集團等17家公司;主營服裝、服飾與奢侈品的有東明控股、格來德、中國時裝、中國合成革高科、鱷萊特等5家;主營鞋類的公司有體育國際、中國鴻星等2家。
紡織行業看重的第二大海外市場是美國。喜得龍、左岸、希尼亞、中華鞋業、華瑞國際、綺羅紡織、李寧、歐柏蘭奴、寶飄、裕元工業等13家公司在那里駐扎。
中國香港是第三大被看重市場,包括經緯紡機、永隆實業、魏橋紡織、安踏、特步等若干家紡織服裝公司選擇在這里上市。
韓國、澳大利亞也有相關公司開辟戰場,其中華豐紡織選擇韓國上市,唐龍針紡則在澳大利亞上市流通。
空頭獵殺波及麥考林
IPO避繁就簡存后憂
與海外IPO手續簡單相比,中國A股IPO則繁雜得多。國內很多紡織企業因為門檻和審批手續等原因,避繁就簡選擇海外上市。孰不料,總有為一時圖簡單而買單的那一天。
在海外市場,雖然融資量有限但程序簡單。然而容易忽略的是,海外股市的“做空機制”也讓一些中介機構開始算計中國公司。近段時間以來,有關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公司頻遭調查的消息,就很具有典型意義。
在嘉漢林業被指龐氏欺詐、東南融通因涉嫌欺詐被暫停交易等丑聞刺激下,美國投資者正在對中國概念股啟動集體訴訟。據悉,美國證交會已對多家通過“反向收購”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展開調查,內容涉及市場操控、審計及信息披露等。涉嫌造假的中國企業已經從轉板上市的中小企業,向主板企業蔓延。
在美國上市的服裝品牌麥考林,就出現在盈透證券的“黑名單”中。盈透證券稱,出于“對高風險的擔憂”,禁止客戶以保證金的方式買進此類中國公司股票。一時間,中國概念股全線下跌,近10只個股跌破52周新低。
覆巢之下,已無完卵。海外上市的44家紡織服裝股,尤其是在美國上市的13家公司近期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
“做空者利用投行或者研究機構發布中國上市公司的研究報告,然后通過媒體放大影響,讓管理層參與調查,同時組織律師起訴。這些有硬傷的股票,也是一擊即中,而做空者往往還是那些鼓動中國企業到美國買殼上市的推手。”一位證券分析師表示,“美國股市的做空機制,包括負面調查等針對中國企業的反向操作,可謂濫殺無辜。但這種沒有太多來由的多空轉換,在美國也是司空見慣,甚至被稱為陽謀型的商業模式。這的確讓中國企業和民眾的感情很受傷。”
國際板有望今年內推出
與其被亂燉不如練內功
中國概念股在美國市場進入寒冬的同時,在中國市場,國際板卻持續升溫。雖然質疑聲不斷,但隨著近期監管層的頻頻表態,國際板在年內推出的預期正在明朗化。國際板的推出,無疑將為紡織服裝板塊帶來新的機會。
一種觀點認為,國際板的臨近也是最近中國概念股、B股大跌的一個誘因。
“既然可以在家門口買世界500強的股票,誰還愿意為問題股買單?相信從中國概念股中撤退的中資機構、從B股中撤退的外資機構,都是一個想法。”有分析師認為,從這個層次看,國際板更像是試金石,估值高低其實是偽命題,國際板絕對也會被爆炒,但它至少有很多干凈透明的世界500強。
海外130家中國概念股集體遭封殺,給國內市場敲響警鐘。中國概念股的未來走向如何,對于中國市場的管理者和投資者來說,并不是很重要,但SEC對“中國概念股”的嚴厲審查,卻對我國正在積極推進中的國際板建設富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目前,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日益體現為金融的競爭。中國要成為一個經濟強國,在經濟與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就必須是一個金融強國、一個資本市場強國。國際板的推出旨在吸引優秀的境外企業到國內上市,在這種背景下,國內優質企業為何還要到海外上市呢?
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以及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初見成效,我國證券市場的一級市場定價機制更加市場化,估值也更加合理,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不斷提升。顯然,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正逐步規范化、國際化、安全化,其競爭力逐步加強。在這種背景下,國內優質企業更不應該舍近求遠,冒著時刻“被獵殺”的危險,到陌生的海外上市。
或許,最近海外上市的紡織服裝股有著腰桿子挺起來的底氣,但值得警惕的是,無論是否涉嫌造假,中國公司都將被“亂燉”。
國際板來了,中國紡織企業還需要出去打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