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2011年中國縫制機械行業關鍵詞
在此時,縫機行業結構調整、實現轉型升級的邁出建設縫機產業強國關鍵之步的攻堅階段已經來臨。2011年,是行業滿載憧憬的希望之年。
三月江南,草長鶯飛。八屆六次理事會的適時召開,為行業寄予厚望的2011年開啟了良好的開端。2011年,是行業滿載憧憬的希望之年。處于“十二五”開局之端,更在于如何把握機遇,在快速復蘇的同時,借國家主導制造業轉型升級之東風,使中國縫制機械行業順利進入一個嶄新的平穩、健康、提升、發展的新階段。
記者梳理了本次理事會的一些關鍵詞,希望透過這些為人矚目的焦點,讓讀者總結過去,梳理行業發展脈絡,尋取應對之策;理清行業未來工作重點,有的放矢,有所側重進行工作的開展;這些需要我們預判形勢,把握發展方向,更好的抓住機遇,為行業“十二五”開好局、起好步夯實基礎。
“十二五”規劃
回顧過往五年,行業“享受”了快速增長的“蜜月期”,也度過低至谷底的“冰封期”。可喜的是,在經歷嚴冬歷練并積極尋找對策、努力調整后,行業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抵御風險等方面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強,在復蘇中把握機遇的能力不斷提高。面對市場過旺的需求,企業表現得更加理性。在此承前啟后的關鍵時刻,行業結構調整、實現轉型升級的邁出建設縫機產業強國關鍵之步的攻堅階段已經來臨。
經過廣泛調研征求意見,多次修改,在八屆六次理事會上,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十二五”規劃終于塵埃落定。這無疑是行業未來五年發展的指導性、綱領性文件,它為行業發展確定方向,定下基調。它是在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結合行業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后得出的戰略性、前瞻性、科學性的規劃,將對行業的轉型升級起到扎實有力的支撐與保障作用。
“十二五”規劃的確定,不僅為行業2011開局之年指明方向,更為未來的五年發展確定了目標任務、實現路徑與保障手段。2011年,協會還繼續將大力宣貫行業“十二五”規劃,建立細化的產業布局橫向統計體系和分專業的縱向研究體系,開展重點整機、關鍵零部件的研究分析工作;利用各種渠道和手段,積極開展企業調研和發展研究,找準行業發展的突出問題,著力破解發展瓶頸和難題,有效推動“十二五”各項工作有序、深入開展。在中國轉型升級的歷史洪流中,縫機行業做出的努力也必將留下精彩的一筆,行業值得期待。
質量提升年
縫制機械強國的雛形在“十二五”登場之際,已經初見端倪。在經過數代縫機人艱苦卓絕的努力與奮斗后,中國的縫制機械大國地位已經不可撼動。但伴隨著行業茁壯成長的同時,大而不強始終是行業人心中的隱痛。何時成為縫制機械強國,強國夢何時可以“夢想成真”,更是讓業內仁人志士魂牽夢縈。未來的五年,將是決定我們能否成為強國的關鍵時期。能否實現行業轉型升級、優化結構調整,提高整體核心競爭力,更在于如何提高行業產品質量、品牌影響力。
為此,2010年協會策劃和啟動了為期三年的“質量提升趕超工程”。當年的重點集中在基礎調研和制訂趕超標準等方面,就趕超目標、提升指標、保障措施與要求進行了明確,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結果。2011年是工程的第二年,質量提升將是整個趕超工程的核心目標,協會將在上一年的工作基礎上推動質量提升的攻堅與實施。如何完成質量提升趕超的既定目標,也將在2011年提出嚴峻的考驗。所以,八屆六次理事會將“質量提升”作為2011年的工作主題,制定一系列舉措重點部署開展推動和組織重點企業開展產品質量提升工程試點;組織專家深入開展質量調研,完善、細化趕超標準與配套方案;啟動電子套結機產品質量調研;根據質量提升工作實施進程和成果,籌辦質量創新與提升工作交流會等。
2012年,“質量提升趕超工程”將進入驗收年,科學、嚴謹、認真、實事求是將成為驗收工作強力的注解,如何在塑造縫機強國關鍵時期成功布局,2011必然是決勝攻堅之年。
科技創新
原創性、高起點、高水平、高質量的科技創新活動必然是行業“十二五”期間得以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要素。但不可否認的現實是,當前行業創新投入平均不到1%,骨干企業創新投入約為2%。行業科技的發展還不能有效滿足當前市場日益提高的多樣化需求,科技創新能力及提升速度還滯后于行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需求。
加強行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一直是協會推動行業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八屆六次理事會上發布的“十二五”科技開發指南強調要加強企業創新能力建設,不僅要從觀念上,還要從切合實際的方式方法、機制模式、創新環境上有所突破,只有實現從跟蹤為主向自主創新的轉變和注重單項技術研究開發向集成創新的轉變,行業的自主創新與科技進步才能大有可為。
“十二五”期間,協會將引導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引入優勢創新資源,加強對縫制基礎理論研究及前沿技術的跟蹤,提高自主標準體系和檢驗檢測手段建設,重點突破一批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開發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引領國際縫機產品結構調整的新產品,培育一批復合型的科技人才隊伍,提高行業自主創新能力。
二十強
借助國際縫制機械產業向中國轉移之勢,特別是中國經濟的持續向好以及完善的零部件配套體系提供的有力支撐,全行業年產量占世界縫機總產量的比重由“十五”末的71%提高到目前的80%,年產值占比由45%提高到目前的59%,產業繼續向中國聚集。但大國的“大”已足夠,企業的大仍不足,而且行業的強又將如何體現?
縱觀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多年來的發展,產業集聚度低,品牌影響力小,是束縛行業變強的枷鎖之一。據統計局對我國421家規模以上縫制機械生產企業的統計顯示,2010年全年行業共完成工業生產總值346億元,協會估算,2010年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共完成工業生產總值約550億元。可見,行業集聚度偏低,“小、散、弱”的企業組織結構依舊沒有徹底改觀。
“工業企業二十強”評選活動初衷是為培育中國縫制機械行業龍頭企業,塑造一流品牌。推進中國縫制機械行業轉型升級和由大變強的戰略進程,關鍵在于如何塑造一流品牌。在大的基礎上,引導從企業規模、經營狀況及效益、創新發展能力方面進行專、精、強的開拓,使行業龍頭品牌達到與國際知名品牌在同一平臺競爭的實力;通過質量與品牌建設,以優質的質量、先進的性能、知名的品牌、完善的服務來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這些也正需要行業內具備實力,起著引領示范帶動效應的骨干企業發揮積極的示范作用。
在協會統計98家整機企業中,前20家企業工業總產值比重由2009年的70.89%增長到2010年的75.73%。2010年年產值超過5億元的5家大型企業,產值同比平均增幅為36.33%,其中標準、中捷、杰克等龍頭企業的產值、利稅等指標均達到或超過歷史最好水平。產值在1-5億元之間的20家骨干企業,產值同比平均增幅59.85%,遠超過行業平均增幅水平,龍頭骨干企業的發展優勢和行業帶動作用得到顯現。
做大是變強的堅實基礎,沒有基礎,強只是空中樓閣;變強是做大的有力保障,沒有保障,大也只能是表面繁華。以往,做大取決于市場,如今,變強卻要靠自身的努力。為此,首屆工業企業二十強的評選活動積極探索,來得恰逢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