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裝”崇拜似成“毒癮”
時下的中國,“名牌”仿佛成了“外國品牌”的代名詞。服裝銷售市場更是如此——內地的大型商場和專賣店里,民族品牌服裝的倩影難得一見。“洋裝崇拜”似乎已成一些人難以戒除的“毒癮”。外國品牌真的值得我們如此推崇嗎?
拒不道歉的洋名牌
近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對首都各大商場的休閑褲進行隨機抽檢。結果,眾多知名的外國品牌被檢出虛標含量、甲醛含量超標、色牢度不合格等嚴重問題,不合格率接近四成。大名鼎鼎的西班牙品牌ZARA、英國品牌萬寶路、美國品牌暇步士等,都榜上有名。
國家服裝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實驗室技術主任邢云英說:“這些檢測項目都是強制檢測的起碼項目,不達標是不允許生產的。這些生產商不僅在原料上弄虛作假,更嚴重的是安全指標完全達不到國家強制性標準。”然而,有關廠商對此似乎毫不在意,中國消費者竟然也不予重視。
此次“上榜”的ZARA,是西班牙知名休閑服飾品牌,頗受中國年輕人追捧。2009年8月以來,ZARA在中國已連續7次被檢測出問題,但每一次都沉默以對,不召回任何產品,也不給任何說法。
內地的大型商場內,售貨員們熱衷于為洋“名牌”叫賣。記者來到北京翠微商場暗訪。從商品分布圖上看,國外品牌服裝都在二、三樓銷售,而國內品牌則被“藏”在客流量小的四、五樓。而且,商場的男裝區充斥著意大利、法國品牌。記者發現,它們都采用外文商標,以顯示其“洋氣”和“身份”。
這些在中國銷售的品牌為什么不使用中文?一位售貨員不屑地對記者說:“這都是大品牌,怎么會有中國字?”另一位商場工作人員則說:“我們賣服裝就是要選擇顧客喜歡的,名牌畢竟會吸引收入較高的顧客。中國人有錢了就喜歡買外國名牌,這你不服不行。外國名牌品質高、檔次高、水平高!”
洋名牌的真實水平
ZARA為何屢次“犯規”,卻依然能“俘獲”中國消費者的心?有同行一針見血地指出:“因為它沒有競爭對手,中國消費者買它的賬,所以它根本不在乎質量和信譽問題。”
另一位業內人士則透露:“現在,很多國外品牌生產商都知道中國的‘游戲規則’——中國內地的消費者只關心服裝的款式。所以他們就將重金用于設計,制作則基本完全放手給工廠,甚至交給一些手工作坊。”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ZARA走的是“低價戰略”,采購成本壓得很低,使一些為其供貨的服裝廠不得不想辦法“彌補”。而“彌補”的手段首當其沖就是摻假。
目前,內地的棉花價格約為3萬元/噸,而滌綸的價格只有1萬元/噸,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結果:ZARA一款休閑褲標明含棉量75%、羊毛含量20%、滌綸含量5%,而實際檢測結果卻是含棉量為68.2%、羊毛含量10.6%、滌綸含量15.7%,另有4.0%的腈綸和1.5%的粘纖。
記者還發現,很多商場在產品抽檢方面存在嚴重問題。一位批發商透露:“商場的產品抽檢只是一小部分,基本檢驗不出什么問題。即便有不合格的產品,為了留住國外大公司的貨源,商場也必須咬牙收下。”
記者曾親歷某市一家賣場引入美國一款時尚服裝品牌的談判過程。其間,中國賣場負責人表示,只要美方愿意進入,未來其產品可免檢,其他所有條件也都可以談。
民族品牌需要扶持
1994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一服裝生產大國,服裝加工出口量占世界的一半。然而,“中國創造”卻一直難成主流。品牌缺失給我們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中國出口一件襯衫只有30-40美分的利潤,賣出8億件襯衫才能換回一架空客A-380飛機。
在中國服裝界,也有兩個靠品牌獲得成功的典型例子。
運動員出身的李寧將門店開到了美國洛杉磯,和耐克、阿迪達斯等世界巨頭分庭抗禮。李寧說,他的最大成功就是推進“品牌戰略”。大楊創世集團董事長李桂蓮則對“股神”巴菲特等名人穿上她的產品感到驕傲。由于巴菲特的青睞,創世西裝在國外的銷量增長了四成。
即便如此,在內地的很多商場,創世西裝還是被安排在不起眼的位置,給洋品牌當陪襯。對此,李桂蓮氣憤地說:“國內知名商家應該給我國民族服裝品牌應有的地位!”
一些地方政府也沒有像關心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民族品牌。不少政府采購項目都優先選擇洋貨,一些地方官員甚至表示:“寧可買貴的也不買對的。”
專家認為,一個民族的衣著服飾,對其民族性格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目前這種局面不得到改變,我們的民族心理將長期受到不良影響,崇洋媚外之風將繼續在中國社會上橫行。近年來,從美容用品到奶粉再到名牌服裝等,洋貨的誠信丑聞此起彼伏。中國消費者是不是也應該多嘗試購買民族品牌呢?高質量的中國貨正在期待更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