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把傳統的絲綢制造產業逐步做成先進的絲綢文化產業
只有內沉外浮,才能守正出奇。推行精益化管理一定要做到領導重視,全員參與,時時激勵,處處改善
如何樹立品牌并將之打出去?如何完成企業的轉型升級從而做大做強?這成為很多企業家為之困擾卻又揮之不去的難題。
“絲路通天,湖商行地;此世今生,誠信到底。”這是絲綢之路集團董事長凌蘭芳的承諾,也是絲綢之路集團成功的關鍵。
內沉外浮練氣功
“三年時間內,我們的企業效益要倍增,我們的員工收入要倍增。精益管理是我們轉型升級戰略得以成功的必然選擇,是我們把傳統制造業轉變為先進制造業的唯一途徑。”凌蘭芳這樣說。
為了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絲綢之路集團完成了制絲、數碼織造、絲綢服裝、絲綢家紡的全產業鏈建設,以及集傳統絲綢工藝博覽、絲綢科技展示、絲綢工業旅游為一體的、開放式的絲綢工業文化大園區和先進的技術中心,借助文化和科技的提升,絲綢之路集團確保自身始終保持最新鮮的血液和動力。
凌蘭芳強調,“企業要發展,必須苦練內功,只有內沉外浮,才能守正出奇。推行精益化管理一定要做到領導重視,全員參與,時時激勵,處處改善。”
他指出,要精益化發展,只有不斷建立和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實行各項技術管理標準化,全面推行6S管理和ISO9001質量體系,逐步向ERP微機化管理推進,在做好做精常規產品的基礎上加強產品研發,大力推進真絲大提花織物生產,這樣才能不斷擴大利潤增長點。
除了先進的設備、工藝,他們還積極運用和推廣先進技術,有效提升了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使企業的競爭優勢越發明顯。
苦練內功的絲綢之路,企業實力增長上了快車道,他們適時地提出了“跨出浙江,發展絲綢”的戰略。
走出去,是絲綢之路轉型的關鍵,也是配合國家“東桑西移”重要戰略部署。目前,絲綢之路集團已在廣西來賓市象州縣獨資新建了占地面積48000平方米絲綢生產、經營的大型公司。同時,絲綢之路還與四川武勝、涼山彝族自治洲寧南縣等地建立了投資合作關系。
絲綢之路的路越走越寬。
品牌=品質+文化
文化絲綢就是要把傳統的絲綢制造產業逐步做成先進的絲綢文化產業。一是研發生產絲綢文化產品,二是形成以絲綢為載體的文化產業。只有使絲綢走上文化產業之路,古老的絲綢才煥發時代光彩,才能打造真正的民族品牌,樹立百年企業。
“過去的五年,我們第一次嘗試‘把產品做成文化,把文化做成產品’,相繼開發了真絲數碼織錦,做成國禮用以國家領導人出訪;真絲出版物,弘揚經典人文;絲綢工藝品,把陶瓷、文房四寶等與絲綢結合在一起,提升產品價值,使之更富民族特色;絲綢家紡,做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種絲綢國寶,包括世博會國家展館里永久陳展。”凌蘭芳笑著說,這些舉措有力強化了絲綢之路的品牌效應。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凌蘭芳借北京奧運契機,推出“歡莎”家紡品牌,以華貴的品質、個性化的服務,在把“絲綢之路”引入“絲綢之家”推到國際大市場的同時,“絲綢進入家紡領域,家紡進入絲綢的時代”也已到來。
“今后,我們還將以絲綢為載體,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如涉足影視業,以絲綢之路廣袤的時空發掘煉制出優秀的影視作品,演繹人性光輝,展現民族精神;出版業以及工業旅游,把絲綢工業園區建成文化園區,除了完整的繅絲、織綢、服裝、家紡等產業鏈上各生產流程外,我們還要配建絲綢展示館和博物館等。”凌蘭芳介紹道。
據了解,在2009年絲綢之路集團年銷售收入的18億中,有三分之一是絲綢產業收入,而這6億銷售收入中,有2000多萬元的收入是絲綢文化產品,預計今年能達到3000萬元,且每年都以1000萬元左右速度遞增。
將傳統的絲綢制造業延伸到絲綢文化產業,絲綢之路初試便嘗到了甜頭。
轉型生死時速
近年,為了讓絲綢之路集團擺脫“傳統紡織制造”的束縛,使絲綢工藝能夠在新的市場形勢下更具競爭力,賦予傳統生產工藝新的生命活力,凌蘭芳大膽提出轉型升級的創新戰略。
“要把傳統制造業轉變為先進制造業。”這是凌蘭芳2009年參加“浙商論壇”時在倡議書中提到的,“轉型不是那么容易的,‘絲綢之路’的轉型升級需要20年。”
企業轉型升級,人才、資金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企業的戰略方向和戰略目標,特別是企業領頭人的戰略勇氣和戰略智慧。重任再次落到凌蘭芳肩上。
凌蘭芳給企業轉型設定了時間表,他下定決心,利用5年的時間改造老設備、老工藝、老品種、老市場。投1.5億元巨資在菱湖建設絲綢工業園區,花巨資收購浙江易紡數碼紡織有限公司,并購進幾十項尖端專利技術……
“雖然投入很大,但這能新增10多億元的營銷收入和數千萬元利潤,產值將增加近25倍。再有3年時間,新設備、新工藝、新品種和新市場的目標就會實現。”凌蘭芳自信地說。
從奧運“歡莎”的橫空出世,到世博“國寶”的驚艷亮相,從“歡莎”絲綢家紡創新產品金獎的獲得,到國家絲綢家紡色彩研發基地的成立……
絲綢之路的轉型升級路,步步為贏。而未來的藍圖,凌蘭芳早已織就。
凌蘭芳介紹道:“打造企業微笑曲線,是我們今后轉型制勝的關鍵。其中,一條是提升研發能力和營銷能力,因為這是最具附加值的兩端,兩端一翹,企業才會微笑;另一條是產品微笑曲線,只有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產品才會熱銷。只要有了這兩條微笑,傳統制造就能轉型為先進制造業”
他強調,如何在全國完成產業布局是制勝的關鍵。要把絲綢制造的前道工序轉移到原料和勞動力都比較豐富的中西部地區去,把附加值高的后道工序留在本地發展,把研發設計和品牌發布推到一流城市,鋪開國內國外、網上網下完整的渠道,逐步建立研發、制造、品牌、營銷四大中心。
而這只是絲綢之路轉型升級的第一個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