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荒”考驗縫機業
“人才荒”考驗縫機業作者:王凌云 發布日期:2010-10-11 自去年年底開始,特別是今年二季度以來,隨著市場的迅速好轉,縫企恢復和擴張產能的需求暴漲,用工數量激增,使得“招工難”的浪潮一再沖高,到八、九月份,以往同期相對冷落的人才市場仍火爆異常。企業感嘆,招工難已成常態!
在前不久中國縫制機械協會開展的一項針對零部件企業發展困擾的調研中,招工難幾乎成了企業的必選項。大部分企業的勞動力缺口為三四成,最多的甚至要招一半的人。零部件企業的開工不足直接影響到整機企業的產量,目前全行業產能僅為2007年的7成左右。招工難問題不僅掣肘行業的復蘇繁榮,在開工不足的情況下優先生產成熟產品的必然選擇也減緩了新產品的開發上市步伐。招來的新人多,更使產品品質難保穩定,為行業健康、持續發展埋下了隱患。
用工荒,荒什么?
首先荒的是技能人才。
多年來,粗放、低水平、勞動力密集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決定了中國制造業乃至縫機行業也始終在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廉價勞動力密集型發展模式中徘徊。因此,低水平重復簡單勞動的工種大行其道,受過系統訓練的,掌握熟練技巧、知識的現代技工人才相對短缺。因此,招工難,是招熟練工、技能工難。用工荒,實際上是人才荒。
在企業運用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參與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產品技術含量也對員工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調查顯示,目前缺工的職位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機電設備裝配工、維修工方面,整機企業和經銷商都存在著維修工嚴重緊缺的現象,因缺人導致的售后服務糾紛也有增長的趨勢。而農民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主體,達83.51%,求職者的技能結構總體偏低,素質還無法滿足企業需求,這讓“招工難”、“就業難”的結構性矛盾更加凸顯。而作為目前勞動力主體的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工,其不斷變化的就業理念,對工資待遇、工作環境、生活配套的要求越來越高,也是導致招工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技術人才難招也是一大難題。近年來,行業主要50家骨干企業的科技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例由“十五”末的7%提升到目前的10 %左右。但行業科技基礎依然薄弱,缺乏高水平科技研發人才和高素質的科技創新帶頭人,尚未形成有效的高、中、初級梯次技能人才隊伍。隨著上一代縫紉機人的陸續退休,缺乏系統教育的新一代、新二代或者專業知識不精、或者經驗欠缺,在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時力不從心。
接班難困擾行業未來,如何引進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也是企業關注的一個熱點。最近,延長退休年齡的爭議頗受關注,而引起這一提議的原因是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縫機行業也遭遇了這個問題,零一公司董事長陳啟鴻說,二十年前我去日本企業參觀,看到他們當時工人很欠缺,老板都是白發蒼蒼的。二十年以后的今天,我們也面臨著這個情況。
人才培養企業消極
7月份,中國縫制機械協會舉辦了一期高級人才培訓班,在前期調研時企業都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但在協會補貼一半費用的情況下,實際參加培訓的反應并不熱烈。為什么,企業不敢、不愿意投入。
在制造業,企業的用人理念與其它行業看好高學歷截然不同,那就是重經驗、重能力。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做任何投入都會計算效益。培養一個人才往往要花幾年、十幾年的時間和不菲的培訓費用,而往往員工在成才后會去尋求更好的發展機遇,在縫機行業,中高級人才跳槽的事并不鮮見,企業間的人才競爭也很激烈。久而久之,企業喜歡拿來就用的人才,拒絕承擔長期培培養人才的費用。在許多招聘啟事上,職位說明都要求“有數年工作經驗”。
需求和專業不對口
一邊是招工難,一邊是大學生就業難。據教育部統計,2001年到2009年,我國高等教育畢業生累計達3028萬人,而大學本科畢業生待業人數呈逐年增長態勢。專門開設縫紉機專業中職教育還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縫制機械行業本身理論基礎就弱,在技術開發上遠遠落后于各發達國家。現有職業教育的缺位與行業需求的不對口,高校畢業生不愿意到制造業中來,造成技術人員難招的局面。此前,行業多家企業都開展過校企合作,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企業著急要成果,對長期投入興趣不大;學校方面也僅局限于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少數實踐教育環節,而沒有從系統、全局方面來考慮,學生能力不能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
管理人才的困窘
當前行業的部分骨干民營企業特別是零部件企業多在八、九十年代起步,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這些企業的創始人到了五、六十歲年紀,開始考慮退休享清福了。而下一代往往轉去自己感興趣的行業,不愿接手企業繼續做傳統行業。而找經理人又不放心把自己奮斗的成果交給別人管理,雖然給人才安排了職位,但在實際工作中處處受到制約。而家族企業的性質也使其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很難分離,也限制了高級管理人才將管理經驗和理念應用到企業管理當中。因此,接班問題讓行業的未來發展面臨著嚴峻考驗。
人才荒倒逼產業升級
人才對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行業也是如此。當前,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已從高速發展期進入了主動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行業也正面臨著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嚴峻挑戰。但無論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還是提升質量水平,無論強化管理,還是轉型升級,歸根結底,這一切都要靠人來完成。
而當前行業人才發展的總體水平與其它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匱乏,人才創新創業能力不強,人才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人才資源開發投入不足。隨著國家區域經濟的振興計劃的不斷批復,“用工荒”、“人才荒”將越來越嚴重。由于短時期內無法緩解,企業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招攬人才和留住人才。
由于用工缺口較大,企業不得不提高工資標準,免費午餐、免費住宿、班車接送等各種優厚條件吸引工人。而員工流動性大,使得企業注重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招開的普通工人無法上崗,促使企業開展各種培訓。而日漸增高的成本導致許多企業通過購買先進設備來提高效率節省人力,部分企業已經開始考慮產業向別處轉移。另外,用工成本的上漲固然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對于微利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來說,特別是零部件企業,低成本優勢的喪失讓企業的盈利削薄甚至無利。因此,有些零部件企業干脆有訂單也不接,因為接單和不接單沒有區別,缺少恢復和擴張產能的積極性。在整機企業如火如荼地開展生產時,零部件廠少有開廠、建廠房之舉,生產的零件也優先提供給優勢整機企業使用,使得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可以說,人才荒倒逼產業升級。
第四季度,企業將會迎來接訂單的高峰期,勞動力可能會更加緊俏。如何破解“人才荒”,是縫制機械行業亟待解決和突破的瓶頸。為了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近來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加大了職業資格認證、技術培訓、和推動校企合作的力度,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企業也要有長期的人才戰略,加強培訓,善待員工。畢竟,招工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人才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有了鐵打的兵才能有鐵打的隊伍、鐵打的營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