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產效率-服裝機械的原始目標
近年來,盡管我國服裝行業發展迅猛,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但整體生產技術仍比較落后。生產效率一直是困擾服裝企業的難題之一。特別是在市場向“多品種、小批量、高質量、快交貨”的現代模式轉化以后,這一問題變得尤為突出。
服裝生產從設計、裁剪、縫制、后整理要經過幾百道工序。就款式設計而言,按照傳統的制造方法,從版型確立到數個規格放碼出來,企業通常需要2~3天的時間。裁剪是服裝制造工藝流程中的第一道工序,對服裝產品的質量、檔次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目前,在很多工廠仍在沿襲傳統的作業方式,即幾列案板、幾把剪刀,其它所能見到的就是大量的拉布和裁剪人員。一個小規模的工廠動則也要十幾名裁剪工人,稍有規模便要三四十人。一旦出現誤裁、漏裁或質量不過關等問題,整個縫紉車間全部“癱瘓”。縫制是服裝生產中非常關鍵的環節,人數最多,但不可控性最高。它以人為主體,而每個人操作的速度有快有慢、產品質量有好有壞。由于操作工技術水平的參差不齊,很容易影響出品速度。整燙定型對于一件服裝的意義不言而喻,大部分工廠目前仍在沿用生產效率較低的熨斗,它對操作者的技巧性要求較高,如果使用不當,往往會因達不到要求而返工。
對于服裝企業來說,時間就是生命,交貨期就是靈魂。每一分鐘等待,每一次返工,都是利潤的耗費。隨著服裝生產技術朝高效化、自動化、智能化方面的進一步發展,一些企業開始探求依靠科技提高效率的新途徑。
通過借助服裝CAD中電腦的高速計算及儲存量大等優點,一改傳統的服裝設計手工操作效率低、重復量大等缺點,可提高約20倍的設計效率。通過使用服裝CAM,省去了初裁、縫制(粘合整燙)到精裁的過程,除了能提升企業的外在形象、增加客戶的信任度外,最主要的是能給服裝企業的生產帶來效率,提高產品質量。它與CAD、拉布機等組成整體裁剪車間后,能使女裝、西服企業提高20%~30%的效率,針織服裝企業提高10%以上的生產效率。通過應用諸如自動開袋機、自動裝袋機等專用設備,將多個工序組合成連貫的機械動作,一次成型,有效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減少對熟練工的依賴,大幅度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通過引進吊掛傳輸系統,減少操作工縫紉以外的輔助時間,自動平衡生產,能提高20%以上的生產效率。科技的日新月異,給服裝生產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這方面,我們的服裝企業要多向寧波申洲國際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學習。金融危機持續向外向型紡織企業蔓延之際,申洲國際作為勞動密集型服裝代加工企業的典型代表,今年一季度在全國紡織服裝業呈兩位數下滑態勢下,它的銷售、利潤和稅收收入均保持30%左右的增速。據其董事長馬建榮介紹,申洲國際每年有50%的利潤用于技改,僅最近5年用于引進高效率設備、技術改造的投入就高達20多億元。
然而,技術本身并沒有價值,只是實現目標、完成業務的支撐手段。作為擺設而不能夠被經常利用的技術,只是虛設。在我們很多服裝工廠,高科技設備只是對外宣傳的工具。有些企業即便已經清晰地認識高科技設備的好處,但使用仍停留在初級階段,有些設備利用率不到50%。有人說洋設備只不過如此,也有人說洋設備還不適合中國,更有甚者認為洋設備水土不服。其實先進的技術在企業中發揮的作用有多大,關鍵決定于以下因素:企業是否有熟練的操作工人;企業是否搭建起一套成熟的、系統的人員與設備管理機制;企業是否通過有效的管理手段,使設備的利用率和產量達到飽和狀態;企業是否愿意加大設備開發投資力度,以挖掘其最大潛力;企業是否能夠留住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
企業經營環境面臨外在的競爭還在加大,內在生產成本增加等問題也日益明顯,希望這期關于“服裝生產設備與生產效率”的專題報道能給正在思索和尋找變革的企業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