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縫紉機行業年度體檢報告
由于上市公司的年報,每年都要到四月底才出爐,要想準確的知道還有沒賺錢機會,就好好比較各家的年報,一定可看出適合自己企業的方向。縫紉機企業老板不必要煩惱看行業內龍頭的年報要花很長的時間,因為龍頭企業不多只有少數的資料可供參考,花不了太多的時間。縫紉機行業是傳統的機械業,市場創新不易,很快的就達到飽和。這二十年來能達到股票上市上柜條件的企業不多,由此可給后來加入的創業者一個事先予告,”經營縫紉機企業只有靠每年的營收獲利賺辛勞錢,要想走股票上市賺取財務暴紅的路子,極端困難.。”
首先看看我行業的龍頭公司2009年的狀況是怎樣的?
1)日本重機在2008 年損失約1億美元,2009 年可能達到1.2-1.5億美元.
(注:重機的虧損,大部份來自于家用縫紉機,電子產業機械;工業縫紉機是小虧。)
2)日本飛馬在2008年小虧數百萬美元,因而失去同業模范生的地位;在2009年應繼續虧損的狀態。
3)上工申貝就被德國的杜克普拖累得很慘。先賣掉上海的地,借給杜克普作貸款.(上工需要先替德國杜克普歸還舊的貸款). 又因為德國杜克普在2009年虧損了2200萬美元,上工接著要籌集這 2200萬美元給杜克普當營運資金, 否則杜克普在2010年的營運手上沒現金了。由網絡上可以看到上工準備脫手德國杜克普,以便把上市公司的殼公司賣掉或是被大股東資產重組。
4)標準公司在2009年在本業也是虧損。靠著賣掉手中持有交通銀行股票的獲利,把年報化妝了一下,才有盈利的數字。
5)中捷公司在2009年是小虧。
6) 2009年有在本業貨利的只有中國臺灣的高林公司,大約是銀行固定利率的水平。使得高林公司獲得同業模范生的地位。
大公司經營獲利模式——毛利優先.
觀察以前的產業模范(日本飛馬),和現在的產業模范(臺灣高林),會發現這兩家公司都是專注于高質量的包縫機和繃縫機。其重點是專心制做高毛利的機種(毛利高的機種營業比重占到公司營收的60%)。其次是避開了價格斯殺的中國市場,這兩家公司把許多精力放在中國以外的市場以獲得更好的利潤。(飛馬的中國市場營收占其總收入的35%;高林的中國市場營收占其總收入的20%不到)。就是這么間單的營運方針,引領公司走向獲利。
其它大公司未能獲利的檢討——未做強先做大。
1)基于成本的原因,在西歐生產高端縫紉機的想法被再次確認不可行,很快的德國又要少了一家大廠。縫紉機沒什么高端技術一定在德國才能生產制造。只要仔細拆開每個零件仿制,把每個零件做好,就能夠做好整臺縫紉機。中國國內早已有能力制造精密零部件,不在中國制造縫紉機,從制造成本考量企業難以生存。再過些時,連上海市也會因成本太高而漸漸的不適于作縫紉機生產基地。
2)公司為了做大營業額,開發了許多機種,各種式樣機種都具備,希望客人可以一站采購滿足。產品的機種多,但是制造技術跟不上,徒徒浪費了精力。還有當機種一多,業務人員的經驗不足,對于數量少的機種沒法做好服務,生意因此流失也會時常發生。
還不如先做精,再求廣,以毛利考量為先。
3) 產品質量未能高度的提升,與一些中小廠的差距不大,遭受到中小型廠的競爭殺價而減低了利潤。如果大廠沒有自身的精密零件加工部門,而采用外面的加工廠零部件,那么這臺縫紉機組裝完成后,其質量與外面的中小型廠也差別不多,價格方面難免落入殺價的泥坑中。
其它中小型的縫紉機企業狀況.---有的公司仍在獲利.
行業的大哥們有那么多的人材/資金/商譽都沒能夠獲利,其它體質較弱的企業狀況也相差不遠,在2009年都是辛苦經營,列于虧損邊緣. 但是還有同業在不景氣的時候獲利,這些是特別縫紉功能針車(特種車)的經營單位. 這些特種車的制造廠屬于中小型企業,它們能在不景氣的環境中保持獲利,我的看法是:
1)公司規模小,固定開支少,臨時裁減人員應變決策快速——這個不算很特別。
2)專門制造量少但是價高,毛利率高,型號機種不多的特種車,——不求拼量,不求作大,只求獲利。
3)重要的零組件方面都在自己廠內制做, 不讓本身的技術資料外瀉,可保有自己產品質量上的差異性. 有質量高的精密零組件才能裝配成高品質的縫紉機.
4) 因為公小老板本人投入管理,對于量少而需求又特別的客戶能夠照料,或是把設備修改來滿足客人特殊要求,不會嫌量少而麻煩.
臺灣的廠商較多是特種車制造企業..而國內廠商在特種車杰出的較少. 因為國內的縫紉機中小企業,要想自己加工重要的零組件,自己廠內要有零組件制造技術及加工設備;而臺灣的特種車制造廠就不需要自設零組件加工車間,因為衛星零件加工廠會替客戶保守機密,不會把客戶委托加工的零件亂賣給別廠.
縫紉機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先聽大哥怎說.
整個行業的趨勢,當然是大哥級的動向最受人注目.
1)飛躍集團的邱繼寶在今年兩會期間就對還在危機中的中小企業提出寶貴的意見 “在危機當中,等待肯定是死亡,只有轉型升級、兼并重組才是希望。” 邱繼寶已加速轉型升級在資源再生領域開展另一片天了.不再玩低價搶縫紉機定單.
2)中捷投入期貨公司方面的資金逐漸加碼,金額超過在縫紉機的研發投入.走財務投資的方式賺的比機械制造實業要多又快.
3)標準公司也有點委曲,數年來專注本業本業獲利竟為負數. 而西安其它的國資企業在別的行業如今干得紅紅火火. 當年起步時標準公司的基礎還好過其它的國資企業, 如今在資產規模及獲利方面沒法跟它們比了,只因為縫紉機行業進入門坎低,行業飽和太快了.
標準公司2009年在德國投資270萬美元只搞研發,不涉制造.
4)上工申貝,已準備把國內的制造單位移出,由同業代為生產. 對于德國杜克普也在找同業接手收購
5)杰克,在德國公司宣布破產之后,買下對方的品牌及技術資料,把德國品牌的制造基地移到中國國內以降低成本搶占市場.對于在德國搞工廠制造機械是敬而遠之.因為中國已有制造能力,只要有正確技術資料,絕對可以作出與德國同水準的產品.
6)日本飛馬因為有中國及越南兩處生產基地,當中國的生產成本高漲之時,他們即加大越南的制造比重. 臺商高林公司則是再加把勁節省成本. 因為機種少,每個機種的數量夠多,再加上每個月的銷售數量穩定,在采購材料的議價能力增高不少.臺商在制造量產方面有獨特的降低成本且能維持質量不下降的管理優勢.
‘機電整合自動縫紉系統’ 是各家公司的共同重點開發項目.
由于各個大公司的市場地盤區隔已形成多年,現在要轉型機種開發新市場馬上要沖擊到其它對手的地盤,并非容易. 而在機電整合的自動縫紉系統卻是一塊坦擴的綠地,還有相當大的空間供大家搶占. 可是想搶占這塊機電整合自動化設備的市場,企業本身的財力/管理/以及吸收人材的待遇都比縫紉機行業要高出一截. 到現在為止機電整合方面尚未見有突出表現的縫紉機企業. 中小型的縫紉機企業發展機電整合自動化的條件更是不足,還是在傳統的機械領域的特種車方面多集中精力,效果才會好.這也就是為何臺商都專攻特種車而頗有斬獲,是做適合自己實力的事而已.
今天的外在環境.
買房地產,猛漲。 買股票,漲。人工費,漲。 材料費,漲。人民幣匯率,指日即漲。縫紉機成品售價,跌。只有把每一個小零件做好,組裝成質量優良的整機,建立優質品牌,才能抗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