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啟示錄:賦能數字協同
2020年“雙11”,阿里巴巴旗下犀牛智造工廠(下稱犀牛)首次參加,聯合眾多服裝品牌成功實現48小時內完成接單→生產→交付的預售式按需生產模式。據接近犀牛的縫機行業人士介紹,自杭州+宿州兩大產業園相繼投產以來,“全員加班加點,生產線非常忙碌,設備全負荷運轉,售后服務人員需每天蹲守,隨時提供設備維護和技術支持”。
犀牛在生產環節所體現出的數字化及50%無人化,被看做是“新制造”的落地。而在2020年中國服裝大會上,更是提出“服裝已處在大轉型、大變革時代之中,這場變革最主要特征,將從工業經濟進入到數字經濟的新時代”的明確論斷。作為承接、實現服裝數字化生產愿景的關鍵設備提供商,“數字工廠”需求側與“智慧縫制”供給側,達成了高度契合。
服裝數字變革加速
犀牛通過跑通數據驅動,以數字工廠打造了“定制服裝批量化”的快速反應新制造模式:系統自動下單、按需生產,最大程度減輕庫存成本,改變了服裝傳統業態。此外,犀牛宿州工廠還被外界廣泛解讀為邁出向中小工廠共享開放探索的新一步,即數字工廠模式的輸出和復制。
除了犀牛,全球疫情的影響,讓服裝產業數字化在2020年成為共性熱點,并展現出更多可能性。中國服裝大會提出,數字經濟賦能中國服裝產業,將深度改變生產方式。依托服裝智能制造信息化平臺,將促進從單一、固定的有限供給向多樣化、精細化、定制化的有效供給加速邁進,推動服裝行業實現從大規模制造到大規模定制、從以制造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升級。
綜合多家受訪服裝企業觀點,未來數字化首先是讓終端消費者體驗數字工廠的便捷和迅速——設計師利用網絡模塊把設計表達在頁面供消費者選擇,下單后供應鏈能夠迅速收集信息直接進行生產。其次就是生產可透視化、流程可視化,讓所有人實時掌握訂單進程。還有服裝企業認為,數據化離不開成熟的信息化管理系統,目前針對于各個端口、各個用途的數據化系統工具愈發成熟,接下來這方面的投入會爆發式增長。
越來越多的中小型服裝企業,已經加入到數字變革進程當中。作為占據全國總量1/3以上的服裝生產加工基地、紡織品服裝貿易集聚和批發中心,珠三角產業集群中,以小企業、零售訂單為主的外貿服裝產業,自疫情期間快速對接阿里巴巴國際站等平臺,半數以上的企業,實現業績由負轉正甚至翻倍增長。
某服裝負責人表示:“線下零售渠道遠未恢復,但線上銷售份額不斷增大,這就導致采購商對于供應鏈端的需求產生變化:下單更謹慎,存貨量少,更加碎片化、小而快。”訂單越來越急、數量越來越小、返單率及生產效率越來越快、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強烈、“單一爆品”越來越少等趨勢,愈發明顯。在此背景下,珠三角服裝企業主動去適應采購市場轉變和零售模式變化,圍繞小訂單快發,布局柔性供應鏈、提高生產能力;提高數據化能力,線上展會舉辦、網上零售訂單增加、直接原材料轉型,都成為服裝產業鏈數字化變革的具象表現。
響應數字協同
可以預見,隨著數字變革對服裝既有生產模式的改變,縫前、縫中、縫后等傳統下游工序界限加速被打破,以快反通用型單機設備、單工序自動化、生產線數字化為方向的需求有望遞次釋放,骨干縫企業已著手進行了備戰。
杰克控股創始人阮積祥在參加浙江省“十四五”規劃企業家座談會時表示,杰克戰略規劃中的“未來業務”,將通過物聯網設備、邊緣計算能力、工業物聯網平臺的建設與發展,針對服裝企業客戶面臨的痛點與需求,打造適應小單快反柔性生產的全流程數字化服裝工廠。據悉,杰克未來將打造 C2M 服裝智能數字化產業園區,滿足消費者對服裝個性化、差異化的需求,縮短消費者與制造企業之間的距離,實現服裝快反智能工廠集群、供應鏈垂直配套、數字化運營平臺。
上工申貝常務副總裁李曉峰表示,作為占據全球縫制技術制高點,為客戶量身定制工業4.0應用解決方案的專業設備供應商,上工申貝集結了杜克普、百福、KSL等全球頂級產品和技術,并擁有QONDAC ELECTRONICS等專屬系統。近年來,與眾多海內外知名企業進行了數字工廠、智能工廠的深度合作,在相關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今年7月份,上工申貝與全球500強之一的高科技先進互聯工業企業霍尼韋爾舉辦戰略合作簽約儀式,雙方將致力于打造縫制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從大數據到人工智能、數據互聯互通、產線自動平衡、設備維護管理、工業數據可視化、大數據分析等等,共同開啟智能制造新時代。
衣拿董事長翁端文認為,從衣拿與犀牛的深度合作中,驗證了吊掛作為起承各工序的銜接樞紐,在數字工廠建設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接下來,衣拿將進一步從用戶實際需求出發,通過跨行業合作等形式整合生產工藝所需資源。此外,衣拿投建占地128.9畝的智能園區建設,未來產能將快速提升,有能力為各需求層級的用戶提供更具性價比的產品。
但必須看到的是,變革落地無法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磨合過程。有業內專家也提出疑問,“首先,中小型服裝用戶企業很難做到犀牛這樣規模的投入;其次,實現各設備數據統采,短期內有很大難度;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下的生產成本,比傳統工廠要更高”。因此,在明確宏觀發展方向的大前提下,廣大縫企更應密切關注下游產業變革過程中用戶的實時變化,在設備供給層面進行響應和滿足。
浙江東部高端縫制裝備產業園創始人林雪平表示,面對下游數字變革帶來的市場機遇,行業同仁應理性冷靜應對,以企業綜合實力及發展規劃為基礎,精準定位目標客戶群體,結合用戶實際使用和購買習慣等需求點,追求新技術、新性能、新應用的落地和綜合性價比,將實用性、適用性做到極致,其中尤為重要的是,設備穩定、可靠,是實現所有可能性的根基。“要精準對標市場和用戶,犀牛等金字塔頂層用戶,會昭示發展方向、形成引領,但難以形成批量需求。唯有讓更多用戶切實享受到自動化設備在數字化變革過程中帶來的便利和快捷,才能真正打開海量市場空間”。
還應關注的是,新設備、新技術在普及前期,需要引導客戶改變傳統使用習慣,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新場景、新環境,從而實現設備效率的最大化。其過程需要進行大量繁雜的工作,需要企業做好準備。
“快反”倒逼服務升級
如何把握機遇、賦能數字協同,成為當下乃至未來中國縫制機械產業面臨的新課題之一,不僅整機企業需跟進關注,直接服務于一線的廣大縫機商貿企業,同樣要做出轉變。
“杭州海誠重機與犀牛合作過程中所提供的服務,已經遠遠超過傳統意義上的設備經銷商范疇,說是整體解決方案運營商都不為過”。海誠重機總經理屠彬表示,“從初始設計、到生產線布局、再到設備選型安裝調試及售后服務,在這些常規整廠規劃服務的基礎上,我們還提供了包括產業鏈資源整合、跨行業技術支持等更多增值服務。”
在率先開啟數字變革試水的珠三角地區,服裝企業產生的新需求倒逼縫機商貿企業尋求轉型。據東莞祥興針車梁俊杰介紹,用戶的小單快反,反應在具體需求層面,就是要求供應商響應速度比以前更快:
“首先是訂單交期非常短,機器要貨都比較急;其次是要求設備盡可能一機多用、厚薄通吃,從專用設備轉向簡易的自動化設備,且前后道設備需求呈快速上升趨勢;第三,為在訂單多樣性前提下更好控制成本,用戶減少了非縫紉工比例,也減少了零配件庫存,這就使得供應商配送速度要更快;第四,售后服務更加看重專業性、及時性、有效性,要確保不因設備問題影響生產,對供應商綜合服務能力,尤其新機型、新技術的掌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綜合來看,服裝數字變革過程中,廣大縫機商貿企業一方面需要對設備行業最新的產品、技術、應用等建立起系統的數據庫,做到實時更新、了如指掌;另一方面,還要盡可能多的了解下游生產工藝,尤其是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乃至智能化等先進生產工藝,在不同場景中的復制落地和應用升級。“只有整合更多資源,才能針對不同用戶做到按需配置,真正提供一站式整體解決方案”。
謀劃“智慧縫制”
服裝行業知名專家聞力生教授認為,“犀牛工廠是新制造,但還不能說是新智能制造”。中國工程院2018年提出實現智能制造的三個階段,即數字化階段、網絡化階段、智能化階段,并提出“并行推進、融合發展”的路徑。從犀牛看,只是具有數字化網絡化和部分智能化特征,“服裝企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制造工廠,應該看到的是少人或者無人的加工產線和車間,‘機器人換人’才是服裝智能制造的必然。”
多家受訪縫機企業負責人也表示,犀牛在數據采集和應用層面確實成效顯著,但實際生產環節中,縫制設備性能并未有明顯提升或自動智能層面的突破。同時,縫機應用不只是服裝數字工廠的核心支撐,對于家紡、鞋帽箱包、汽車、航空航天等諸多下游產業而言,智慧縫制均能提供關鍵的協同助力。“服裝數字變革,將帶來一定的設備需求。但從縫制機械產業的長遠發展來看,還有更為廣闊的空間等待挖掘。”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秘書長陳戟表示,工信部、國標委最新發布的《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指南(2021年版)》明確,智能制造系統架構包含設備、單元、車間、企業、協同的系統層級,設計、生產、物流、銷售、服務的生命周期,資源要素、互聯互通、融合共享、系統集成、新興業態的智能特征等三大要素。上述要素,在協會制定的行業“十四五”科技路線圖“強基工程、技術攻關工程、智能工廠示范工程”中,均得到具體體現和呼應。
陳戟秘書長進一步表示,近年來,在協會引導下,尤其在連續數屆CISMA“智慧縫制工廠”主題的推動下,中國縫企圍繞智慧縫制進行多種嘗試并取得初步成果:上工申貝、杰克、標準、大豪、鮑麥克斯、衣拿等企業,構建基于用戶生產實際所需的云平臺系統體系,實現實時數據采集聯通,為數字化、智能化奠定堅實基礎;中捷、富山、IMB、瓊派瑞特、澳拓美盛、樂江、威士、信勝、創加、川田、名菱、雅諾、精上等企業,在單機自動化甚至生產線自動化層面,實現機器換人甚至無人化的長足突破。
“支撐犀牛實現數字工廠落地,可以看做是對中國縫制機械行業智慧縫制發展成效的一次‘小考’,從實際結果來看,中國縫企完全有能力、有底氣,快速響應下游需求變化,賦能下游產業數字變革乃至智能變革轉型。我們相信,未來中國縫機行業在踐行高質量發展、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過程中,將通過與下游的深度協同,不斷強化創新驅動新動能,凝煉核心競爭力。在此過程中,協會將一如既往的引導企業發展方向,協同助力產業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