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早“去工業化”不可取!
近日,有專家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國能否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將是我國能否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所在。
這一觀點,再度將“去工業化”的話題點燃。此前就有觀點認為,“去工業化”是優化提升經濟結構的必然要求,代表了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因此“去工業化”是大勢所趨。
這種觀點,從邏輯上看似乎說得通,但其實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即中國目前仍處于工業化后期,而不是后工業化期。
↑在陜汽新疆汽車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在生產線上作業。 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眾所周知,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有200多種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制造”門類廣、規模大,但并不意味著中國在全球制造業產業鏈上已占據高端位置,“大而不強”依然是中國工業的現實寫照。
事實上,中國制造業還有很多門類仍然徘徊在中低端發展水平,補上高端制造業短板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在此背景下,過快或過早地“去工業化”,會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巨大隱患。
當然,從經濟學理論看,隨著一國人均收入的提升,制造業占比通常會出現逐漸下降的態勢,但這都以制造業創新效應、產業關聯效應等充分發揮為前提。如果這些效應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就貿然“去工業化”,大幅降低制造業比重,經濟發展很有可能就會陷入“空心化”,這方面的教訓并不鮮見。
↑10月27日,大批機械和工程車在江蘇連云港港東方公司碼頭等待裝船外運。 新華社發(王春攝)
當前,之所以強調不能過早過快“去工業化”,是因為近年來一些地方過于強調提高第三產業比重,并將其視為經濟轉型升級的考核指標。筆者認為,地方這種想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如果沒有制造業,第三產業發展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如果服務業效率并沒有實現同步提升,實體經濟比重出現快速下降,從長遠看對經濟可持續發展十分不利。
今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出我國產業鏈、供應鏈上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這也給部分地區盲目“去工業化”敲響了警鐘。
需要強調的是,當前以及“十四五”期間,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仍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這一觀點,再度將“去工業化”的話題點燃。此前就有觀點認為,“去工業化”是優化提升經濟結構的必然要求,代表了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因此“去工業化”是大勢所趨。
這種觀點,從邏輯上看似乎說得通,但其實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即中國目前仍處于工業化后期,而不是后工業化期。
眾所周知,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有200多種工業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制造”門類廣、規模大,但并不意味著中國在全球制造業產業鏈上已占據高端位置,“大而不強”依然是中國工業的現實寫照。
事實上,中國制造業還有很多門類仍然徘徊在中低端發展水平,補上高端制造業短板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在此背景下,過快或過早地“去工業化”,會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巨大隱患。
當然,從經濟學理論看,隨著一國人均收入的提升,制造業占比通常會出現逐漸下降的態勢,但這都以制造業創新效應、產業關聯效應等充分發揮為前提。如果這些效應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就貿然“去工業化”,大幅降低制造業比重,經濟發展很有可能就會陷入“空心化”,這方面的教訓并不鮮見。
當前,之所以強調不能過早過快“去工業化”,是因為近年來一些地方過于強調提高第三產業比重,并將其視為經濟轉型升級的考核指標。筆者認為,地方這種想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如果沒有制造業,第三產業發展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如果服務業效率并沒有實現同步提升,實體經濟比重出現快速下降,從長遠看對經濟可持續發展十分不利。
今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出我國產業鏈、供應鏈上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這也給部分地區盲目“去工業化”敲響了警鐘。
需要強調的是,當前以及“十四五”期間,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仍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來源/經濟日報(記者顧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