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 中國制造2025 日漸成熟,驚天大規模失業潮會來?
工業4.0 這個概念是德國政府提出的,它旨在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和網絡空間虛擬系統—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相結合的手段,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自推出以來,“工業4.0”迅速成為德國的另一個標簽,并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了新一輪的工業轉型競賽。
工業4.0驅動新一輪工業革命,核心特征是互聯 。互聯網技術降低了產銷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加速兩者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反饋,因此,催生出消費者驅動的商業模式,而工業4.0是實現這一模式關鍵環節。工業4.0代表了“互聯網+制造業”的智能生產,孕育大量的新型商業模式,真正能夠實現“C2B2C”的商業模式。
工業4.0的本質, 就是通過數據流動自動化技術,從規模經濟轉向范圍經濟,以同質化規模化的成本,構建出異質化定制化的產業。對于產業結構改革,這是至關重要的作用。“工業4.0”的特點
1.互聯
互聯“工業4.0”的核心是連接,要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2.數據
“工業4.0”連接產品數據、設備數據、研發數據、工業鏈數據、運營數據、管理數據、銷售數據、消費者數據。
3.集成
“工業4.0”將無處不在的傳感器、嵌入式終端系統、智能控制系統、通信設施通過CPS形成一個智能網絡。通過這個智能網絡,使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以及服務與服務之間,能夠形成一個互聯,從而實現橫向、縱向和端到端的高度集成。
4.創新
“工業4.0”的實施過程是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過程,制造技術、產品、模式、業態、組織等方面的創新,將會層出不窮,從技術創新到產品創新,到模式創新,再到業態創新,最后到組織創新。
5.轉型
對于中國的傳統制造業而言,轉型實際上是從傳統的工廠,從2.0、3.0的工廠轉型到4.0的工廠,整個生產形態上,從大規模生產,轉向個性化定制。實際上整個生產的過程更加柔性化、個性化、定制化。這是“工業4.0”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
“工業4.0”的價值
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工業4.0”能夠在設計、配置、排序、規劃、制造和運行等階段中納入個性化的、用戶特定的標準,并能夠合并最后的修改。通過“工業4.0”,即使生產一次性項目和極小的生產量也可以實現獲利。
靈活性
基于CPS的特別網絡,使業務流程的不同方面(如質量、時間、任務、穩健性、價格和生態友好性)實現動態配置。這有助于材料和供應鏈的持續“調整”。這也意味著工程流程能夠變得更加靈活,制造流程可以被改變,暫時性短缺(比如供應問題)能夠被彌補,并且在短時間內實現產量的大幅提高。
優化決策
為了在全球市場獲得成功,采取正確的決策變得越來越重要。“工業4.0”能夠提供實時的、端到端的透明度,使工程領域的設計決策得到提早驗證,并且能夠對損壞做出更加靈活的反應,同時對生產領域中一家公司的所有工廠進行全局優化。
資源生產率及效率
工業生產流程的首要戰略目標仍然適用于“工業4.0”:用定量的資源實現最高的產量(資源生產率)和用最少的資源實現特定的產量(資源效率)。CPS使制造流程在個案基礎上實現整個價值網絡的優化。此外,無需停止生產,系統能夠在生產期間對資源和能源消耗進行持續優化,減少其排放量。
通過新服務創造價值機遇
“工業4.0”為價值創造提供了新途徑,也促成了就業的新形式。比如,智能算法能通過智能設備用于大量的不同數據(即大數據),從而產生新型的服務。這對于為“工業4.0”開發B2B服務的中小企業和初創型企業而言,是個巨大的機遇。
應對勞動力的人口結構變化
連同工作組織和能力發展計劃,人類和技術系統的交互合作將為企業提供將人口結構變化轉變為其優勢的新途徑。面對技術勞動力的短缺和日益多元化(年齡、性別、文化背景),“工業4.0”將促成多樣的、靈活的職業道路,使人們能夠持續工作,并在更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生產力。
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應用CPS將使公司的工作組織形式變得更加靈活,這意味著公司能夠更好的滿足員工對于平衡工作和個人生活、個人發展和持續職業發展的需求。比如,智能輔助系統提供了一個靈活性的新標準,在滿足公司要求的同時也能夠滿足員工的個人需求,從而為工作的組織提供了新機遇。隨著勞動力規模的下降,該系統將在招募最佳員工的時候使CPS公司獲得更多優勢。
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統籌謀劃,突出重點;必須凝聚全社會共識,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全面提高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
其戰略任務主要有:
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強化工業基礎能力
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全面推行綠色制造
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
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
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
提高制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其涉及行業領域主要包括:
一是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二是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
三是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
四是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德國的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都說明自動化時代即將到來,到時候無人工廠,無人超市,無人餐館都將隨之普及,許多崗位將被淘汰,現在各界也爆發了激烈爭論,支持的一方認為會有新的崗位出來不會引發失業潮,人類工作時間將大大縮短,物質將極其豐富,反對者認為會導致無數人失業,引發戰爭。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說到點子上,忽略了國際視角,支持者老拿一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說事,卻不想想,正是工業革命導致了各國發展極不均衡,引發了殖民狂潮,這次智能化革命必定只能在少數幾個國家發展,結果必定是少數國家通過智能化獲取巨大利益,創造出的新工作崗位留在本國,大量財富也不會給第三世界人民享用。例如日本通過自動化生產將國內生產力提高十倍,從而停止進口,向全球傾銷貨物,那么日本人民確實獲利極大,而中國如果不搞智能化勢必受到嚴重沖擊。
隨著產業升級完善將有4個群體面臨失業高風險
“去產能”行業的員工
中國經濟也面臨產能過剩的挑戰。不過,彼時中國經濟產能過剩的領域主要集中在下游行業,以紡織業最為典型,而現在集中在鋼鐵、煤炭等上游行業,上游行業“去產能”更加艱難,周期可能更長。不難預計,至少三四年內我國的鋼鐵、煤炭行業將會持續減員。
大學生
大學生群體面臨的就業難題會越來越嚴峻,歸咎于兩大原因,一是院校專業結構畸形現象越來越嚴重,導致大量人才過剩;另一個是畢業生對工作的不認可,受青睞的大都市白領工作機會有限,而愿意去中小企業做藍領的人不多。
農民工
制造業的升級要求更高素質的工人相匹配,知識水平不高,職業技能缺乏的農民工群體距離一場就業危機越來越近。
實體店員工
實體店的艱難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被電商逼到死墻角的實體店也不知凡幾。與實體店的蕭條形成對比,我國的電子商務依然紅火,僅從電子商務行業的用工需求即可見一斑。
隨著工業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各行各業對硬性技能的要求將越來越高,跨度越來越大,如果若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節奏,將大概率被淘汰掉。
所以對于普通的我們個人而言務必要加強自身技能的提升以及對信息知識面的拓展,否則將會在日趨智能化的時代被淘汰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