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修必看:家用縫紉機常見故障及維修方法
縫紉機振動故障
1.機器要放平穩,機器要放平穩, 旋梭結構是現代縫紉機噪音高低、震動大小的關鍵所在,安裝機器時螺釘一定要擰牢固,臺板上的螺釘要擰的深一點,以不露出表面為止。
2. 使用機器時,人的重量不要全部壓在臺板上,以防臺板變形。
縫紉機運轉方面的故障
1.機頭轉動沉滯
分析:加錯了潤滑油,特別是加注了植物油;梭床內污垢太多;連桿螺釘、圓錐螺絲裝得過緊。處理方法:用煤油沖洗后,重新加注縫紉機油;清洗梭床;調松螺絲,保證其間隙。
2.送轉時,半圈沉滯、半圈輕滑或每轉一圈有一個沉滯點
分析:梭床內輪有線頭,運轉時不僅半圈沉滯而且伴有劇烈的抖動和噪音;送布牙位置偏高或齒縫內積聚污垢,使送布牙上升時與針板相碰。處理方法:清理梭床,并加注少許縫紉機油;清洗或調低送布牙;更換或校直針桿。
3.機頭被卡住不能動
分析:送布牙位置太靠前或太靠后,碰針板;針桿安裝位置太高,針夾碰機殼。處理方法:調整送布牙位置,重新對針,調整針桿高度。
4.噪音來自針機構
分析:針桿、針桿套、小連桿等磨損送動過大;小連桿螺絲、針桿曲柄螺絲松動。處理方法:更換新針桿、針桿套、小連桿等配件;重新旋緊小連桿螺絲、針桿曲柄螺絲松動。
5.噪音來自送料機構
分析:大尖頂圓錐螺絲磨損或松動、送布牙碰針板、針距調節機構松動。處理方法:研磨或重新調整大尖頂圓錐螺絲、將送布牙碰針板重新調整、重新調整或旋緊針距調節機構螺絲。
6.噪音來自擺梭機構
分析:擺梭和梭床磨損致使其間隙大,擺梭與擺梭托出現間隙過大而產生沖擊。處理方法:更換新的擺梭和梭床等,調整間距或更換新擺梭與擺梭托。
7.一般噪音
分析:上軸、下軸及軸套磨損,致使上下軸產生竄動;或者機器缺油。處理方法:更換新上軸、下軸及軸套,或調整上下軸平面的間隙,注意保養,按時加潤滑油。
卡線的問題
1.有污垢。(推開針板,取出梭套、梭床、梭心、用棉布擦凈,再用粗的鴨羽毛刷凈送布牙縫里的污垢,滴上機油再運行) ;
2.機頭夾線,彈簧太緊或太松。(調節松緊度,使其順利、自然拉出) ;
3.梭套上的螺釘太緊或太松。(方法很簡單,調節螺釘);
4.對于卡線問題,還有兩個預防方法,一個是面線底線粗細要保持一致。二是要按照規定的順序穿線,不能穿錯。
斷線的問題
1.縫紉機針用鈍了,導致針桿變形。
處理方法:換針,初學者宜使用14號縫紉機針,其強度、韌性比9號、12號縫紉機針耐用;
2.壓腳、送布牙、梭尖毛刺。
處理方法:即時更換。
線跡方面的問題
1.面線呈飄浮狀
分析:夾線器壓力過小。處理方法:旋緊夾線,增大棉線張力。
2.底線呈飄浮狀
分析:梭心簧太松。處理方法:旋緊梭心簧螺絲,增大底線張力。
3.針距時長時短
分析:壓腳壓力太小。處理方法:旋緊調壓螺釘。
4.縫料下面每針都有線套出現,呈毛巾線套狀
分析:送布與挑線動作不合。處理方法:調整送布凸輪螺釘,使送布與挑線動作諧調一致。
料方面的問題
1.縫料起皺
分析:縫紉機針斷尖、底線張力過大、差動機構調整不當。處理方法:更換新縫紉機針、旋松梭心簧螺釘、重新調整差動機構。
2.縫料下面被“啃破”形成格齒痕
分析:送布牙齒尖太銳、壓腳壓力太大。處理方法:可用油石修磨送布牙齒尖、旋松壓腳調壓螺釘。
3.縫料下面有線毛,縫紉時有打斷纖維的聲音
分析:縫紉機針斷尖或過鈍。處理方法:更換全新的縫紉機針。
4.縫料停滯不前
分析:送布牙太低、壓腳壓力過大。處理方法:抬高送布牙、旋緊調壓螺釘。
5.縫料來回走
分析:送布牙太高。處理方法:調整送布牙。
6.縫物倒退不能縫
分析:送布凸輪移位。處理方法:調整送布凸輪的位置。
7.縫料不規則地斜走
分析:送布牙裝歪或送布牙螺絲松動。處理方法:校正送布牙并擰緊送布牙螺釘。
斷針問題
1.縫厚料斷針
分析:縫紉機針過細或彎曲,縫料厚度不均,針桿竄動過大。處理方法:換新粗針,適應放慢縫速并用手幫助送料,換新針桿或針桿套。
2.短針距不斷針,長針距斷針
分析:送布牙動作滯后、送布牙不合格、縫紉機針碰送布牙后端而斷針。處理方法:應調整送布凸輪的定位,適當縮短針距或換新送布牙。
3.縫紉機針斷在針板下面
分析:縫紉機針位置偏低,縫紉機針碰擺梭,梭床沒裝好,擺梭尖碰縫紉機針,擺梭托與縫紉機針端兩面隙過小或過大,擺梭托碰針或失去護針作用。處理方法:調整針桿或縫紉機針的位置,重新裝擺梭,調整擺梭托與縫紉機針的端面間隙。
4.縫紉機針斷在針板上面
分析:手拉縫料過猛,致使縫紉機針彎曲,壓腳螺釘松動,致使壓腳歪斜碰縫紉機針,送布凸輪位移致使縫料拉斷縫紉機針,縫料中有硬物使縫紉機針碰斷。處理方法:加強操作練習,調正壓腳擰緊螺釘,調整送布凸輪螺釘位置。
縫紉機縫紉時出現跳針問題
一、首先確定引起跳針原因
(一)檢查縫紉機針是否完好(彎曲、尖鈍、裝的是否正確等)。
(二)檢查案線是否正確,特別是線是否在擋線板上,如不在上面也容易跳針。
(三)檢查線的質量如何,是否應加硅油加以潤滑。
二、以上幾點排除后,則應檢查縫紉機針同彎針之間的關系
(一)檢查彎針同縫紉機針之間的吃勢關系。一般而言,當針桿下降至zui低點且開始回升,zui右邊的縫紉機針線環有一點形成,彎針即可開始穿透。標準的吃勢位置是:彎針同左邊的縫紉機針關系是,當彎針從右向左擺動到zui左邊縫紉機針時,其正好處于左側縫紉機針背后穿線孔上方約0.5~1mm左右。
(二)檢查彎針同縫紉機針之間的過盈(間隙)關系。一般來說,縫紉機針可以適當有些偏斜,就是zui右邊(里面zui短)的縫紉機針同彎針之間應有0~0.05mm的間隙,而zui左邊的縫紉機針同彎針之間應有﹣0.03~1mm的間隙,這樣就有2°~5°的偏斜角度。而當彎針從zui左邊(死點)開始向右擺動時,左邊直線同彎針針眼之間應有1.5~2.5mm的距離,這時左邊直針穿過彎針背面,即直針穿過彎針線,也就是穿過彎針三角形線圈,且有0~0.05mm的過盈尺寸,否則也容易引起跳針。
(三)檢查前、后護針與直針之間的關系,由于前護針與直針之間過大,引起直針線環形成不理想,且形成時間慢,造成彎針穿過線環時,直針不穩定,容易錯位造成跳針。護部位置的過高或過低,也容易造成線泡拋不出,引起跳針。護部的前后位置:前護針同直針之間應有-0.01~0mm間隙。前護針的高度位置:當彎針從右向左穿過直針背后,前護針應高于zui左側縫紉機針針尖1mm左右的位置;后護針的高度應以直針線環能形成且不影響彎針的穿線即可。以上幾點可參考說明書零件圖自己加以調整。
(四)在縫頭處直針都跳針。這是因為彎針在穿過直針線環時,由于縫頭處面料厚,直針向后移,造成彎針在直針前面穿過。一般原因大多是護針未能護到位。只要將后護針向直針背面貼緊一點即可。護針有一點點碰縫紉機針即可。且前護針同直針之間的間隙也小一點,只要縫紉機針不毛、不斷針、斷線就好。
(五)由于松線凸輪引起的跳針。一般情況看彎針線張緊度如何,是否由于送線時間過早引起。如果過早引起,只要將挑線凸輪調慢一些即可。當左側縫紉機針穿過彎針三角線時,應看三角線張緊度是否符合穿透需要。線張度松,說明挑線凸輪送線快;過緊,說明送線慢,都應作相應調整。
1.機器要放平穩,機器要放平穩, 旋梭結構是現代縫紉機噪音高低、震動大小的關鍵所在,安裝機器時螺釘一定要擰牢固,臺板上的螺釘要擰的深一點,以不露出表面為止。
2. 使用機器時,人的重量不要全部壓在臺板上,以防臺板變形。
縫紉機運轉方面的故障
1.機頭轉動沉滯
分析:加錯了潤滑油,特別是加注了植物油;梭床內污垢太多;連桿螺釘、圓錐螺絲裝得過緊。處理方法:用煤油沖洗后,重新加注縫紉機油;清洗梭床;調松螺絲,保證其間隙。
2.送轉時,半圈沉滯、半圈輕滑或每轉一圈有一個沉滯點
分析:梭床內輪有線頭,運轉時不僅半圈沉滯而且伴有劇烈的抖動和噪音;送布牙位置偏高或齒縫內積聚污垢,使送布牙上升時與針板相碰。處理方法:清理梭床,并加注少許縫紉機油;清洗或調低送布牙;更換或校直針桿。
3.機頭被卡住不能動
分析:送布牙位置太靠前或太靠后,碰針板;針桿安裝位置太高,針夾碰機殼。處理方法:調整送布牙位置,重新對針,調整針桿高度。
4.噪音來自針機構
分析:針桿、針桿套、小連桿等磨損送動過大;小連桿螺絲、針桿曲柄螺絲松動。處理方法:更換新針桿、針桿套、小連桿等配件;重新旋緊小連桿螺絲、針桿曲柄螺絲松動。
5.噪音來自送料機構
分析:大尖頂圓錐螺絲磨損或松動、送布牙碰針板、針距調節機構松動。處理方法:研磨或重新調整大尖頂圓錐螺絲、將送布牙碰針板重新調整、重新調整或旋緊針距調節機構螺絲。
6.噪音來自擺梭機構
分析:擺梭和梭床磨損致使其間隙大,擺梭與擺梭托出現間隙過大而產生沖擊。處理方法:更換新的擺梭和梭床等,調整間距或更換新擺梭與擺梭托。
7.一般噪音
分析:上軸、下軸及軸套磨損,致使上下軸產生竄動;或者機器缺油。處理方法:更換新上軸、下軸及軸套,或調整上下軸平面的間隙,注意保養,按時加潤滑油。
卡線的問題
1.有污垢。(推開針板,取出梭套、梭床、梭心、用棉布擦凈,再用粗的鴨羽毛刷凈送布牙縫里的污垢,滴上機油再運行) ;
2.機頭夾線,彈簧太緊或太松。(調節松緊度,使其順利、自然拉出) ;
3.梭套上的螺釘太緊或太松。(方法很簡單,調節螺釘);
4.對于卡線問題,還有兩個預防方法,一個是面線底線粗細要保持一致。二是要按照規定的順序穿線,不能穿錯。
斷線的問題
1.縫紉機針用鈍了,導致針桿變形。
處理方法:換針,初學者宜使用14號縫紉機針,其強度、韌性比9號、12號縫紉機針耐用;
2.壓腳、送布牙、梭尖毛刺。
處理方法:即時更換。
線跡方面的問題
1.面線呈飄浮狀
分析:夾線器壓力過小。處理方法:旋緊夾線,增大棉線張力。
2.底線呈飄浮狀
分析:梭心簧太松。處理方法:旋緊梭心簧螺絲,增大底線張力。
3.針距時長時短
分析:壓腳壓力太小。處理方法:旋緊調壓螺釘。
4.縫料下面每針都有線套出現,呈毛巾線套狀
分析:送布與挑線動作不合。處理方法:調整送布凸輪螺釘,使送布與挑線動作諧調一致。
料方面的問題
1.縫料起皺
分析:縫紉機針斷尖、底線張力過大、差動機構調整不當。處理方法:更換新縫紉機針、旋松梭心簧螺釘、重新調整差動機構。
2.縫料下面被“啃破”形成格齒痕
分析:送布牙齒尖太銳、壓腳壓力太大。處理方法:可用油石修磨送布牙齒尖、旋松壓腳調壓螺釘。
3.縫料下面有線毛,縫紉時有打斷纖維的聲音
分析:縫紉機針斷尖或過鈍。處理方法:更換全新的縫紉機針。
4.縫料停滯不前
分析:送布牙太低、壓腳壓力過大。處理方法:抬高送布牙、旋緊調壓螺釘。
5.縫料來回走
分析:送布牙太高。處理方法:調整送布牙。
6.縫物倒退不能縫
分析:送布凸輪移位。處理方法:調整送布凸輪的位置。
7.縫料不規則地斜走
分析:送布牙裝歪或送布牙螺絲松動。處理方法:校正送布牙并擰緊送布牙螺釘。
斷針問題
1.縫厚料斷針
分析:縫紉機針過細或彎曲,縫料厚度不均,針桿竄動過大。處理方法:換新粗針,適應放慢縫速并用手幫助送料,換新針桿或針桿套。
2.短針距不斷針,長針距斷針
分析:送布牙動作滯后、送布牙不合格、縫紉機針碰送布牙后端而斷針。處理方法:應調整送布凸輪的定位,適當縮短針距或換新送布牙。
3.縫紉機針斷在針板下面
分析:縫紉機針位置偏低,縫紉機針碰擺梭,梭床沒裝好,擺梭尖碰縫紉機針,擺梭托與縫紉機針端兩面隙過小或過大,擺梭托碰針或失去護針作用。處理方法:調整針桿或縫紉機針的位置,重新裝擺梭,調整擺梭托與縫紉機針的端面間隙。
4.縫紉機針斷在針板上面
分析:手拉縫料過猛,致使縫紉機針彎曲,壓腳螺釘松動,致使壓腳歪斜碰縫紉機針,送布凸輪位移致使縫料拉斷縫紉機針,縫料中有硬物使縫紉機針碰斷。處理方法:加強操作練習,調正壓腳擰緊螺釘,調整送布凸輪螺釘位置。
縫紉機縫紉時出現跳針問題
一、首先確定引起跳針原因
(一)檢查縫紉機針是否完好(彎曲、尖鈍、裝的是否正確等)。
(二)檢查案線是否正確,特別是線是否在擋線板上,如不在上面也容易跳針。
(三)檢查線的質量如何,是否應加硅油加以潤滑。
二、以上幾點排除后,則應檢查縫紉機針同彎針之間的關系
(一)檢查彎針同縫紉機針之間的吃勢關系。一般而言,當針桿下降至zui低點且開始回升,zui右邊的縫紉機針線環有一點形成,彎針即可開始穿透。標準的吃勢位置是:彎針同左邊的縫紉機針關系是,當彎針從右向左擺動到zui左邊縫紉機針時,其正好處于左側縫紉機針背后穿線孔上方約0.5~1mm左右。
(二)檢查彎針同縫紉機針之間的過盈(間隙)關系。一般來說,縫紉機針可以適當有些偏斜,就是zui右邊(里面zui短)的縫紉機針同彎針之間應有0~0.05mm的間隙,而zui左邊的縫紉機針同彎針之間應有﹣0.03~1mm的間隙,這樣就有2°~5°的偏斜角度。而當彎針從zui左邊(死點)開始向右擺動時,左邊直線同彎針針眼之間應有1.5~2.5mm的距離,這時左邊直針穿過彎針背面,即直針穿過彎針線,也就是穿過彎針三角形線圈,且有0~0.05mm的過盈尺寸,否則也容易引起跳針。
(三)檢查前、后護針與直針之間的關系,由于前護針與直針之間過大,引起直針線環形成不理想,且形成時間慢,造成彎針穿過線環時,直針不穩定,容易錯位造成跳針。護部位置的過高或過低,也容易造成線泡拋不出,引起跳針。護部的前后位置:前護針同直針之間應有-0.01~0mm間隙。前護針的高度位置:當彎針從右向左穿過直針背后,前護針應高于zui左側縫紉機針針尖1mm左右的位置;后護針的高度應以直針線環能形成且不影響彎針的穿線即可。以上幾點可參考說明書零件圖自己加以調整。
(四)在縫頭處直針都跳針。這是因為彎針在穿過直針線環時,由于縫頭處面料厚,直針向后移,造成彎針在直針前面穿過。一般原因大多是護針未能護到位。只要將后護針向直針背面貼緊一點即可。護針有一點點碰縫紉機針即可。且前護針同直針之間的間隙也小一點,只要縫紉機針不毛、不斷針、斷線就好。
(五)由于松線凸輪引起的跳針。一般情況看彎針線張緊度如何,是否由于送線時間過早引起。如果過早引起,只要將挑線凸輪調慢一些即可。當左側縫紉機針穿過彎針三角線時,應看三角線張緊度是否符合穿透需要。線張度松,說明挑線凸輪送線快;過緊,說明送線慢,都應作相應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