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精紡產品的技術難點和解決方法
半精紡是介于精梳毛紡和粗梳毛紡之間的一項創新技術,半精紡毛針織品既有粗梳毛紡產品的柔軟豐滿,用料范圍廣的優點,又有精紡產品紗支高、面料平整、細膩的品味檔次。這一技術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精梳毛紡、粗梳毛紡,甚至棉紡原料的使用及設備使用的界限,極大的拓寬了毛紡產品的開發空間,其市場空間及其廣闊,經濟效益非常明顯。但生產中的技術難點尚需繼續探索,不斷突破。
絹絲/羊絨混紡產品的開發
絲/絨混紡產品是半精紡首先突破的標志性產品。過去,除走綻紡能做28公支以下產品外,32公支以上產品基本無法大批量生產。半精紡*個突破的產品就是絲/絨高支紗產品,zui高可以做到120公支,常規的68支/3、48支/2、28支/2技術都比較成熟。還有絲/棉/絨、絲/羊毛等產品,量也比較大。
半精紡做絲/絨產品有三大技術難題:
一是毛粒(絲粒)。解決毛粒應從針布、隔距、速比三方面來綜合考慮,要求小隔距、強梳理;
二是制作過程靜電嚴重。解決的方式與走綻紡紗的工藝要求相一致,即重視合毛工藝與生產過程中的濕度控制;
三是產品的掉絨。絲絨加工過程中,絲的強力大,易結成絲粒,需強梳理,絨的強力小,易斷成超短纖維而掉絨。
絲絨一起梳理時,需掌握一個平衡點,即在不出毛粒前提下不要過分強梳理。另外,有些產品(如55/45絹絲/羊絨)不好掌握時,將絹絲與山羊絨分別梳理,在并條工序上進行混合,即可極大改善掉絨問題。其次,捻度對掉絨改善也起很大作用,一般捻系數掌握在115左右。zui后,在染色方面對絹絲脫膠的掌握,是絲/絨產品手感的關鍵,脫膠不足易染花、染不勻,脫膠過頭則手感太差。染色絲在合毛梳理之前,應注意開松,這樣能改善梳理狀態。
羊絨及超細柔軟毛的開發
超細柔軟毛(高支羊仔毛)是絨毛紡另一代表產品。走錠紡紗做的羊仔毛,zui高做到18公支,過去這是走錠紡的大類產品。絨毛紡常做的為24支/2、36支/3、42支/3,產品蓬松、柔軟、織物平整、紋路清晰,且不起球、不掉絨,經后處理加工,滑爽細膩,瞟光足,檔次高。
做羊絨紗和超細柔軟毛紗的難點在掉絨、起毛起球,其解決要點主要有以下五點:
1.原料中的超短纖維(20毫米)以下不應超過15/100。棉紡設備對纖維長度要求不嚴格,但超短纖維不能多,否則,就會在加工過程和服用時脫落掉毛。
2.纖維的質變。原料的霉變及原料的染色加工過程中染料及助劑的腐蝕,烘干過焦或溫度過高、羊絨復染等造成纖維強度下降,在紡紗過程中極易形成大量超短纖維,造成成品嚴重掉絨。
3.加工過程中的拉斷。超細羊毛及羊絨纖維強力小,脆弱易斷,梳理及牽伸都應注意力度,不應過大。
4.紗線的捻度與織物的緊度配合,即紗線捻度應據織廠的要求作調整,捻系數一般掌握在125左右。
5.織物后加工的縮絨掌握。絨毛紡的加工過程中,多次牽伸,羊毛在梳理和牽伸中呈順直狀,不象粗梳的鋪層,纖維呈鉤狀,相互牽連。所以,縮絨應采用輕縮,介于光面和絨面之間,形成自己的風格。
另外,土種羊的底絨(清河人稱為綿羊絨)28支/2的工藝加工難點與上述大致相同,也是絨毛紡的大類產品。
純兔絨因光滑順直,其紡紗過程中與上述原料相比難點還有梳理難成條,可以在混毛中加少量硅膠,增加其在加工過程中的抱合力。
棉及纖維素纖維與羊毛、特種動物纖維混紡
棉/羊絨產品在九十年代就有人研究過,難點在紡紗后染色,即棉在染色前需用燒堿脫去表層蠟脂,否則染不勻,漂不白,染出顏色不鮮艷,而羊絨、羊毛是怕堿的。纖維素纖維與羊毛等混紡后,用前面所述工藝加工沒有多少障礙。近年來,產品打破棉紡、毛紡、絹紡界限互為融通,形成大紡織產品,所以多種纖維的三合一、四合一、五合一紗線在國際市場非常流行。絨毛紡很適用做這類產品,是出口的一個大類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