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降溫是正常,冷冬還是未知數!紡織熱鬧場景能維持多久?
國慶期間,突然而至的降溫迅速帶動了冬裝面料的熱銷,尤其是羽絨服類面料為最。受持續冷空氣與持續陰雨天氣疊加,服裝業10月份以來線上線下都有非常明顯的增長提速。
于是國慶后的整個紡織、服裝市場聞風而動,坯布廠裝貨的卡車要排隊,染廠進倉的貨車也要排隊,市場上卡車都不夠用了。緊接著部分織廠倉庫空了、庫存沒了,部分染廠開始爆倉壓卡了。
難道真的僅僅一個“冷冬”的消息,就能將沉寂了大半年的紡織市場攪動的如此熱鬧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成品市場備貨與冬裝面料訂單“撞車”
熟悉面料市場的都知道,下半年10、11月前后,市場上的成品現貨市場都會迎來一次比較集中的年前備貨。這也就是市場上比較常見的“市場單”,這段時間的訂單量大、種類有限、持續時間較短。
眼下就到了這個時間段,并且訂單來的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明顯。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國外疫情嚴重,大量海外服裝企業關門倒閉,導致大半年來服裝與面料貿易同比往年大幅降低,如今他們庫存見底,到了該補貨的時候了。
國內面料市場的年底補貨
同樣因為疫情整個上半年訂單數量極其有限,讓不少紡織服裝企業錯過了春夏市場而庫存高企。對未來市場缺乏信心導致了現貨市場對備貨積極性不足,如今積壓的補貨需求集中爆發,各類訂單齊上陣,與當下的冬裝面料訂單遭遇,一下次就擠爆了市場,達到了今年以來的行情最高峰。
現在降溫是正常,冷冬還是未知數!
近期我國北方多地降雪、降溫就一定是冷冬嗎?不少專家認為,今年冬天“拉尼娜”事件只是預測會發生,是否真實會發生還依然是未知數。退一步說,就算今年天是真冷冬,那真的一定會帶動服裝市場持續熱銷,面料火爆嗎?難說!
④疫情不是導致服裝業陷入困境主因,冷冬+全球疫情結束也不能拯救服裝業。
10月份這一波市場反彈實際上是存在一些質疑的。當前,全球時尚業處于低谷,產能過剩,中國服裝行業能否借這波利好行情,持續向好是一個偽命題。把握服飾個性化、衣著品質化的趨勢,而不是靠炒作的冷冬、外貿訂單,服裝業未來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10月行情暴漲的背后,流年不利的服裝行業會迎來“新春”?
10月份國內紡織服裝產銷兩旺的情景,讓憋了大半年的服裝人興奮了一陣子。大幅降溫的確是近期羽絨服、棉衣銷量暴漲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宣布,“拉尼娜”現象正式形成,再加上臺風“燦鴻”即將來襲、北極海冰融化,2020年冬季甚至被預測為近60年來最冷的一年,保暖作用相對較好的羽絨服造搶購也就不足為奇。
得益于“全麥面包效應”,羽絨服在很多消費者內心中,與家電、汽車一樣是具有耐用品屬性的“大件”,隨著居民消費升級,以波司登、加拿大鵝等為代表的高端羽絨服的認同感得到顯著提升。在2018年羽絨服市場規模突破千億之后,仍然以10%以上的速度不斷增長,預計2020年中國羽絨服市場規模將會達到1600億,而全球更是高達1.4萬億。
國內服裝市場,國慶中秋長假期間,港股服裝板塊集體走高。10月1日至10月8日期間,李寧漲6.94%,特步國際漲15.28%,安踏體育漲6.43%。A股中一些服裝概念股,例如日播時尚、三夫戶外、美邦服飾、森馬服飾、海瀾之家、探路者也掀起了一波回購熱潮。
而在國際市場,歐盟和日本相繼發布了8月份紡織服裝零售數據。繼7月份歐盟和日本雙雙呈現紡織服裝市場下行趨勢后,8月份,歐盟服裝零售回升,市場整體規模恢復至去年同期的八成半以上;日本服裝零售則繼續下降,比7月下降7.3%,但市場規模也恢復至去年同期的八成以上。
由于疫情以來本土服裝板塊表現偏弱的原因集中于零售和庫存兩方面。8月服裝零售表現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本土服裝消費景氣已基本恢復。結合品牌公司經營策略調整及中報數據,創嘉平臺認為服裝行業庫存風險可控且庫存壓力處于改善區間。
隨著雙十一的逼近,眾多服裝企業紛紛提前預熱,準備打一場“翻身仗”,似乎預示著服裝市場即將度過“寒冬”,但事實是否真是如此?
事實上,自2019年起,全球服裝行業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上半年,港A兩地15家已經披露了半年報的代表企業中,僅有2家公司取得了歸母凈利潤的正增長,不少知名大龍頭下滑均超過50%。
美邦下滑達246.5%,朗姿下滑103%,森馬下滑達97%,海瀾之家下滑達55.4%,就連不少跨國服飾巨頭也因為疫情的來臨而被打得措手不及,維多利亞的秘密、美國服飾品牌J.Crew等品牌接二連三傳出倒閉破產新聞。Gap、H&M、Zara、無印良品也關閉了全球多家店鋪。
可以看出疫情并不是導致服裝行業式微的唯一原因,所以衛生危機得到控制所帶來的這種市場反彈實際上是存在一些質疑的,眼下服裝行業的反彈高走是否是一個偽命題,下一個財報季可能會給市場帶來一些答案。
于是國慶后的整個紡織、服裝市場聞風而動,坯布廠裝貨的卡車要排隊,染廠進倉的貨車也要排隊,市場上卡車都不夠用了。緊接著部分織廠倉庫空了、庫存沒了,部分染廠開始爆倉壓卡了。
難道真的僅僅一個“冷冬”的消息,就能將沉寂了大半年的紡織市場攪動的如此熱鬧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成品市場備貨與冬裝面料訂單“撞車”
熟悉面料市場的都知道,下半年10、11月前后,市場上的成品現貨市場都會迎來一次比較集中的年前備貨。這也就是市場上比較常見的“市場單”,這段時間的訂單量大、種類有限、持續時間較短。
眼下就到了這個時間段,并且訂單來的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明顯。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國外疫情嚴重,大量海外服裝企業關門倒閉,導致大半年來服裝與面料貿易同比往年大幅降低,如今他們庫存見底,到了該補貨的時候了。
國內面料市場的年底補貨
同樣因為疫情整個上半年訂單數量極其有限,讓不少紡織服裝企業錯過了春夏市場而庫存高企。對未來市場缺乏信心導致了現貨市場對備貨積極性不足,如今積壓的補貨需求集中爆發,各類訂單齊上陣,與當下的冬裝面料訂單遭遇,一下次就擠爆了市場,達到了今年以來的行情最高峰。
現在降溫是正常,冷冬還是未知數!
近期我國北方多地降雪、降溫就一定是冷冬嗎?不少專家認為,今年冬天“拉尼娜”事件只是預測會發生,是否真實會發生還依然是未知數。退一步說,就算今年天是真冷冬,那真的一定會帶動服裝市場持續熱銷,面料火爆嗎?難說!
④疫情不是導致服裝業陷入困境主因,冷冬+全球疫情結束也不能拯救服裝業。
10月份這一波市場反彈實際上是存在一些質疑的。當前,全球時尚業處于低谷,產能過剩,中國服裝行業能否借這波利好行情,持續向好是一個偽命題。把握服飾個性化、衣著品質化的趨勢,而不是靠炒作的冷冬、外貿訂單,服裝業未來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10月行情暴漲的背后,流年不利的服裝行業會迎來“新春”?
而在國際市場,歐盟和日本相繼發布了8月份紡織服裝零售數據。繼7月份歐盟和日本雙雙呈現紡織服裝市場下行趨勢后,8月份,歐盟服裝零售回升,市場整體規模恢復至去年同期的八成半以上;日本服裝零售則繼續下降,比7月下降7.3%,但市場規模也恢復至去年同期的八成以上。
由于疫情以來本土服裝板塊表現偏弱的原因集中于零售和庫存兩方面。8月服裝零售表現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本土服裝消費景氣已基本恢復。結合品牌公司經營策略調整及中報數據,創嘉平臺認為服裝行業庫存風險可控且庫存壓力處于改善區間。
隨著雙十一的逼近,眾多服裝企業紛紛提前預熱,準備打一場“翻身仗”,似乎預示著服裝市場即將度過“寒冬”,但事實是否真是如此?
事實上,自2019年起,全球服裝行業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上半年,港A兩地15家已經披露了半年報的代表企業中,僅有2家公司取得了歸母凈利潤的正增長,不少知名大龍頭下滑均超過50%。
美邦下滑達246.5%,朗姿下滑103%,森馬下滑達97%,海瀾之家下滑達55.4%,就連不少跨國服飾巨頭也因為疫情的來臨而被打得措手不及,維多利亞的秘密、美國服飾品牌J.Crew等品牌接二連三傳出倒閉破產新聞。Gap、H&M、Zara、無印良品也關閉了全球多家店鋪。
可以看出疫情并不是導致服裝行業式微的唯一原因,所以衛生危機得到控制所帶來的這種市場反彈實際上是存在一些質疑的,眼下服裝行業的反彈高走是否是一個偽命題,下一個財報季可能會給市場帶來一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