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大半年,口罩市場冷暖不一,有的增10億,有的虧10億……
-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海內外醫用、民用防護型口罩需求激增,口罩成為緊俏的剛需品。
由于口罩易消耗,需不時更換,部分消費者又出于儲備、捐贈等需要而超量購買,使得口罩需求量在短期內呈幾何倍數甚至指數級的上升。去年底,口罩尚是偏小眾專業領域消耗品,市場保有產能難以滿足突然爆發的市場需求。
盡管傳統口罩及產業鏈相關企業加大產能,仍出現“一罩難求”局面,與此同時生產口罩的設備格外緊俏。
8月30日,青島一位口罩生產企業相關人士告訴記者:“3月份,我們正式開工的時候,有多少賣多少,就怕你做不出來。”
火爆的行情,讓相關公司賺得盆滿缽滿
巨大需求刺激下,大量企業紛紛跨界加入口罩生產“陣營”,如格力地產(600185.SH)、比亞迪(002594.SZ)、中國寶安(000009.SZ)、中順潔柔(002511.SZ)等。
國金證券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統計,年初至4月中旬,國內新增約3.2萬家口罩生產廠家,新增KN95口罩機2000多臺,口罩廠總量突破10萬家。
截至8月29日,同花順歸類的146家口罩概念股中,有139家上市公司發布半年報,86家歸母凈利潤實現正增長,其中增幅超過500%的就有11家。不過,仍有16家口罩概念股虧損,其中5家企業業績下滑嚴重,歸母凈利潤降幅超過500%。
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是,口罩市場行情已出現反轉。
“上半年那樣的情況,幾乎不可能再有了。”8月27日,一券商研究人士告訴記者,下半年,口罩產業鏈的企業利潤可能大幅下滑。“整個市場供需已經反轉,供給已經完全可以滿足需求。如果國內產能都打開,已經是供大于需。”
多數企業增長顯著
2020年春節假期期間,國內多數口罩生產企業已經放假,而突然爆發的疫情,讓口罩的需求一夜之間被引爆。從醫院到藥房,從超市到工廠,有限的口罩存貨被各種渠道迅速消解。
“那會兒客戶直接攔在工廠門口,讓我們必須賣給他。”上海地區一位口罩機生產企業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根據工信部數據,彼時,我國口罩總體日產能為2000多萬只,產能全球最大,占全球近半產能規模。不過,囿于疫情因素,短時間難以復工,全行業產能利用率出現不足。
盡管部分企業緊急組織了復工并全力生產,但截至1月24日,我國口罩單日產能預計僅800萬只,產能利用率僅40%。高度失衡的供需關系留給市場巨大的想象空間。在資本市場,口罩相關企業得到資金追捧,A股市場衍生出口罩概念股。
按照同花順的分類,A股市場共有口罩概念股146只,其中大多為“跨界企業”。截至8月29日,同花順口罩概念成分股中,共有139家口罩概念股公布半年報,其中86家公司凈利潤實現正增長,凈利潤增幅超過500%的有11家。
振德醫療(603301.SH)、江南高纖(600527.SH)、奧美醫療(002950.SZ)、陽普醫療(300030.SZ)、天華超凈(300390.SZ)等曾在A股市場受到追捧的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幅度均超過100%。其中,奧美醫療、陽普醫療、天華超凈歸母凈利潤漲幅更超過500%。
8月17日,振德醫療披露2020年半年報,主營業務收入38.1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04.78%,其中防疫類防護用品(口罩、防護服、隔離衣)實現銷售26.48億元;而公司凈利潤則實現9.8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544.74%。
業績預期也反映在股價上。年初至6月30日收盤,振德醫療累計漲幅達238.51%。奧美醫療、天華超凈兩家公司股價則分別上漲110.22%和123.95%。
口罩原材料相關企業業績也同樣不俗
欣龍控股(000955.SZ)、道恩股份(002838.SZ)、延江股份(300658.SZ)、再升科技(603601.SH)、泰達股份(000652.SZ)五家生產口罩用無紡布的企業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568.32%、640.99%、586.47%、125.37%、39.61%。
作為口罩、防護服、濕巾等醫療防護物資上游原材料無紡布的供應商,欣龍控股銷售額在市場需求地帶動下大幅增加,公司業績也隨之爆發性增長。
半年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欣龍控股實現營業收入7.87億元,同比增長99.39%;實現歸母凈利潤1.62億元,同比增長2568.32%。其中,熔紡產品帶來的營業收入便達3.9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30.91%。去年,欣龍控股全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尚不足500萬元。
另外,生產口罩機設備的企業,業績也出現較大幅度增長。邁得醫療(688310.SH)、智云股份(300097.SZ)、田中精機(300461.SZ)、長盈精密(300115.SZ)四家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65.91%、137.47%、117.92%、91.1%。值得注意的是,邁得醫療與智云股份原來并非主要的口罩機生產企業。其中,邁得醫療此前主要產品為安全輸注類、血液凈化類兩大類設備,如注射器、血液透析器等;智云股份主要產品雖為自動化生產線裝備,但疫情之前并未過多涉足口罩機行業。不過,疫情期間,兩家公司均選擇轉產口罩機。
8月24日晚間,邁得醫療披露的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14億元,同比增長43.87%,凈利潤為4159.8萬元,而其1-6月的口罩機收入便達到8404萬元。
智云股份也因轉產而扭虧為盈。8月26日,智云股份在其半年報中稱,受益于一季度轉型口罩機生產,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60億元,同比增長169.4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359.52萬元,而上年同期虧損6297.36萬元,同比增長137.47%。
對跨界股提振作用有限,并非所有的口罩概念股都如此幸運
據記者統計,在同花順分類的口罩概念146家成分股中,有53家公司歸母凈利潤負增長,其中5家降幅超過500%,分別為金龍汽車(600686.SH)、全新好(000007.SZ)、首航高科(002665.SZ)、德威新材(300325.SZ)、鹿港文化(601599.SH),其業績分別下滑513.91%、626.16%、694.72%、780.78%、1434.63%。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五家公司原本并非口罩產業相關企業,均因“跨界”加入口罩產業鏈而被歸類為口罩概念股。今年上半年,“跨界”的現象并不少見,對于原有業務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公司來說,加入門檻較低的口罩產業鏈不失為不錯的選擇。
在此次同花順的146只口罩概念股中,超百家企業屬于跨界生產,但從半年報披露的業績情況看,許多企業并未能通過加入口罩產業鏈而彌補疫情帶來的損失。
2月11日,在公司服裝業務明顯承壓的背景下,搜于特(002503.SZ)在互動平臺稱,公司以自有資金2億元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東莞市搜于特醫療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搜于特醫療“),主要生產銷售醫用口罩、防護服及原材料等。
截至5月21日,搜于特醫療實際訂購108臺口罩機,其中平面口罩機47臺,KN95口罩機61臺。報告期內,搜于特醫療用品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26億元,凈利潤6213.24萬元。搜于特也藉此實現歸母凈利潤3456.38萬元,但同比仍下滑81.33%。
相比搜于特,鹿港文化的“跨界之路”則更為艱苦。6月3日,鹿港文化在互動平臺回復稱,目前公司熔噴布項目已按照規定辦理并取得了項目備案、環評等行政審批手續,項目已順利投產運行,產品各項指標均已通過技術檢測,達到或超過了相關國家標準,在行業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彼時,距離疫情爆發已經過去4個月有余,口罩產業下游市場供需已經出現反轉。熔噴布作為口罩的中上游市場,難獨善其身。口罩市場的供需逆轉,勢必影響原料市場的價格。
找塑料網數據顯示,今年5月初,99級熔噴布、95級熔噴布、90級熔噴布的噸價位分別在70萬元以上、68萬元左右、40萬元以上。進入5月下旬,熔噴布價格快速下滑,到6月初,上述三個級別熔噴布的噸價位已經分別降至22萬元、12萬元和3萬元,其中90級熔噴布降幅超過90%。
顯然,鹿港文化來得并不是時候。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鹿港文化紡織及影視的生產經營均遭受了較大沖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92億元,同比下降65.87%;而歸母凈利潤則實現-10.23億元,同比暴降1434.63%。
德威新材幾乎面對同樣的窘境。5月11日,公司在互動平臺稱,公司產品低氣味高駐極穩定性聚丙烯熔噴專用料可用于生產醫用N95口罩。不過,德威新材在半年報中僅表示,該產品為公司2020年半年度業績提供了積極的影響,但并未披露具體貢獻。
德威新材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受新型冠狀病毒的影響,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32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4.28%,歸母凈利潤為-2635.09萬元,較上年下滑780.78%。
下半年業績或大幅下滑
隨著國內疫情逐步穩定,醫療防護物資供需逐漸平衡,口罩概念股的業績增長又將何以為繼?
招商證券王強團隊在其研報中表示,隨著此次疫情趨緩,口罩用量極有可能恢復從前狀態,產能或將過剩。
工信部此前回應“口罩難買”時透露,2019年,中國口罩最大日產能約2000萬只,而現在的產能是過去的5倍。
8月30日,上海青浦區一口罩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KN95口罩已經出現滯銷情況。“大概是4月20日左右,口罩銷量開始下滑,到5月中旬基本上就不好賣了。”
類似的情況同樣出現在口罩機、熔噴無紡布等口罩相關領域。
同日,上海一機械設備制造公司相關責任人告訴記者,4月20日之后,口罩機銷量就開始下滑。“之前一套設備賣100萬,后來賣20萬,到現在就基本賣不出去了。”
相關企業已經開始調整產能計劃。
欣龍控股半年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熔紡產品帶來的營業收入便達3.9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30.91%,熔紡產品毛利率也達到78.99%,比上年同期增加72.75%。
“疫情的確是給公司帶來了一些利潤,但這只是機會性事件。”8月27日,欣龍控股副總裁李翔對記者表示,欣龍控股不會再擴大熔噴布的產能,“熔噴布的市場本來就是飽和的,利潤很薄”。
根據前述券商研究人士的調研,目前,市場已經處在淘汰落后產能的過程中。“小作坊式的,還有一些比較爛的口罩品牌已經在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