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入行時,是否趕上了好時候?從2000到2020,中國外貿大事記!
2020的打開方式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再過4個月,我們又該跨年了。今年“實慘”的行業,外貿要數其一。
從2000年到2020年,這20年間中國外貿經歷了爆發式的增長,同時也越過了一座又一座山。謹以此文記錄20年間發生的外貿大事記,希望我們這些外貿從業者們能夠從來時路中找到未來的方向。
2000
中美建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
在這個千禧年的10月,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簽署了對華永久正常貿易關系法案,從而使該法案正式成為美國法律。根據這項法案,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美國將終止按《1974年貿易法》中有關條款對中國“最惠國待遇”(“正常貿易關系”)進行年度審議的作法,與中國建立永久正常貿易關系。
在隨后的8年里,中國對美國貨物出口實現了大幅增長,在2003年、2004年、2005年的同比漲幅均超過了30%,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2009年中國對美貨物出口轉為負增長,但2010年又大幅反彈28.3%,強勢收復了失地。
同樣是在這一年,11月,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镕基提出建立中國-東盟自貿區的設想,得到東盟各國領導人的積極響應。20年后的2020年,東盟超越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
2001
入世
在2001年的尾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其第143個成員。這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里程碑,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的階段,也開啟了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高速通道。
2000年,中國的外貿依存度接近40%,這個數字在入世之后開始快速上升,2003年超過50%,2005年突破60%,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均達到60%以上。
我們收獲了全球化帶來的福利,但也承擔著風雨同舟的風險。
2002
美中貿易逆差創紀錄
這一年,中國人被允許自由辦理護照。也是在這一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創下有史以來最高記錄,達1031.2億美元,占其逆差總額的23.7%。
2003
非典,但不怕
2003年初,非典疫情在深圳、廣州等地區突然加劇,3月擴散至北京,WHO將廣東、北京等十個省市列為疫區,好在疫情在3個月內得到控制,當年6月2日結束。
當時最嚴重的預測是中國經濟將因為SARS疫情出現負增長,但結果是,這一年GDP增長率10%,同比還增長了1個百分點。
在外貿方面,2003年,中國月度進口、出口增幅均達到27%以上,月度進口最高增幅達到63.4%,月度出口最高增幅達到50.7%。據WTO統計,2003年中國進出口額和出口額世界排名均從上年的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進一步鞏固了貿易大國的地位。
2004
彩電出海受挫
這一年,備受關注的中國彩電反傾銷案有了最終結果。其實早在2002年,中國彩電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逐年增加,就引起美國本土企業和已進入美國市場的歐洲和日、韓知名彩電生產企業的防備,最終美國舉起了反傾銷的大棒。
2004年4月13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國彩電業反傾銷案的終裁結果:接受美國政府單獨調查的四家企業分別獲得了單獨稅率,其中長虹被認定的傾銷稅率是24.48%、TCL為22.36%、康佳11.36%、廈華4.35%;海爾、海信等積極應訴但未接受單獨調查的彩電企業獲得了21.49%的平均傾銷稅率,而其他未應訴的企業被統一定為78.45%的傾銷稅率。
中國彩電出海遭遇重挫。
2005
匯率浮動
2005年1月1日,《多種纖維協議》(又稱《國際紡織品貿易協定》)終止,這對中國貿易的發展又是一件大好事。因為該協定旨在為發展中國家出口到發達國家的紡織品制定配額,全面取消配額后,我國紡織品就可以在國際市場上大展拳腳。
早在2004年3月時,預見到中國紡織品即將帶來的巨大壓力,美國、墨西哥、土耳其等國的行業組織就簽署了《伊斯坦布爾宣言》,要求對中國紡織品出口繼續實行配額管理至2007年底,不過好在最終WTO否決了《伊斯坦布爾宣言》的提議,使得配額的規定如期終止。
這一年的另一件大事有關匯率。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即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當日升值2%,即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
2006
出口繼續大漲
從2001年開始,我國出口總額占全年GDP比重在直線上升,在2006年時攀上頂峰,高達35.21%。
從2001年至2006年,中國同歐盟的貿易額增長2.5倍,年均增速為25%;中國同美國的貿易額增長2.3倍,年均增速為24%;中國同韓國的貿易額增長2.7倍多;年均增速為27%;中國與日本的貿易額增長1.4倍,年均增速16.6%。
2007
外貿調控開始
考慮到不斷攀高的外貿依存度,這一年,國家加大了外貿領域調控力度,采取了加征出口關稅、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稅、擴大加工貿易限制列產品目錄等手段與措施,具體來說:國家取消或降低了鋼材等712種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退稅,開征或提高142種產品出口關稅,降低服裝等2268種易引起貿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稅。這些調控政策取得了明顯成效,順差增長明顯放緩。
2007年全年順差2622億美元,增長47.7%,比上年回落26.3個百分點。特別是下半年順差增速逐月回落,從6月份的86.7%回落到12月份的8%。
2008
金融危機來襲
2008年對于許多中國人來說,是注定終生難忘的一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級特大地震,舉國同悲。8月8日-24日,北京舉辦第二十九屆奧運會,展示給世界一場無與倫比的開幕式,并且最終我國在金牌榜和獎牌榜上均位居第一。
9月份,經濟形勢劇變。9月15日,美國四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宣布申請破產,破產金額創下了美國乃至全球之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大爆發了。主要發達經濟體企業的投資、就業以及家庭的消費急劇下降。
由于中國經濟對出口高度依賴(彼時外貿依存度超過60%),世界需求下降對中國意味著經濟降溫的風險,國內許多出口企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為緩解紡織企業的困難、穩定出口、保障就業,2008年8月1日,財政部等部門將部分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由11%提高到13%,并從11月1日起調高紡織品、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商品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稅率。
2009
貨物出口世界第一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中國外貿最艱難的一年。雖然2009年中國出口占世界總值的比例上升至9.6%,中國貨物出口額首次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但這個成績是在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取得的,當年中國的外貿實際下降了13.9%,這是近11年里首個負增長,也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降幅,出口則下降了16%。
金融危機期間,從2008年8月1日到2009年6月1日,中國政府共七次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多個國家也開始了對中國的集中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2009年也是中國連續第14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數量最多的國家,令人無奈的是,這一紀錄迄今為止每一年都在被刷新著。
2010
外貿復蘇,調控開始
世界經濟此時已經從金融危機中緩過氣來,中國的外貿也開始復蘇。在此形勢下,2010年7月15日起,406種商品的出口退稅被取消,這些商品分屬于鋼鐵、有色、化工、玻璃以及塑料和橡膠制品行業。
2010年全年,中國出口同比增長31.3%,進口的增長也達到了38.7%,全年貿易順差繼2008年達到歷史高點后連續第二年下降。
2011
高開低走
2011年的中國外貿走勢是高開低走,出口增速由1月份的37.6%回落到12月份的13.4%。海關總署表示,2011年中國進出口外貿依存度也已進一步回落至50.1%。未來經濟將更多依靠內需拉動,對外貿的依賴程度會進一步減輕,外貿依存度將繼續降低。
2012
促進進口
2009年從希臘爆發的主權債務危機在三年時間里蔓延歐洲,彼時,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并稱為歐豬五國(PIIGS)。受歐洲拖累,世界經濟復蘇勢頭受挫,增速明顯放緩。2012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這一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為7.5%,這是八年來第一次降低經濟增速目標。結果當年的GDP增長7.8%,雖然達到了目標,但也是自199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這一年我國的出口總額同比增長7.9%,增速比上年回落12.4個百分點。也是在這一年,我國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進口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完善了進口促進政策。
2013
貨物貿易超4萬億
這一年世界經濟依舊低迷,但中國外貿創下了一個記錄:2013年,中國貨物進出口4.16萬億美元,增長7.6%,成為全球首個貨物貿易總額超過4萬億美元的國家,創造了世界貿易發展史的奇跡。
2014
“新常態”
2014年,“新常態”成為中國經濟最熱門的詞匯之一。它的主要特點是: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這一年的GDP增速為7.4%,而進出口增速的放緩則更為明顯,同比增長3.4%,1-4月,外貿出現了多年不遇的進出口和出口“雙下降”的情況。但另一方面,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等新型貿易方式正逐步成為外貿發展新的增長點。2014年,跨境電子商務增速高達30%以上,義烏市場采購貿易方式出口的增速達到了36.8%。
2015
“811”匯改
在2015年的12個月中,中國有10個月面臨出口同比負增長,這種情況自2009年以來前所未見。
2015年8月11日,人民幣匯率改革拉開大幕,央行宣布完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增強其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從當天起,央行不再指導制定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而是將定價權交給了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由市場的供求決定人民幣匯率的定價。
8月11日當天,人民幣匯率開盤大幅度貶值1136個基點,一次性貶值接近2%,在隨后的幾天里,人民幣匯率連續貶值,3天內貶值超過3%,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從6.1直接進入6.4時代。截至8月27日,兩周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比匯改前日下跌了4.7%。
同年的另一件外貿大事是,我國與澳大利亞正式簽署《中澳自貿區協定》,未來五年,澳大利亞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部分貨物進口零關稅,兩國給予對方最惠國待遇。這是我國與其他國家已商簽的貿易投資自由化整體水平最高的自貿協定之一。
也是在這一年,“一帶一路”倡議開始被大力推動實施。
2016
“破7”的一步之遙
2016年的外貿降幅較2015年有所收窄,好現象是,第四季度進、出口均實現了正增長。
在國際上,英國全民表決通過“脫歐”,美國特朗普贏得大選,都給國際經濟增加了不確定性。12月底,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最高報6.9633。這是“8·11”匯改后第一次直面“7”這個心理關口。
2017
環保督察
2017年有兩件大事讓外貿人覺得壓力倍增,一個是“史上最嚴”的環保督察,至2017年底,中央環保督察已實現對31個省份的全覆蓋,重點地區被嚴密“監督”;另一個則是人民幣升值,雖然在2016年匯率一度逼近“7”關口,但到底沒有“破7”,2017年全年,人民幣匯率累計升值6%。2017年的最后一個交易日,12月29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6.5342。
這一年的外貿終于由負轉正,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其中出口增速為10.8%。
2018
摩擦
貿易摩擦貫穿著這一年的始終。其實早在2017年8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即下令依據《美國貿易法》“301條款”對中國是否侵犯美國知識產權展開調查。
2018年1月22日,美國對進口太陽能電池板和洗衣機征收全球保障關稅,又被稱為“美國第一”關稅。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將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件和技術7年,隨后,華為也被調查。
5月20日,北京時間凌晨2點左右,新華社發布消息:經過兩天兩夜的激烈博弈,中美新一輪磋商結束了,中美隨后發布了一份聯合聲明。然而聯合聲明發表還不到一個月,美方單邊撕毀聲明,6月15日,美國政府發布了加征關稅的商品清單,將對從中國進口的約500億美元商品加征25%的關稅,其中對約340億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實施加征關稅措施,同時對約16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開始征求公眾意見。2018年9月24日,美國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征收10%的關稅,特朗普政府稱,從2019年1月1日開始關稅稅率將提高至25%。
事件在2018年底迎來轉機,12月1日,阿根廷G20峰會期間,中美達成協議,暫停相互加征新的關稅,特朗普同意推遲執行原定于1月1日開始對價值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提高關稅的計劃。
另一方面,這一年在中國舉行了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博覽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2019
繼續摩擦
中美貿易在2019年又有了變化。
2019年5月5日,特朗普在推特上說他計劃在5月10日將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關稅從10%提高至25%。5月13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對中國3000億美元商品加征清單。
6月29日,在大阪舉行的G20峰會上,特朗普同意不再征收新關稅,并放松對華為的限制。但是8月1日,他又宣布對3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10%的關稅。隨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9年時間里首次“破7”。
8月13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布新調整,3000億清單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于2019年9月1日加征10%關稅,另一部分于2019年12月15日加征10%關稅。9月1日,美國對華3000億美元輸美產品中第一批加征15%關稅措施正式實施。
隨著美方不斷擴大加征關稅的進口商品范圍并提高關稅稅率,美國對中方進口商品的平均稅率從特朗普上任之初的3.1%上升至2019年底的21%,適用保護性關稅的中國出口美國商品所占比重則已經上升到2019年底的64.5%。
2019年底,第三次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在泰國曼谷舉行,會議發表聲明稱“其中十五個成員國已經結束談判并啟動了法律文本審核,期望能夠在2020年簽署協定”。印度則宣布不加入。
2020
“雙循環”
1月15日,中美兩國正式簽訂的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歷時兩年的貿易摩擦暫告一段落,雙方達成一致,美方將履行分階段取消對華產品加征關稅的相關承諾,實現加征關稅由升到降的轉變。美國從2019年9月1日對12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稅率減少一半,關稅由原來的15%降至7.5%;美國將無限期暫停原定于2019年12月對1600億美元中國商品生效的計劃,涉及手機、筆記本電腦、玩具和服裝等商品;更早之前美國對價值2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征收的25%關稅則保持不變。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突然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近乎令全球“打烊”,國際貿易遭受了沉重的打擊。64歲的廣交會在6月完全轉為線上,并“試水”了網上直播,一時間許多外貿業務員努力學習起主播技能。
世界貿易組織最新公布的預測顯示,今年全球貿易將會下滑14%。WTO警告稱,最近幾個月來,關稅壁壘和限制采購等問題愈演愈烈,使得全球貿易前景堪憂,眼下逆全球化趨勢正在加重,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彼此孤立。
在這樣的情況下,“雙循環”發展模式成為近期熱議的話題。事實上,自2008年以來,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已經在不斷降低,2019年僅為31.8%,與上世紀末的水平相當。
在外貿方面,國家也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穩外貿、穩外資。另一個明顯趨勢是對跨境電商的支持:自7月1日起,北京、天津、南京、杭州等10個直屬海關啟動“跨境電商B2B出口”試點。根據海關數據,上半年,在出口總量下降3%的情況下,海關跨境商監管平臺出口大漲28.7%。
有人說,2020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更不如說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你呢?是哪一年入行外貿,是否趕上了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