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循環”來了:下半年的零售業會怎樣?
零售行業發展狀況取決于消費。而消費能力的大小,取決于居民收入水平和投資跟儲蓄占收入的比例。從內循環的總體指導思路來看,很顯然是希望刺激消費的。
內循環意味著什么?
內循環并不是狹義的擴大內需,從宏觀的層面來看,內循環對整個經濟運行的指導意義有三個方面:
第一、國家經濟體系強化自主運行的能力。不僅僅是擴大內需,更重要的是國內的生產能力,供給體系要更加健康,通過國家經濟自主的良性發展,提高就業,增加收入水平。
第二,供給側改革,優化經濟結構。比如說對房地產的調控。不少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內循環就是依靠內部的力量來拉動GDP,其中消費是主力。這就必要要求壓制房價,因為房價太高,會讓居民背上大量負債,這樣的話能夠用于消費的錢就少了。從這個角度講,房價未來即便不能下跌,那么未來也必須要保持穩定。
另外,供給側改革還有一個重要的方向是指消化產能過剩,優化結構,擴大內需。
第三,在全球化的產業鏈條當中,提高中國企業在產業鏈條當中的價值和能力,由低端向高端邁進。
內循環對零售行業帶來的機會
零售行業發展狀況取決于消費。而消費能力的大小,取決于居民收入水平和投資跟儲蓄占收入的比例。從內循環的總體指導思路來看,很顯然是希望刺激消費的。
優化產業結構,去產能過剩,其最終目的還是希望提高無論企業還是個人的收入水平。雖然消費跟收入沒有必然關系,但是從宏觀層面來分析,這對整個零售行業來說,顯然是一個利好的消息。
內循環是一項政策定調。跟目前的國際國內環境緊密相關。
第一,疫情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尤其是零售行業遭受較大的創傷。餐飲、影院、線下教育、旅游、出行等等都至少在上半年都沒有實現好的收成。
尤其是,疫情處于一種反復狀態,零星的陽性案例報告讓人們出行和消費心理趨于謹慎,所以并沒有出現當初預判的疫情結束后的報復性消費。
第二,中國與美國的持續交惡,貿易戰的影響在繼續。美國一系列針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限制措施,增加了大企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同時對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都產生不利影響。
在整個經濟體系當中,上游的不利因素會導致兩個方面的關聯結果,一是企業經營收入的縮減影響到職工的收入狀況甚至是就業狀況;二是人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預判會產生更加趨于保守的消費心理。
加大內循環對經濟運行的正面刺激作用,對整個零售行業來說,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積極作用:
第一,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宏觀經濟的運行能力。將內部疫情影響和外部敵意國家的打壓所形成的負面作用降到最低。盡快讓整個中國經濟的運行機器走出低谷。處于下游的零售業同樣會迎來生機。
第二,中國國內龐大的市場是依然是穩健的壓艙石。每當中國經濟遇到困境的時候,刺激內需就成為一項重要的調整措施。刺激內需,更重要是改善人們對未來的預期。打壓房價,降低炒房意愿,從而有更多的資金投向其他消費領域。
第三,有效的內循環能夠積極快速地消除“產能過剩”的狀況。在工業生產領域,產能過剩導致消化不良,當出口貿易不順暢的時候,大量低技術含量的商品就會成為庫存積壓,上游經濟缺乏活力的時候,下游的消費就同樣會疲軟無力。
下半年零售行業的趨勢與預測
今年下半年至少會有以下一些可以預見的趨勢:
一、線下實體零售的擴張會趨于保守,甚至停滯。至少到今年底,線下實體店的擴張速度會進一步收縮,甚至不乏繼續會有一些門店關閉。
二、社交電商會有更多的新模式出現。線上零售會繼續尋求新的創意和突破口。社交電商的模式越來越多樣,不僅僅有類似拼多多的幫忙砍價,還會有團長拼團模式、更多的微商平臺模式、短視頻私域流量即時下定模式等等。
三、電商巨頭進一步分化和多元化。比如說,京東到家、美團閃購、小米有品等等,他們不斷裂變和分化,模式多元,觸角進入到新的細分領域,進一步圍繞消費者做貼身服務,進一步解放消費者的購物成本。
四、小而美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門店不斷涌現。從生鮮到便利店,從服飾類的快閃店到文創類的創意旗艦店,店面趨小化、精致化、線上線下一體化會成為主流。
五、線下實體店越來越依賴于線上平臺。比如說,天貓、淘寶、京東等等平臺,會有越來越多線下實體進駐到上面。在同城零售領域,餐飲、鮮花蛋糕、醫藥等等會越來越多地進駐到美團和餓了么平臺。
六、在營銷策略層面,風頭過去,大家會更加理性,尋求適合行業特征的更有效的營銷方法。比如說直播帶貨會更加理性,風干水分之后更適合低單值的快消品。而社群營銷、會員營銷、服務到家等等營銷方式將更加具有吸引力。
七、從資產的角度來看,一些經營不善的中小規模資產價值會大幅度縮水。不成規模,抗風險能力差,沒有創新通道的中小型零售實體會倒閉或轉讓,而此時也是抄底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