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越南紡服出口迎爆發式增長、近2000家中企受到影響!越南到底行不行?
- 提起越南,估計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摩托車。為什么越南有這么多摩托車呢?因為越南沒有輕軌、沒有地鐵、沒有高架,甚至貫穿全國的高速公路、鐵路都很少。因此,也有專家稱越南的發展階段是“50公里時速”。
但是這些年,越南是各種參局混圈,大有一副“摩托變奧拓”的氣勢。比如在今年6月8號,越南和歐盟就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將取消或減少99%的關稅。
這個消息一出來,反響很劇烈,世界銀行稱這個協定在2030年會為越南經濟帶來2.4%的GDP增速。越南會不會成為世界工廠,是否會對中國紡織產業形成巨大沖擊,甚至取代中國地位?
6月越南紡織品服裝出口迎爆發式增長:環比增加約4成
2020年6月份越南的紡織服裝出口金額為26.02億美元,環比增加39.37%,同比減少9.66%;出口紗線12.72萬噸,同比增加0.24%,環比增加27.95%。
雖然新冠疫情在短期內對越南的紡織服裝出口造成沖擊,但越南的紡服產業恢復速度明顯比較快,一是越南與歐盟自由貿易協定(EVFTA)已經于6月底簽署通過,協議生效后,歐盟將立即取消越南進口稅85.6%左右,其中77%的紡織品關稅都將被取消歐盟出口到越南也將有48.5%的關稅被取消;雙方貨品99%的關稅將在10年內陸續取消。
雖然EVFTA也對給越南帶來紡織品服裝的原料短缺、EVFTA的原產地規則等限制,但對于越南仍然是“重大利好”。二是競爭對手如印度,國內疫情蔓延較為嚴重,開工率較低,使得產業整體恢復較為緩慢。
越南與歐盟自由貿易協定簽訂,近2000家中企受到影響
用八年時間走完談判、簽署和批準的全流程,越南與歐盟自由貿易協定(下稱“協定”)終于在2020年8月1日起生效實施。
越南由此成為亞太國家中第一個與歐盟建立自由貿易關系的新興市場國家,同時,也是繼新加坡后,第二個與歐盟建立自由貿易關系的東盟國家。越南企業將有機會進入擁有5億人口的歐盟市場,而越南消費者也有機會獲得更廉價的歐盟產品和服務。
在8月1日后,越南對歐盟出口71%產品的關稅,歐盟對越南出口65%產品的關稅,立即豁免。根據協定,雙邊貨物貿易中約99%的關稅將逐漸削減直至取消。
越南經濟學家紛紛將這一自貿協定比喻為“連接越南與歐盟的高速公路”。部分得益于與歐盟的自貿協定,越南將2020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定為5%左右。
在協定生效后,無論是中國產品還是在越中資企業都將面臨到重大的挑戰。如在歐盟市場,中國產品尤其是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將面臨越南產品的競爭。而在越南市場,中國的機電產品又可能面臨歐盟產品的競爭。
不過,并非所有在越南制造的商品都能享受到零關稅,根據歐盟原產地原則,出口產品的原材料必須原產于越南、歐盟或已同歐盟簽署自貿協定的其他國家。
而據越南制衣企業負責人向媒體表示,目前企業生產用的布料主要從中國等國進口,越南十分依賴中國的紡織原材料的供應。根據越南統計,去年,中國面料、纖維分別占越南進口的60%以及55%,而要享受歐盟零關稅,企業就不能使用進口布料,但越南現有的織布印染企業屈指可數。
除了原產地原則之外,越南出口到歐盟的商品還可能面臨可持續發展、社會責任、環境友好型等非關稅貿易壁壘的挑戰。不過,越南中小型企業協會主席阮文伸則表示,這些困難和挑戰也是越南企業革新、提高管理能力的機會。
黃興球表示,在越南至少有2000多家中資企業,這些企業需要仔細研讀協定條款,對標歐盟產品的質量要求和技術要求,利用好這個機會繼續擴大出口歐盟的業務。
同時,他還表示提升產品質量也有助于和免稅進入越南的歐盟產品進行競爭。他提醒中企,“必須在思想上清醒地認識到,中資企業在越南市場有被歐盟產品打敗的可能性,未雨綢繆,多下先手棋,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越南取代中國制造,到底行不行?
令人擔憂越南是否會取代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的,莫過于中國公司產業鏈的遷移。這波熱潮始于2018年,而最主要的原因就兩個字:關稅。
2018年,越南吸引FDI的排序依次為:韓國、日本、新加坡、中國臺灣、英聯邦島國、中國香港、中國大陸。除去舊愛日韓兩國,臺灣和大陸,加上相當大比例通過新加坡、英聯邦島國和香港過去的資本,折射出中國日漸鐘情于這個與廣西和云南接壤的國家,成為“新歡”。
畢竟關稅背景之下,“新歡”們更希望找到新陣地,將生產的最后一環節轉移出去,借所在國的貿易政策有效避稅。而越南堪稱在毛衣戰中受益最大的國家之一。
作為多個國際自由貿易協議成員,越南左右逢源,吃盡紅利:加入CPTPP協定,開始收割加拿大市場訂單;和歐盟簽訂EVFTA自貿協定,將在十年內消除雙邊貿易中99%的關稅;此外,還有東盟經濟共同體、一帶一路、WTO……有人這樣形容:在越南,總有一款“零關稅”適合你。
貿易摩擦是引爆點,其中的產業邏輯同樣也值得深究。對于相對更晚入局的企業,越南有三大亮點:人口紅利、政策優勢和地理條件。
人口紅利主要是和外企的舊相好中國大陸相比,屬于“推”的因素。
大陸勞動力在年齡結構和薪酬水平上的優勢日漸微弱,而越南目前有近1億人口,中位年齡30.5歲,35歲以下青壯年占比56%。薪酬方面,越南目前平均月薪尚在300美元以下,僅為大陸的三分之一左右,在東南亞各國中也處于較低水平。
政策優勢則是主動“拉”的因素。越南政府多次修改《投資法》,大力吸引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率為20%,低于中國的25%,工業園中的企業能獲得“兩免四減半”(頭兩年免稅,之后四年繳稅減半)的政策優惠,高科技產業更能享受到“四免九減半”。
地理條件則是越南相比其他東南亞國家更為得天獨厚的位置。
這種成績,誰看了都拍手叫好。也不得不令人擔憂,“越南制造”即將取代“中國制造”,成為下一個產業的基地。然而前景當真如此美好嗎?其實,盛景之下的隱憂,就藏在這些如今的優勢“因素”之中。
如今,雖然貿易摩擦和疫情的雙殺,強行攪亂全球產業鏈的分工布局,逼迫部分企業遷出中國,但很難斷言向東南亞地區。
勞動力方面,越南畢竟“只”擁有1億人口,相比中國和印度的14億要遜色不少,這也就意味著人口紅利雖然存在,但總量不大。
越南注定只能承接從中國轉移出的一部分產能。東南亞其他國家同樣能“雨露均沾”,而若真不得不尋找下一個“中國制造”,印度顯然才是更優解。
正因人口體量小,在吃下毛衣戰帶來的擴產需求后,越南的勞動力成本快速水漲船高,前幾年均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近兩年增速也有5%-7%,趕上中國可能也就是三五年時間。同時,適齡勞動人口的數量也已出現拐點。
政策和營商環境方面,稅收優惠力度仍然誘人,但蜂擁而至的廠商推高了土地價格。
兩項長期優勢已經出現逆轉,而這與許多廠商選擇撤離中國的原因異曲同工。只不過,投資的熱度上升過快,導致越南享受紅利的時間可能要短得多。貿易摩擦背景下,更折射出越南難以擺脫“風口上的備胎”的角色。然而,這也意味著越南的命運綁定在中美關系之上,無論是中美經貿談判還是年底的美國大選,都在暗處改變著企業的抉擇,產能的騰挪,資金的流向。
外交學院教授施展的著作《溢出》中,越南電子產業被形容為“兩頭在外”的“半體外循環”狀態,是中國產能的“溢出”而非“轉移”。當地一名產業專家也表示“我們不需要產業政策,因為我們有廣州”,可謂姿態謙卑、定位明確。
總而言之,搭上中國順風車的越南,確實發展很快,但要PK中國,無異于想一邊砸車一邊坐車,只可能自食其果。畢竟本質上來說,越南是中國產業鏈的自然延伸而不是顛覆。
另一點上來說,靠打工是不可能打成強國的,任何一個發達經濟體都需要有一兩個能產生大量利潤、且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大產業。韓國的存儲芯片、中國臺灣的芯片代工、日本的汽車、中國大陸的通信、電力都是如此。
而拿下這樣的大產業往往都需要有自主的企業配合政府的支持,進行一兩次“賭國運”式投資,擊敗原有的對手,才能實現。
但目前的越南,敢于深耕科技行業的企業還沒有露頭,逼仄的國際環境留給后發國家的大產業也越來越少,沒有打過硬仗前的越南,大概率只能靠著新歡和舊愛度過一段黃金的高速增長期,然后撞上國際分工的玻璃天花板。
越南,做東莞行,做深圳不太行。
來源:遠川研究所、澎湃新聞、中國棉花網、化纖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