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外貿,新機遇!東莞農民工逆襲,從8臺縫紉機到沖刺“億元夢”!
- “留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這是許多打工一代的困境。他們的孩子——留守兒童,很多又淪為了打工二代。
2010年前后,受金融危機影響,東莞產業轉移、升級,一批新生代打工者抓住機會,接過破舊的廠房和機器,通過阿里巴巴國際站做起了全球生意。
十年后,當全球疫情襲來,傳統外貿遭遇重挫,昔日的打工者們以逆勢增長的勢頭證明:雖然輸在了起跑線,但提前趕上了“數字化新外貿”浪潮。
新一代打工者掙脫自己身份的愿望更加強烈。即使懷疑對方是“騙子”,雷杰玉還是一咬牙,籌借20萬元開通了阿里巴巴國際站。
訂單并沒有如同想象那樣如雪花般飛來。她找到平臺,氣憤地質疑,“為什么給了錢,平臺一直不給我派發訂單?”
雷杰玉回憶,當時客戶經理多次找上門,勸企業跟隨平臺一同“改變”,但她認為,平臺只是變相地捆綁她不斷支付費用。直到客戶經理帶著一張只需99元的學習課程來拜訪,她第一次意識到,“運營線上一家外貿企業需要‘換腦子’。”
2018年,雷杰玉第二次進入國際站,借由此前學來的管理制度,經過20天不斷沖單、復盤和總結,業績達到200萬元,實現第一次“人生巔峰”。2019年,公司業績突破千萬。
2020年,疫情沖擊之下,雷杰玉僅用3個月就完成1500萬業績,她將年度業績從最初的3000萬調整為5000萬元,并計劃2021年實現“億元夢”。
2011年,廖啟明入駐阿里巴巴國際站。他的最大心得是:用大數據做生意。以前他只知道做材料輔料,通過大數據了解海外需求后,調整了工廠生產線,開始涉足臺布、糖果袋等成品市場。2019年,廖啟明工廠的銷售額達到1.6億元,其中95%的收益來自海外市場。
疫情之下,數字化新外貿持續逆勢增長。今年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長26.2%,其中,阿里巴巴國際站實收交易額同比增長80%,相當于行業平均增速的3倍。
在國內疫情最嚴重的一季度,東莞企業在阿里國際站實現“三連漲”:出口訂單2月較1月日均環比增長10.8%,3月較2月日均環比增長31.4%。6月份的首屆阿里巴巴網交會,東莞的訂單量沖進全國前十。
數字技術的發展,讓新外貿生意門檻越來越低。阿里巴巴國際站的大數據智能指引和通關、物流、支付、退稅等全鏈路一站式跨境供應鏈服務,讓企業可以“一鍵賣全球”。
作為教育部認證的獨家培訓評價組織,阿里巴巴國際站跨境電商B2B數據運營職業技能“1+X”證書試點,不僅面向在校生,也面向新生代農民工。
因為新外貿,“代際循環”的怪圈被打破。
雷杰玉在東莞買了房子,三代人住在一起,家里再也沒有留守兒童。她給自己的員工開出了高薪,希望他們都可以在東莞買房,把留守在老家的孩子接到東莞。
“我們那個時代的打工仔或者打工妹,正通過新外貿變身企業家。”廖啟明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