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易,脫“華”難
- 華為終于還是失去了英國市場。
英國政府昨日宣布當地電信運營商在今年12月31日之后將不得從華為采購5G設備,且2027年前必須將現已安裝的華為5G設備拆除。
華為英國隨即發表聲明回應,認為英國政府此舉對英國所有手機用戶是個令人失望的決定。英國將就此走入數字化發展的低速小徑。
(圖源:推特)
然而,強硬的英國政府自然不會就此改變心意,華為大概率就此失去英國市場。
往事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我們不妨從華為為什么會失去英國市場及失去英國市場對于華為意味什么兩個角度入手,看失去英國市場的華為未來會否在海外撞上更多的南墻。
1
美國施壓+國家安全顧慮
英國之所以對華為發出立入禁止令,首要的原因便是美國的慫恿。
美國政府近兩年間已先后禁止華為及其他中國公司的5G設備進入該國市場。不僅如此,特朗普期間還不斷慫恿盟國效仿之。五月份,美國出臺半導體出口控制措施,旨在切斷對華為的半導體芯片供應。
該舉措令英國政府對華為設備的安全性產生懷疑。
美國的施壓只是前提,并非英國將華為踢出局的直接原因。事實上,此前面對美國施壓,英國也只是將國內的華為5G網絡份額限制在35%以下。
直接原因則與近期HK發生的ZZ事件有關。分析人士指事件令西方國家對使用中國技術表示擔憂。首相鮑里斯所在的保守黨內部越來越多的黨議員支持制裁華為。今年三月份,保守黨內部便已提出排除華為的電信修正案,但修正案最終未獲通過。
出于此原因,鮑里斯有理由在目前政治環境下出于安撫黨內議員的需要將華為排除出英國市場。
對此,華為英國回應公司在英國的前景已被政治化,英國政府根本是基于美國貿易政策而非安全性考慮而禁止華為進入英國市場。美國的禁令并不會影響華為向英國市場供應產品的安全性。
其實說到底,華為設備的安全性問題還是出于特朗普政府出臺的半導體限制令,還是因為華為被美國的“政治化”針對。
當一家企業面臨一個國家高高在上的制裁,華為雖然是全球通信設備數一數二的龍頭大公司,但面對來自國家層面的美國/英國降維打擊,也只好無奈認栽了。
2
英國政府的“排華七傷拳”
英國政府禁止華為進入該國市場,相當于打了一套七傷拳。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華為失去英國市場自然不在話下。
英國方面,因為要忙著更換現有華為通訊設備,國內5G普及進程亦會延誤兩至三年,產生二十億英鎊的成本。
對于普通的英國民眾而言,更換華為設備不僅是錢的問題,而且是是否可行的問題。英國電信(BT)和沃達豐(Vodafone)均表示,如果政府要在三年之內拆除5G網絡中華為設備的話,他們移動用戶可能會沒有信號。
公司高層認為,要徹底更換華為設備,至少需要五年時間,七年時間最為合適。從明年開始禁用華為設備到最后截至時間2027年,中間恰好七年時間。
但按照英國政府的計劃,七年期限僅適用于華為的5G設備。對于3G和4G網絡,英國政府僅會給予幾年時間的過渡期。
英國電信和沃達豐的高層均承認如果要在三年內將全國4G、3G、2G及 5G網絡的華為設備含量下降到零的話,就會有用戶斷網。
現在英國政府給予了5G網絡充足的更換時間,但2G和4G網絡給予時間卻不是很充足,這是否意味著,目前移動網絡主流4G網絡用戶即將要忍受間歇性的斷網呢?
經濟上,華為設備報價只有同行競爭對手的一半,如果要重新購置設備的話,不僅意味著原先購置華為設備的費用打了水漂,而且購置新設備的費用還要較之前翻倍,名副其實的“花冤枉錢”。
此前全球移動通信協會(GSMA)曾算過,如果歐洲全面禁用華為設備,鋪設5G網絡的話,將會額外增加550億歐元的費用。在英國運營商的強烈堅持下,其國內幾大運營商顯然是要當這個“冤大頭”了。
最后,滯后的5G網絡建設還會拖慢英國5G+應用的發展,如自動駕駛、智能物流及智慧城市、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最后受傷的卻是英國的整體競爭力。
為了配合川普政府,英國政府做出此傷民、傷財、傷國的決定,是不是真的值得呢?
3
華為再度放緩全球化擴張步伐
英國政府禁止華為進入其市場,其意義絕不止于英國市場本身。
計上英國,全球最大的情報共享聯盟“五眼”(Five Eye)的五個國家: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及新西蘭均已經或計劃將中國公司的5G設備剔除其網絡之外。
而對于歐洲其他對華為態度尚不明朗的國家,英國的反“華”政策還可能影響其未來的決策,如歐洲最大的電信市場德國當前對華為態度仍舊曖昧。
其他的一些小國,如波蘭、愛沙尼亞、捷克等,此前已與美國簽訂協議,保證5G供應商在沒有通過獨立轄區審核的情況下將不得受到外國政府控制。該協議內容本身明顯亦是針對中國公司。
借用丘吉爾的名言:“一道黑色的鐵幕正在歐洲緩緩落下。”現在,這道黑色的鐵幕正把華為與歐洲市場隔離開來。
昨日,華為才公布了上半年的銷售業績數據。第二季公司銷售收入錄得銷售收入2718億元,同比增長22.65%,較第一季銷售收入1822億元(同比增長1.4%)明顯回暖。但公司并未按國內及國外市場公布銷售業績。
但筆者認為,結合上半年華為在海外遭到的各種打壓,及市調機構給出分業務(如手機)海外市場數據,華為海外銷售收入并不會太理想。
從上年開始,因為受到GMS斷供等打壓,華為在最大海外市場歐洲中東非洲的銷售收入已停滯不前。去年,該地區市場收入僅增長0.7%。
因此,無論是不是花粉也好,都要接受這么一個現實:華為今后進入其他海外市場將會越來越難了。今年它的海外市場銷售,可能會面臨較上年更大的壓力。
4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幾乎每一次被ban之后,華為在全球各地的分公司都會第一時間發表聲明,聲明自己業務只是為方便連接用戶。
華為已經一次又一次地聲明,自己并不會亦無意侵犯用戶利益,即使中國政府授意亦不這樣做。即便如此,“政治化”的陰霾仍然總是籠罩在華為公司上方,反“華”同盟由美國,到澳洲,再到現在的英國及以后可能的其他國家。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面對全球性的杯葛,華為目前已經業務重心放回國內市場,于是我們看到華為上半年在手機市場近半的市場占有率。
在未找到突圍的缺口前,相信華為短期內會持續專注國內市場,海外市場經營會面臨較大的壓力。但當華為在5G時代不再有諸如GMS等被其他公司握在手中的把柄時,屆時再出海的華為一定會比現在走得更加安穩、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