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度看疫情影響下的江蘇縫制設備市場
- 2020年,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如陰霾般籠罩了全國,人們談冠色變。在國家統一指揮調度下,全國打響了疫情防控阻擊戰。經過三個月的激戰,疫情得到基本控制。
然而,誰曾想到疫情如暴風般一時間竟席卷海外多數國家,一發不可收拾。從當前海外國家的狀況來看,疫情的控制期仍然是個未知數。
2020年是新冠肺炎肆虐的一年,陰霾之下,生命尚且受到威脅,經濟又怎會不受其影響。
縫制機械行業作為傳統的制造業,雖然不像餐飲業、旅游業那樣會直接受到疫情影響,但是受影響的程度卻是更為深層的。
中國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就是制造業,制造業解決了中國大部分人口的就業問題,是中國人口結構發生變化的決定性因素。
中國制造業現在正處于一個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處于“中國制造 2025”計劃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這個關鍵的時期,疫情對制造業轉型和制造強國戰略的實施都會產生一系列的困難和影響。
隨著海外疫情形勢變得越來越嚴峻,縫制機械行業的外貿業務開始受到影響。服裝廠暫停或取消訂單的狀況愈演愈烈。
據業內經銷商稱,多數海外服裝廠因疫情而被迫停業,隨之而來的便是國內縫制設備訂單的取消。海外疫情的爆發使得剛剛復工復產的縫制機械行業再次陷入冰點,復銷成為了讓縫企人頭疼的難題。
流動人口和制造業是江蘇省經濟的主要來源,由此可知,疫情對江蘇省經濟的影響程度不容小覷。江蘇省是中國縫制機械產業基地之一,是縫制設備生產聚集度較高的省份,江蘇省的服裝產業集群也早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江蘇省的服裝產業鏈以出口導向型(金壇)、市場導向型(常熟)和品牌導向型(邗江)為特征。
吳江菀坪早在上世紀 90年代被譽為“中國縫紉機名鎮”,蘇北地區高郵市更是擁有500多家羽絨服生產企業,約5萬人從事羽絨服制造工作。
江蘇省是產能達幾千萬件服裝的中國羽絨服制造基地,全國70%的羽絨服在這里生產。由此可知,江蘇省是縫制設備銷售市場重要的一部分。
在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襲擊下,對于縫制機械行業的持續發展而言,研究江蘇省縫制設備市場受影響的情況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從宏觀層面分析,疫情影響江蘇縫制機械行業的整體性發展。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也是解決人口大國就業的主力產業。
江蘇是全國經濟大省和制造業大省,更是縫制機械行業上下游聚集的大省,國外疫情的持續已經對江蘇省紡織服裝業的整體發展造成了沖擊。
從供給端看,疫情發展的初期,受勞動力緊缺、原材料運輸受阻、資金周轉困難、產品銷售渠道梗阻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復工受到限制,全省紡織服裝業的產能沒有得到有效釋放,產品的產量受到嚴重的影響,從而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
從需求端看,受投資和消費信心、消費時間和空間、物流能力以及貿易萎縮等多方面因素作用,在疫情期間人們對“衣”的需求疲軟。疫情從供需兩端交互沖擊江蘇省縫制機械行業的生產和消費,宏觀上表現為縫制機械行業發展的整體性障礙。
其次,從中觀層面分析,疫情影響縫制機械行業產業鏈的完整性。縫制機械行業的上游主要是核心零部件供應商以及生鐵等原材料供應商,主要零部件包括電機、電控、軸承、旋梭、傘齒輪、挑線桿、機針、曲軸等。縫制機械行業的下游主要是紡織服裝、箱包、鞋帽等紡織服裝類生產企業。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國際分工已經從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逐步轉向產品內分工,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是目前江蘇縫制機械行業參與國際分工的主要形態。
受疫情影響,從國內看企業復工復產困難。從國外看,封國封城、海外訂單取消、服裝廠關閉以及交通運輸的阻斷等防疫措施都嚴重影響著縫制機械行業。全球疫情通過國內價值鏈、全球價值鏈等渠道殃及江蘇縫制機械行業,引發產業鏈梗阻甚至斷裂,從而導致縫制機械行業下游紡織服裝業供給能力的下滑。
最后,從微觀層面分析,疫情影響縫制機械行業產業鏈上企業的正常運營。勞動力、物流、資金是縫制設備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要素,也是疫情下影響企業復工復產復銷的主要因素。
疫情防控帶來的資金鏈緊張也是縫企后續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大規模停工停產不僅造成了勞動力的閑置,同時也增加了企業用工成本和償債負擔,甚至引發企業信貸風險和生存危機。特別是對于正處于薄弱或成長階段的中小微企業,一旦生產周期被打亂,很可能導致資金鏈斷裂而出現生存危機。
據江蘇地區代理商透露,整個縫制機械行業全產業鏈幾乎都受到了疫情的影響。根據一季度的銷售數據統計報告可知,縫制設備的銷量同比去年下降超過50%,甚至更多。
海外疫情的爆發讓復工后的企業再度陷入困境,二季度并沒有出現明顯的好轉,甚至可以說情況更糟糕。
本號記者采訪了多位江蘇地區的經銷商,他們表示:“無論大型還是中小微縫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雖然有縫企轉戰防疫物資生產設備的生產,卻也只是短期內維持生存的權宜之計,并沒有根本解決企業生存的困境。疫情下,服裝廠幾乎處于半停工的狀態,市場沒有需求。”
本號記者采訪了一些中小微縫企,他們無奈地說:“企業幾乎沒有訂單,目前企業主要靠自身的積累來維持運營,以穩為主,先維持生存,度過這次疫情的危機。目前海外疫情形勢不明朗,企業所受的影響一時難以消除,期待下半年能迎來恢復期。”
在沒有市場需求的情況下,大多數縫企開始練內功,做庫存,將重心轉移到了新產品的研發和升級上,為疫情后需求的爆發做好準備。
凡事有兩面,危中自有機。從另一個面看待疫情的影響,如果縫企能夠不急不躁、積極樂觀,沉下心苦練內功,暗自拔尖,那么疫情過后,自然能夠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