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阮氏家族口述史《家族心法》面世了
歷經兩年,杰克阮氏家族口述史《家族心法》終于面世。
隨著杰克發展來到第25個年頭,隨著三位創始人紛紛跨過50歲年紀,企業的傳承被擺到桌面。
阮氏三兄弟生長于“和合文化”的主要發祥地——臺州,三兄弟的和睦與孝善遠近聞名。他們認為,“孝善”是“家和”的前提,沒有“家和”就沒有家族企業的永續發展。
如同他們的父親阮清祿所說:三兄四弟一條心,門前泥土變黃金。
以下是杰克創始人阮積祥為《家族心法》題寫的序言: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我和兩個哥哥都到了應“知天命”的年紀,我們共同創辦的杰克也進入了第二十五年的發展,我們的孩子也相繼成家立業,我們的家族人丁也越來越興旺……于是,我開始對天命的內涵、人性的本源、家族的傳承,有了更多的思考。
將杰克打造成一個百年企業,是我們家族共同的目標。一個百年家族企業的背后必然有一個能夠傳承百年的家族,那讓我不得不去思考的是:
在不斷思索和學習中,我慢慢領悟到,要解開這些答案,首先要走進我們的父母。
父親和母親一生養育了我們五個兄弟姐妹,大哥阮福德、二哥阮積明,大姐阮嬌云,二姐阮菊云,我是排行老五。
在那個動蕩變化的年代里,與所有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一樣,我們的父母守著一畝三分地,辛勤勞作,流盡汗水。要說有什么不一樣,那應該就是他們的生活更為貧苦,更為窘迫,他們面臨的不僅僅是生活問題,還有一次又一次的生存問題,要說他們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都不為過。可即便如此,他們依然屹立不倒,堅忍不拔,把我們五個兄弟姐妹拉扯長大,一個都沒落下。
父親出生于1931年,他“三歲無母,九歲無父”,童年寄人籬下嘗盡人間冷暖,睡過豬棚,當過長工,受過欺凌,命運對他如此刁難,但在我們的記憶里,鮮少聽他抱怨命運的不公。他干的活總比別人多,比別人快,勤奮、堅韌是他覺得能夠改變命運的唯一方式。
很多人聽說過我們兄弟姐妹在東北補鞋的一些故事,16歲的我,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深山老林里,挑著幾十斤重的擔子,孤獨地行走幾十公里后,不慎滑入雪坑,在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生死一線間,我靠著那一股不知從何而來的毅力,苦苦爬了上來,終于活了下來。有媒體問我,能夠克服創業的種種艱辛,是不是得益于補鞋的經歷,鍛造了我的毅力?
追本溯源,靠的是父親的“身教”,他不屈服命運的頑強作為,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杰克二十五年的發展過程中,怎么可能會一帆風順,危機、挑戰、困難時有發生,我們都咬牙挺過來了,因為父親讓我們堅信: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
父親終年操勞,滿鬢的白發,長滿老繭的雙手也無法讓他停下來干活,即使我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足。母親病倒前,他佝僂著背騎著一輛小三輪,穿梭在公司的垃圾處理站之間,將垃圾變廢為寶他樂此不疲。我們總勸他,忙了一輩子,歇歇吧,他卻總說:
就干到哪天干不動了吧
因為有這樣的父親,我們兄弟姐妹也從不敢懈怠,經營企業更是不敢小富即安,父親用無言的行動鞭策著我們,向前,向前,再向前!
我們的孩子,基本是在順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沒有經歷過祖輩、父輩那個特殊年代的特殊困難,這是他們的幸福,但也可能成為他們的遺憾,因為苦難是人生最好的大學,苦難能磨煉一個人的毅力,苦難也能激發一個人潛在的能力與才華。我希望孩子們能在祖輩、父輩的苦難故事里得到感悟和啟發。
母親出生于1939年。與許多母親不一樣,我們的母親不是那種愛嘮叨的人,她的話不算多,但一開口就能讓人信服,家族里旁支的親戚也都喜歡來找母親斷事。
母親信奉道教,懂一些黃道之術,這讓她行事有自己的一套章程、法則,這套章程、法則要符合“大道”。她信因果,萬事皆有因果,她非常注重種善因,得善果,結善緣。小時候,我們經常看到她幫助別人不求回報,哪怕我們家本身很困難。所以,母親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給我們種下了“善”的種子。
讓我們兄弟姐妹特別感恩的是,母親對我們五個能做到一視同仁,沒有特別偏愛誰,在她眼里,我們都是同等重要的,比如一碗豆子她都能做到公平分配。母親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如何教導我們兄弟姐妹和睦相處,相互扶持。
父親與母親之間的感情很深,尤其是父親對母親,有著很深很深的眷戀。父親感激母親在他一貧如洗的時候嫁給她,讓從小沒家的他有了一個家,不再顛沛流離,無家可歸;感激母親即使體弱多病為堅強的他生下五個孩子,讓他有了自己的血脈,人生有了盼頭。所以,父親對母親從來是“言聽計從”,父親愛著母親,寵著母親,這份愛沒有因為歲月而有絲毫消減。
2017年,母親突發腦梗,身體癱瘓,父親的世界塌了,短短數日人瘦了十幾斤,他甚至對我們說,“你們媽媽走了,我也活不久了。”在上海治療的日子,父親時常陪伴在母親身邊,母親口不能言,手不能動,腳不能行,但父親就是她的口,她的手,她的腳。我相信,母親是懂父親的,她也舍不得拋下父親先行離去,她堅強地與病魔斗爭,用了近一年多的時間慢慢好轉,終于出院回家。
從小在這份感情的耳濡目染下,我們兄弟姐妹對待愛情、對待婚姻都是慎重、負責的,夫妻相處雖不及父親母親,但也都能做到相互理解、包容、患難與共。
這就是我們的父親和母親,短短篇幅不足以記錄他們的故事,他們雖然沒有讀過書,但他們用自己的言行建立了一所“家庭私塾”,在這所家族私塾中我們感悟了生命的磨礪與成長。我一直在尋找關于人性內驅力的答案,尋找我們姐弟五人拔地而起的力量源頭,尋找我們家族的成長基因,我想答案在我們的父親和母親身上。
古人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人生的基本格局其實在我們還不是很記事的時候就注定了,如何注定的?其實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一個家庭的家風家教。
然而,不管我們多么不愿意,不管我們有多深的眷戀,父母總有離開我們的那一天。我們自身的修身之路還是“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的后代還在蓄勢之中——
我們該如何讓家族的一代又一代人知道,吃苦是我們家族的心法,勤勞是我們家族改變命運的武器,節儉惜福是我們家族打開幸福之門的鑰匙;
我們該如何讓下一代知道我們家族雖然出身卑微,但我們從不向命運低頭,我們家族的成長史就是一部悲涼、孤苦的奮斗史;
我們該如何保證家族江山代有才人出?我們又該如何讓家族后來者懂得戒驕戒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處事之道?
這些課題都需要破解,所以我極力想記錄下父親母親的故事,記錄下我們家族蛻變成長的經歷,這些故事與經歷不能只存在我們的感情里,不能只存在我們的腦海里,我們應該用文字的形式把它固化下來,永存下來——
同時,我希望以父母的品格為源泉,提煉出我們家族的家風家訓,以形成我們家族獨特的精神內核,代代流傳,代代踐行。
因此,我們邀請了醒獅國學院院長張雪峰老師和他的團隊幫忙記錄與提煉。他們花了半年多的時間采訪了我們家族的所有成員,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記錄,又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整理出了書稿,又為我們家族未來的發展,家風家訓的提煉,提出了不少寶貴意見,在此由衷感謝張老師和他團隊的辛勞。
這本書稿以家族成員口述的形式呈現,沒有太多的加工潤色,甚至有些粗糙,但都是大家的肺腑之言,我的家人們用樸實的語言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家族成長史,這里面有每個人喜怒哀樂,有每個人心底最想說的話,希望三十年、五十年、百年后,家族后代們依舊能夠從中品讀出內在心法,我想這應該是我們這一代能為家族做的最大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