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牌縫紉機:可以用半個世紀的質量,源自對“品質生活”的堅守
- 潮派傳新聲,國貨正當紅。上海廣播55位主持人助力“五五購物節”,熱點不斷,故事多多!來自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的主持人,正在城市上空的電波里,每天講述一個來自“國貨老字號品牌”的故事,讓我們順著聲音鏈接的記憶,游走在這些城市故事中,傾聽時光的回響,領略那些經典民族品牌,百年傳承的魅力。
主持人Nina:用了四十多年還在用
有“媽媽手的溫度”的國產縫紉機
經典的蝴蝶牌家用縫紉機
“你有沒有用過縫紉機?”
有一天, 同事Nina來找我,“有腳踏板前后踏的那種。”
今天仍是國產品質的代言。
Nina是上海廣播里有名的巧手主持人。今天,當大部分年輕人更愿意采用制式更為新穎、迷你的手提式電子縫紉器制作手工料材、修補日用衣物的時候,Nina仍是為數不多“手腳兼備”,可以順利操作那種老式蝴蝶牌縫紉機的新時代女性。
蝴蝶牌縫紉機的新型號,至今仍是縫紉市場中的“行銷貨”
對Nina來說,家里那臺黑色的琴漆涂裝、工業金屬風的圈腳機架、描金的鉤花臺面和“咔嚓咔噠”作響的、隨著腳踏板運動的縫紉聲律,都是來自“媽媽那個年代結婚的上海人”獨有的海派情結。它包含著一代人在“條件有限”的努力奮斗中,對品質生活不變的信仰和堅持,散發著屬于那代人所有的“自強不惜,勤勉上進”的味道,乃至于腦海中所有有關它的回憶,都充滿了陽光、美好的感觸。
Nina
第一財經廣播《最家計劃》、《樂游天下》主持人,參與2020年4月30日至5月5日的“上海廣播55位主持人助力上海五五購物節”活動,表現受到好評。
“我出生在改革開放的浪潮里。聽媽媽說,那時候上海人都講究‘三轉一響’,這里頭就包括擁有一臺蝴蝶牌縫紉機。那是一件很扎臺型的事情。”
Nina說,當年媽媽遠嫁他鄉的時候,其他東西都可以不帶,就是要扛上外婆花140塊錢加一張票子換購來的“蝴蝶牌”縫紉機做嫁妝,“坐了三十幾個小時火車,到北方。當時的鄰居們都對這個上海來的姑娘和她帶來的東西充滿了好奇。”
Nina說,記憶里“咔嗒嗒、咔嗒嗒”的縫紉機聲音充滿了魔力,這個神奇的聲音一響,加上媽媽用手一推,她就“能有新的花裙子穿了”。
“我的外公是裁縫,媽媽從外公那沿襲了手藝,在服裝廠工作了一輩子。小時候,我的衣服幾乎都是在這臺會‘咔嗒嗒’響的機器上踩出來的,還有我的塑料娃娃。我媽媽總不會忘用剩余的邊角料給她也打扮一翻。”
老式的蝴蝶縫紉機,有個神奇的“轉盤肚子”。
翻開是機身,轉進去蓋上面板就成了精致的小桌子。
縫紉機不工作的時候,小小的Nina趴在上面寫寫畫畫。
“那機子沒有收進去的時候,我常常會盯著那只金色的蝴蝶看好久。好幾次,我也學著媽媽的樣子,手伸進臺板下面的小圓洞摸索,右手轉轉盤,腳上一下下踩。看著看著,我長大了,也開始能用這臺縫紉機做些包包袋袋,一用就用到了今天。”
“金色的蝴蝶”標志,聯系著令幾代人難忘的傳統手工情結
Nina說,后來搬了很多次家,她的媽媽總不忘繼續扛著它,當上外婆,老人更是重拾手藝,親自從這臺縫紉機里推出一件件幸福的小衣裳。
蝴蝶牌縫紉機廣為人知的經典構造
有一句話曾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現在有些人,壞了就想丟,直接買新的。可以前不一樣,首先就是“補”。
當然,這是戲謔之言,但其中也蘊含著更深層的意義。那充滿人情味的濃稠人生,也許并不能只靠“棄舊換新”得來——它有時候更像是一杯手制奶咖,需要慢慢磨、細細改、一點一滴地調,手眼一致地修,它的成品,也許并不具備剛下水線時的那種光彩四射,但那醇厚的味道,卻是對品質生活最高的致敬。
一個老牌子,用一架縫紉機的軀體,承載了幾代人的共同回憶,見證著這一輪又一輪時代的進步,最終剪輯出的,是一個又個中華母親共同的形象——她們勤勉、美麗、永不淡色,在高光之外,帶著那對美好生活的不變追求和國貨情懷永恒的信仰,陪伴著一代又一代嶄新的中國人,成長、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