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晉京:站在數字化關口看“美國創新”的終結
編者按:5月21日,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長賈晉京,在直播中分享了他對于“美國創新”本質、發展、衰落和未來等方面的理解。
這是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主辦、中國人民大學中美人文交流中心承辦的“重新認識美國”系列直播活動第六講。以下是正文,有刪減。
一、“美國創新”如何走向衰落?
“美國創新”是美國最重要的名片之一。這張關于美國專利的統計圖展示了“美國創新”根本的東西,數據來自美國官方統計,統計了1963年到2019年美國專利,反映了1963年到2019年的總趨勢。圖中紅框圈起來的縱列表示所有在美國專利局注冊的專利中,有多少是來自外國的。
圖1美國專利數量一覽表
2019年數據顯示,美國新增了391103項專利,其中52%來自外國。為什么外國公司和外國個人要在美國注冊專利?因為產品要在美國銷售。中國品牌手機現在在美國市場不能銷售,三星是美國市場中賣得最多的手機品牌之一,而三星在美國市場注冊專利。
2019年,美國新增專利總數中的52%是外國公司或個人注冊的,這個數字在2011年首次達到了51%。首次達到50%的時間點是2008年,就是發生金融危機的那一年。1963年,“美國創新”能力處在巔峰時期,那個時候有18%的專利來自外國公司或個人,而現在達到了52%,這是一個重要的指標,說明“美國創新”能力的某種衰落。
肯定有人說,這不能說明美國的創新走向終結,只能說明它有所衰落。是這樣沒錯,但專利數據是衡量創新的指標中最核心的指標。在其他方面,“美國創新”能力又如何表現?
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創新集中領域“5G”中,按照公司排名,擁有5G專利數量最多的公司是中國華為公司,截止到2020年2月統計,核心5G專利3147項;第二是韓國三星公司,專利2795項;第三是中國中興公司,有2561項。在整個5G賽道中,只有華為、三星、中興、韓國LG、諾基亞、愛立信,以及美國的高通和英特爾。
而美國的高通和英特爾不僅落后于中韓企業,也落后于歐洲的諾基亞和愛立信,高通和英特爾不具備布局5G市場的核心能力,不具有作為隊長的能力,可見,美國的創新已經落后于世界發展的主流趨勢。
圖2美國都市群中移民企業家所占比重圖
這張地圖表示了美國主要企業中,有多少企業家是美國第一代移民。谷歌和微軟公司的CEO都是外國移民,特斯拉創始人馬斯特本身是南非人,這35-45%的企業家是來自于外國移民,主要是硅谷、圣何塞、洛杉磯一帶,邁阿密也是重要的創新熱點地區。這些地區企業家中35-45%是外國移民,這是什么概念?
第一,在美國人口中約有12-13%是第一代移民。核心創新區域的企業家中有35-45%是第一代移民,創新對于移民的依賴要遠遠強于對本土人才的依賴。
第二,所有企業的負責人當中,核心創新區域有35-45%的人是第一代移民到美國的人。這說明現在是很多外國人在美國創業,而非美國本土人才創建了很多科技型企業。
美國科技專利注冊中國外占比、核心科技領域如5G專利數目落后,以及美國企業家群體中外國移民比例上升,這些都從側面說明“美國創新”衰落的趨勢。
二、從“美國創新”洞見創新本質
為什么說“美國創新”死了或者“美國創新”正在走向死亡?疫情將如何影響美國的創新?為什么過去美國有比較強的創新能力?這就需要深入理解“創新”的本質是什么。
創新和企業是什么關系?“創新”這個詞是由從奧地利移民到美國的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他認為,首先“創新”是一種革命性的變化。
其次,創新意味著毀滅。這里面,首先,不是發明了新東西就是創新,發明被推廣,改變了原來的經濟活動形態,這才叫創新。
創新要花很多錢,這帶來資產的損失。熊彼特認為創新要把新的產品、新的組織方式、新的生產方法、新的要素和生產條件搞出一個新結合,讓這個新的結合取代舊的經濟社會運行方式。
創新的本質,真正能夠說明創新了的,是能夠把這件事情推廣開,或者能夠讓種子長成大樹,才是創新。“美國創新”這個詞與“中國制造”有時候被用于相互對照,相當于中國是做制造工作,而美國去做創新活動,美國標榜它有創新的土壤。
三、“美國創新”是怎樣“煉成”的?
美國的創新能力是怎么形成的?來看“美國創新”的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填補蠻荒,這個時期代表性的一些成果,是惠特尼標準化制造、富爾頓蒸汽船公司、麥考密克聯合收割機和勝家縫紉機。南北戰爭之前的美國是一個鮮明的農業社會,并不以創新聞名。美國建國之初,惠特尼的標準化制造主要生產槍械,創建了春田兵工廠,核心就是標準化制造。但這不是惠特尼首創的,實際上是法國人發明的。富爾頓創建蒸汽船公司,也不是富爾頓發明的,真正的發明人其實是發明分離冷凝器式蒸汽機的英國人瓦特。這個時期,美國創新之所以能推廣開,是因為當時是蠻荒地區。
第二個階段是大規模制造時期,成果是美國四大鐵路巨頭、摩爾斯電報、福特固特異硫化橡膠、塔潘信用評級。一個出自工業管理經典的研究認為,鐵路修建是美國工業發展的第一個重要基礎。鐵路的修建締造了全天候市場,而鐵路需要大規模的投資和融資,所以信用評級的發明對后來的歷史產生了深刻影響。所以,填補完空白之后,鐵路在空間上讓現代工業覆蓋到整個空間。
第三個階段就是標準全民化,這個時期的特點就是讓所有人都能夠用得上工業成果。愛迪生發現了感應電流現象,人們才發明出二極管到三極管,然后孕育了電子計算機。歐洲當時也搞創新,但是歐洲有“種子”卻長不成大樹,在美國卻能長成大樹。所以標準全民化,全民能夠使用這些創新很重要。
第四個階段是系統工程,二戰期間有了信息論、控制論,才有了系統工程的年代。二戰之后,美國以國家力量推廣了一些大型工廠,如噴氣機民航、計算機系統。再比如集成電路、集裝箱海運。集裝箱海運是1957年麥克?萊恩發明的,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的時候,集裝箱海運改變了世界。
第五個階段是數字時代,包括微軟、蓋茨和喬布斯。美國拿一些歐洲來的文明成果填補其空白,讓所有人享用這些成果,進而優化這些成果成為系統,最后變成計算機、變成信息空間,再由信息空間進入數字時代。而數字時代之后會怎樣呢?世界現代化首先來自于生產產品的標準化;然后是規?;?,典型的是福特發明工業生產線;接下來是系統化;之后是數字化,再之后是智能化,這是世界發展的核心的動力。
四、“美國創新”怎樣點亮“技能樹”?
創新是一個社會過程。最初的創新往往來自于一些個人或小的公司。二戰之前產生最多原始創新的地方不是美國,是歐洲,但“美國創新”的特點在于,很多歐洲的發明在美國能夠長大。在歐洲不能做大的企業,為什么美國能夠做大呢?核心原因是什么?
這樣就要進入到創新的本質和核心,不是說美國人有企業家精神,歐洲人沒有企業家精神。最重要的因素是創新的市場和資金。美國一直有互聯網巨頭企業,但歐洲沒有。為什么?歐洲人口最多的德國也只有8000多萬人,市場規模遠遠比不上美國。
另外,資金是很重要的因素,錢是“美國創新”能力的第一大要素?!懊绹鴦撔隆弊畛醯牡谝粋€資源是金礦和來自歐洲的人才,帶來了美國技術基因的多樣化。在貨幣方面,美國的信用貨幣開展的得比較早。美國沒有歷史負擔,同時有金錢儲備,創新可以被“堆”出來。
“美國創新”也依靠技術基因多樣化,核心一點是科學、哲學的發展。美國有大量外國移民,帶來了技術基因。
成本攤銷是創新的唯一核心因素。按照《科學革命的結構》,人類創新就是循環和組合。什么東西以新的組合出現,或者以前的東西能夠按照循環的方式出現到現在,實際上是找到某種辦法讓它進行成本攤銷。這是美國在20世紀0年代、90年代迅速超過了蘇聯的原因。
五、“美國創新”為何失去“技能樹”走向衰落?
美國的創新相當于是一部美國企業史,而美國企業史的背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機構——美聯儲。
圖3從創建到2020年5月的美聯儲資產負債表
這張圖某種程度上表現出,有多少美元在支撐美國經濟活動。美聯儲始建于1916年,從21世紀初到2008年的十年間,其負債從5000億上漲到1萬億,而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直線上升,經過第一輪QE以后從1萬億就漲到了2萬億美元,到2014年已經到了4.5萬億美元。由于今年疫情,美國新一輪救市,現在已經漲到7萬億美元。也就是說,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又增加了將近3萬億美元。
這背后是怎樣的過程?實際上,一開始美國企業靠銷售支撐,而擴大銷售就要創新。這時候的美國有創新特征,后來逐步變成金融支撐后,美國創新自然而然的開始衰落。1970年后,大公司已經成長起來,而大公司的融資遠比小公司容易。因此,能夠用于創新的資源和投資,越來越集中于投入到大公司的技術改良當中,而不是小企業或者個人發明當中,使得“美國創新”進入了長期的衰落階段。
圖4標普500中TOP5企業所占份額
這張圖反映的是美國標普500中,前五家最大的上市公司所占份額。2020年,前5家公司占到了21%的份額,分別是微軟、蘋果、亞馬遜、谷歌和臉書。典型的微軟、蘋果本質上還是軟件企業,谷歌和臉書是互聯網企業,亞馬遜是電子商務銷售企業,最大的這五家公司占到了美國標普美國前500大公司五分之一的份額,中小企業基本上沒有成長空間。
圖52020年標普500公司增長對比
從這張圖來看,2020年前五家大公司逆勢增長了10%。但實際上,蘋果手機在中國的銷售量明顯下降。這告訴我們,美國公司從總體上已經不靠創新生存,而是靠貨幣維系。美國股市是一個貨幣支撐,大多數公司其實是僵尸企業,小公司長不成大公司。在疫情下,大公司變成了僵尸企業,陷入了金融學上“資產負債表型危機”,靠央行注入貨幣活著,也不能指望他們搞什么創新了,所以“美國創新”死了。
六、“美國創新”死了以后,未來是什么?
美國沒有了讓公司從小到大成長起來的機制,那前進靠什么?靠數字化的發展,數字化的發展需要市場、需要創新能力,還需要優秀的國家治理能力?!懊绹鴦撔隆彼篮?,世界需要強大的市場,組成一個巨大的空間來帶動。而中國就完全符合這個條件。(責任編輯:時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