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縫制服裝,突破“卡脖子”材料,如意集團開辟新機遇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帶給紡織服裝行業的,雖有沖擊,但亦有科技創新方面的諸多啟示。能否緊緊抓住趨勢,加快上馬技術創新工作,成為紡織服裝行業大浪淘沙,危中尋機的關鍵一步。
經濟導報記者日前了解到,如意集團面向服裝行業對勞動用工、生產效率及快速反應的迫切需求,聯合知名機器人公司,組建了國內首個基于柔性縫制機器人實驗室。
“該實驗室致力于突破智能縫制技術瓶頸,開展縫制機器人高精度控制、自學習認知、多元協同控制、多維視覺定位與檢測等關鍵技術研究,研發出高性能靈巧作業機器人,搭建第一家行業領先的全自動機器人縫制示范線,并實現在行業內應用示范,為行業轉型升級提供樣板,引領我國紡織服裝行業新舊動能轉換。”如意集團相關負責人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作為傳統勞動密集的典型產業,縫制是服裝制造過程中用工成本最高的環節,其數字化程度直接影響著整個服裝行業的智能制造進程。
在上述負責人看來,早期依賴于服裝個性化定制技術的發展,雖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服裝加工生產效率的提升,但仍難以減少對人工的依賴。其中,縫制依舊是制約行業智能制造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而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勞動力不足嚴重影響了服裝行業的供給能力。因此,加快研究基于柔性制造的服裝全自動縫制機器人技術,不僅是解決服裝行業招工難、效率低的關鍵所在,也是落實行業‘機器換人’重要政策的重要途徑。”
除積極推動“機器換人”外,材料方面,如意集團在“卡脖子”的高強聚乙烯纖維(下稱“UHMWPE纖維”)材料上,亦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UHMWPE纖維是三大高性能纖維中最年輕、產量最大的纖維品種,廣泛用于輕量化防護材料和海洋工程等領域,是典型的,亦是“卡脖子”的戰略性、關鍵性和不可替代性材料之一。當前國產UHMWPE纖維性能指標與國際領先水平尚存差距,而此類高性能纖維核心技術、裝備及產品出口我國也遭到限制。因此,突破UHMWPE纖維國外技術封鎖,率先使我國在世界上實現UHMWPE纖維超高性能化,成為滿足國防安全和國民經濟發展的緊迫需求。
“今年,在現有科技紡織+時尚品牌雙輪驅動促發展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產學研合作,如意集團在UHMWPE纖維原料、紡絲和后整理等關鍵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開發的產品性能可達到或超越國際先進水平。”如意集團上述負責人透露,依托該技術基礎,如意集團上半年啟動了高強聚乙烯纖維示范線建設工作,致力于建立從UHMWPE纖維原料——紡絲——加工標準全過程的技術和制備標準體系,全面實現UHMWPE纖維的性能提升及綠色化生產,實現在高性能、高附加值產品領域的國產化,為我國高性能纖維打入國際高端及特種復合材料市場奠定基礎。“這一項目的實施,不僅是延伸企業價值鏈、提高盈利能力的保障,同時也是引導我國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