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機行業青年企業家:琦星林群
琦星的“第一桶金”,是技術帶來的。彼時做點鈔機的磁頭,原來只有日本出產,后來父輩們就聘請技術人員來研究。之后,琦星因為一個契機開始接觸縫紉機,也是因為技術,琦星成為了一家專注工業縫紉機伺服電機及其控制系統的生產企業,完成了轉型。雖然這段過往我沒有親身經歷,但是技術的重要性需時刻謹記。
2007年我自愿進入琦星公司,剛開始工作時并不懂事,就算到廣州公司上班也是抱著玩的心態,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廣東到處有企業倒閉,才開始認真工作。從那以后,再辛苦的事情我都會去做,一竅不通的東西也會自己學,慢慢地在各方面能力上得到了很多成長。
2013年,廣州公司的業績有了一個轉折,同年10月,我正式擔任琦星電子的總經理。剛開始上任,面臨很大的壓力,公司前期發展太過迅速,技術、管理、產品質量都沒有跟上,我及時進行了調整。不斷碰到挑戰,再不斷地克服,是企業成長的必經之路,只有經歷過并戰勝挑戰,企業才會越來越強大。
接過父輩手中的擔子后,我覺得在公司發展中很重要的因素,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就是“走出去、引進來、留下來”。
琦星常年不斷地在研發上進行投入,每年要投入2000多萬元作為研發費用。研發,是企業發展真正的競爭力。琦星的研發實行走出去策略,公司除了總部擁有省級高新技術研究開發中心、院士工作站,還在廣州、北京、杭州和寧波設立研發基地,不斷擴大研發團隊。想要在行業守住自己的陣地,不管是在管理還是研發上,都要提高,公司才能更好地發展。鞏固、優化原有的東西,新的項目也要不斷跟進。
內部管理上,生產一線工人的緊缺是導致產能不足的最大原因。想做出高質量的產品,就要有高素質的人才,尤其在縫制機械行業,對高素質、高水平的技術人才的需求很大,而這些人才往往很難得。所以,琦星采取了很多措施保證員工福利,有效維持團隊的穩定。
除此以外,琦星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內部機器換人的改造, 有條不紊地加強校企合作, 爭取從學校吸收一些有用的人才。
無論做什么事情,從想法的成型到落地是最艱難的。琦星在一次日本考察后決定啟動機械手項目,這一次從一個想法到落地執行,非常迅速,當時國內只有幾家大型企業在做,但都不算十分成熟。
琦星在伺服電機的研發上已經有超過20年的歷史,目前產能已上百萬套,在成本控制、運行穩定性上已經經過多年市場檢驗,除了伺服電機外,琦星所有核心系統全部是自主研發,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優勢。琦星在兩年前研發的機械手已經開始小批量地進入市場。這個市場很大,只要能做好產品,機會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是,工業機器人的成熟遠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不僅需要非常強大的硬件制造和驅動技術能力,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智能技術。人工智能需要真正落地,并不是僅僅迎合人工智能的風潮,琦星在這方面仍然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只要自身能力過硬,相信這個項目就會有跨越式的發展。